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倪婷婷  卫爱武 《中医杂志》2011,52(23):2058-2061
复发性流产为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流产除了给患者带来身体的异常和严重的心理伤害外,也给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引起了具有挑战性的治疗难题。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补肾活血中药在妇科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并有重要地位。总结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免疫型RSA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旨在为补肾活血的治疗手段提供更确切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3.
复发性流产是育龄期女性临床常见病,因其反复性的妊娠失败而严重损害女性生殖健康以及影响家庭幸福稳定。临床主要表现为妊娠28周内出现2次及以上的胎儿丢失,且再次发生胚胎丢失的概率极大,因此备孕期间以及孕后早期的积极治疗对干预妊娠结局就尤为重要。目前研究明确病因有解剖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血栓前状态以及生殖道感染等方面,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借助现代先进检查技术后仍不能明确病因,导致其治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复发性流产属于中医“滑胎”的范畴,古今众多学者对其发生机制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对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有明显优势。中医以“肾主生殖”这一理论为基础,依据患者体质及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可将本病的治疗分为孕前和孕后两个重要阶段,孕前阶段着重调理月经周期、量、色、质以及排卵周期,加之患者以往偏颇体质辨证论治;孕后早期从脾肾亏虚、肾虚血瘀、气血亏虚、血热、情志不畅等方向审因论治。笔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对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作以综述,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以期提高临床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正复发性流产(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发生的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1],流产多在同一妊娠月份发生。其病因复杂,40%左右的病因仍不明确,对免疫学因素的研究现已成为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中医学将复发性自然流产归属为"滑胎"的范畴,亦称为"数堕胎"。肾气亏损、气血两虚是滑胎的主要病机[2]。本文旨在讨论自身免疫型中抗磷  相似文献   

5.
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是指因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连续发生自然流产2次及2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中医药在治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文章总结分析近年来中医对于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文献,从中医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认识出发,介绍中药复方、中药单体、针灸、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特殊疗法治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概况,总结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时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今后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袁惠霞教授积累20余年经验总结出诊治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有效辨治思路与方法。她认为反复自然流产是脾肾亏虚兼有血瘀。主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因而重视孕前调理宜补肾健脾,益气养血,孕后调固冲任为主;自拟补肾抑抗汤防治该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论述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认为复发性流产主要责之于肾虚、肝郁、脾虚,治疗以补肾疏肝健脾为主,强调分期论治,注重孕后保胎,内服与外敷同用,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方法:对2010年12月01日~2011年12月01日在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就诊的23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内分泌、遗传、感染、解剖、免疫等系统检查。结果:23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发现染色体异常6例(2.61%),子宫解剖异常31例(13.48%),内分泌异常29例(12.61%),感染16例(6.96%),免疫因素112例(48.69%),精液异常42例,不明原因52例(22.61%),以免疫因素占多数。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多种致病因素。结论: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应进行全面系统筛查,尽可能确定病因,诸多致病因素中以免疫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
潘鑫  陆启滨 《河南中医》2014,34(1):114-116
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因素有很大关系,其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对维持正常妊娠十分重要。IL-6作为TH2型细胞因子,其在妊娠中起到的作用也被人们逐渐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王占利  李晖  孙红  李潇 《国医论坛》2022,37(2):19-21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 2.5)分析褚玉霞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挖掘其治疗该病的经验.方法:选取褚玉霞教授防治复发性流产的有效门诊处方308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得出其防治复发性流产的高频次药物有黄芪、当归、香附、丹参、牛膝等23味,使用频次在23...  相似文献   

11.
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根据实验研究,anti-β2-GP1及TLR4与血栓前状态RSA有关,且因两者均参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病理学切片对比显示,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子宫内膜质量欠佳,且胞突饮数量较少。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临床多使用活血法,对改善血流微循环及提高妊娠成功率都有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当前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干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临床上通过心理调摄、针灸治疗、分期论治、分型论治、专方治疗、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作者就近5年来中医药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概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96-1100
目的:对近年来中医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做一整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以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及相关搜索引擎检索近10年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及其治疗的论文2 000余篇,再以中医药为关键词对文章进行筛选,获得相关文献300余篇。结果:阅读了两百余篇有关中医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的论文,发现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无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通过改善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和补虚祛邪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参考文献58条。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西药在降糖、降压、调脂等方面疗效好,起效快,重在治标;中药则在调整整体功能,提高生理活性和免疫功能、应激能力,调节物质代谢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重在治本.二者互补不足,标本兼治,相得益彰.但目前对DN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分期尚无规范的标准,处于临床摸索试验阶段,客观疗效评价有区别,故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今后利用先进的科学理念、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呃逆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迷走神经干扰或刺激、中医外治法以及手术治疗.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势,结合文献,对近3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临床方法以及疗效研究进行综述,为后期的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规范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在该病的治疗上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及单味中药方面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以期为中西医工作者对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和相关实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医药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结果:中医药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在临床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和科研成果。结论:中医药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化疗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特点,从多环节、多靶点发挥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2000年以来,采用中药治疗复发性口疮,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考《口腔黏膜病学》分为:轻型口疮、重型口疮、疱疹性口疮。 本组病例共120例,男性50例,女性70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癥积"、"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应用愈发广泛,其安全问题亦逐渐凸显,受到关注。中药普遍被认为安全无毒,但中药毒性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对中药毒性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基础研究亦需要积累,中药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深化对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及其方法研究势在必行。该文章依次从概念与定义、关键基础问题、研究方法、对策建议等方面,综合国内外文献与相关研究的观点与结果,依次阐明中药毒性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概念,分析中药毒性研究的层次关系,描述性研究(毒性反应特点与物质基础)、解释性研究(毒性机制与动力学特征)及应用管理性研究(炮制解毒、配伍解毒、风险效益评估与临床管理),列举有代表性的实验(常规毒性实验、特殊毒性实验)和保健食品与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并提出了逐步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建议和展望(质量标准、科学制备与应用、药物警戒等),全面而准确地描绘出中药安全性评价之图景,引出近年来在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带给研究者以整体性和前瞻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