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钝针扣眼穿刺法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利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血管通路的患者70例,按住院床号数分为A组40例、B组30例,A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B组采用绳梯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和疼痛程度。结果 A组血管瘤的发生率、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和对穿刺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较为理想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锐针绳梯穿刺法。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显著升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内瘘闭塞、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可以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减轻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糖尿病患者动静脉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绳梯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按压止血时间及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疼痛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按压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有效地提高糖尿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成功率,且疼痛轻、止血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绳梯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该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使用钝针扣眼穿刺(2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锐针穿刺(25例),比较2组患者的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感染率、渗血率及疼痛程度。结果穿刺1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渗血率、感染率与疼痛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钝针扣眼穿刺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和局部感染,减轻穿刺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绳梯扣眼法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口渗血发生情况的效果。[方法]选择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病人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绳梯扣眼法)37例和对照组(扣眼穿刺法)41例。观察两组病人1年内透析过程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透析过程穿刺口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绳梯扣眼法为病人进行内瘘穿刺,能显著降低内瘘穿刺口渗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绳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的内瘘穿刺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钝针扣眼穿刺组和锐针绳梯穿刺组各30例。钝针扣眼穿刺组由专人建立隧道并采用钝针扣眼穿刺,锐针绳梯穿刺组则采用锐针进行绳梯穿刺,3个月后比较两种不同穿刺方法对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渗血率、感染率以及病人疼痛评分的影响。[结果]钝针扣眼穿刺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锐针绳梯穿刺组,钝针扣眼穿刺组病人的渗血率与疼痛评分均低于锐针绳梯穿刺组,两组病人内瘘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可提高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减轻病人穿刺疼痛感,不增加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86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绳梯穿刺,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感、止血时间、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人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病人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穿刺点红肿、穿刺点感染、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技术能有效提高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穿刺疼痛感,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穿刺满意率,效果优于绳梯穿刺。  相似文献   

8.
曾庆俭  杨雪群 《全科护理》2013,(33):3083-3084
[目的]探讨绳梯扣眼穿刺法在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观察37例采用绳梯扣眼法长期血液透析的病人,针对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37例绳梯扣眼法均形成多扣眼,出现血管狭窄1例,血栓形成2例,无血管瘤形成.拔针后止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绳梯扣眼法有利于穿刺点血管的修复,使整条内瘘均匀扩张,有效预防内瘘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扣眼式隧道型钝针穿刺法联合专项健康教育在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8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持续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锐针区域穿刺法加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给予扣眼式隧道型钝针穿刺法联合专项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穿刺情况及1年内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穿刺口渗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透析病人采用扣眼式隧道型钝针进行内瘘穿刺,能有效提高穿刺效果,减少穿刺口渗血和皮下血肿的发生率,联合专项健康教育后,显著减少内瘘穿刺口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绳梯法穿刺结合激光照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AVF)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AVF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2组患者均在AVF手术后4周以上(即内瘘成熟后)开始穿刺,均严格采用16G锐针绳梯式穿刺,每周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次激光照射治疗30 min。比较2组AVF术后及内瘘维护12个月后内瘘局部血管情况(头静脉壁厚度和血流量),12个月期间内瘘并发症(包括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肿、血栓形成、皮肤疼痛、感染等)发生情况和12个月后首次穿刺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率、拔针按压的时间、穿刺时疼痛)。结果 观察组内瘘维护12个月后头静脉壁厚度和血流量、内瘘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率、拔针按压的时间、穿刺时疼痛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绳梯法穿刺结合激光照射可较好地保护MHD患者AVF。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探讨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进行血透患者50例,其中前臂内瘘48例、上臂内瘘2例。随机分为扣眼穿刺组25例和绳梯穿刺组25例,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均为弹力绷带压迫法。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内瘘止血时间、闭塞、感染和动脉瘤等情况。