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本文对15例 TOB 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和视力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病灶多发、幕上幕下同时受累和双侧受累为特征。主要病因可能是栓塞和血栓形成。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差。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加强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眩晕(12例,70.6%)最常见,伴意识障碍发生率较高(13例,76.5%),眼球运动障碍(10例,58.8%)和瞳孔改变(9例,52.9%)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核心症状。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病灶以丘脑(占76.5%)、中脑(占58.8%)为主,并且多个病灶同时存在。MRI检查比CT检查更具优势,碳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作为可疑病例的首选检查手段。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证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早期诊断,正确、全面的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 TOB 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可伴有行为异常等.MRI 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颞叶的梗死.结论:TOB 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脉尖综合征(RB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近2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头颅MRI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神经眼动障碍,视觉障碍和意识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人多数预后好,治疗应针对卒中病因尽早溶栓、抗凝、扩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TOBS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临床症状包括中脑-间脑受损的脑干上端梗死症状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的颞叶内侧面及枕叶梗死症状二大组;经治疗后死亡5例,遗有一定程度神经功能缺损6例,痊愈1例.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洪冰 《浙江医学》2005,27(12):930-93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Caplan[1]于1980年首次提出并命名,国内由高旭光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8.
1 病例简介 例1:患者,男,37岁。患者3d前感头痛、头晕。12h前出现视物模糊,伴眼眶痛。此后出现肢体抽搐,喷射状呕吐。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左侧肢体无力。2h前于急诊科处于昏迷状,双瞳孔不等大,右4.5mm>左3mm。静脉推注20%甘露醇  相似文献   

9.
贺雯  刘慧斌  宋海燕 《包头医学》2008,32(3):139-14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4例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主要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痛、心脏病等.临床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双侧丘脑对称性蝶形梗死灶.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死因主要为脑疝,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2例患者均接受抗凝、抗血小板、降纤、脱水、活血化淤、脑保护等综合治疗。结果 32例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晕、意识障碍(包括一过性意识障碍)者26例,占81.2%。所有病例MRI检查均提示基底动脉尖端血管供血区两个及以上长T1长T2信号。32例患者中26例好转出院,其中痊愈3例(9.3%),23例(71.8%)遗留有一定的后遗症,死亡6例(18.7%)。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波动性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MRI检查对诊断的敏感性高,以丘脑病变多见。早期诊断、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影像学上以中脑、丘脑病变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结论本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临床少见,如有疑似,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1年至2007年收治的42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等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脑栓塞是其主要病因,临床主要症状是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结论:CT和MRI是诊断TOBS的主要检查手段,MRI在早期诊断方面优于CT,TOBS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BS)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2-2009年间我院收治4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行全脑血管DSA术,根据是否建立侧支循环分为2组,并通过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比较侧支循环建立对2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1