结果扣眼穿刺组患者6个月后内瘘止血时间较6个月前减少下降,而绳梯穿刺组前后止血时间无显著变化;绳梯穿刺组6个月后内瘘横径显著增大,而扣眼穿刺组前后横径无显著变化;绳梯穿刺组内瘘发生闭塞6例,形成动脉瘤9例,显著高于扣眼穿刺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内瘘发生感染分别为2例和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扣眼穿刺技术能有效减少血透患者内瘘止血时间,降低内瘘闭塞、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观察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 ~10月在我科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血液透析患者为观察组,2012年2月之前的20例采用传统锐针穿刺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各观察20次内瘘穿刺情况.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和锐针穿刺法比较在穿刺成功率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患者成功例次高,穿刺处渗血情况减少,拔针后按压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230-4231
比较钝针扣眼穿刺法与区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保护中的效果。30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钝针扣眼穿刺组和区域穿刺组各150例。比较两组疼痛严重程度及两组血管异常狭窄、血管内血栓形成、动脉血管瘤形成、内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钝针扣眼穿刺组无痛、轻度疼痛比例明显高于区域穿刺组(P<0.05),而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区域穿刺组(P<0.05);钝针扣眼穿刺组血管异常狭窄、血管内血栓形成、动脉血管瘤形成、内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组(P<0.05)。钝针扣眼穿刺法较区域穿刺法可明显减轻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疼痛严重程度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孙克红  杜秀 《中国疗养医学》2014,(11):1034-1035
目的比较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对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瘘动脉穿刺效果的影响,以选择安全有效的动脉穿刺方法,提高透析质量,延长瘘使用寿命。方法将40例采用高位动静脉瘘规律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扣眼穿刺法20例,绳梯穿刺法20例,1年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血流量、皮下血肿及瘘堵塞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扣眼穿刺法组穿刺成功率及血流量明显高于绳梯穿刺法组,皮下血肿及瘘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绳梯穿刺法组。结论扣眼穿刺法在高位动静脉瘘患者的动脉穿刺使用中明显优于绳梯穿刺法组,高位动静脉瘘患者可优先选择扣眼穿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探讨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血透室维持性血透2~25 年患者50例,其中48例前臂内瘘、2例上臂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随机分为扣眼穿刺组(A组)25例,绳梯穿刺组(B组)25例,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弹力绷带压迫法。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内瘘血流量、出血时间、内瘘闭塞、感染、动脉瘤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流量及出血时间在实验前及实验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绳梯穿刺组6个月后内瘘横径显著增大(P<0.05),而扣眼穿刺组实验后横径无显著变化;绳梯穿刺组内瘘发生闭塞、形成动脉瘤的分别为6例和9例,显著高于扣眼穿刺组(均为1例,P<0.05);两组患者内瘘发生感染的分别为2例和1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扣眼穿刺技术能有效减少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闭塞、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对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芳  徐琴娟  马芳琴 《全科护理》2016,(36):3809-3811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运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法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83例病人进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总数76次~468次,期间发生内瘘并发症50例,包括穿刺点及隧道感染15例,穿刺点渗血6例,隧道狭窄或闭合22例,穿刺点湿疹7例,分析原因主要与护士操作技术、使用器材、病人自身原因或知识缺乏等有关。[结论]虽然扣眼穿刺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经过原因分析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血液透析并使用新内瘘的病人84例,随机分成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各28例,每例病人从新内瘘穿刺第1针开始计时,观察18个月,对3种穿刺方法穿刺效果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3组穿刺成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内瘘闭塞发生率、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病人满意率和血管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绳梯法和扣眼法能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发生,降低血管瘤的形成并增加病人满意度,临床应首选扣眼法,血管较长较充盈者可选绳梯法,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钝针扣眼穿刺法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倡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本文总结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法成功体会,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减轻了患者疼痛和焦虑,减少了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增加了内瘘处美观度,对保护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干针微负压穿刺法在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干针微负压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回血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回血率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干针微负压穿刺法能提高疑难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率,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扣眼穿刺与绳梯穿刺这两种方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选择更安全有效的穿刺方法提供依据,进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升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4例,随机等分为扣眼穿刺组和绳梯穿刺组,比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10个月后两组在一次穿刺失败率、内瘘并发症(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透析过程中渗血发生情况及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渗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扣眼穿刺组一次穿刺失败情况、疼痛评分均低于绳梯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可以有效降低穿刺难度,减少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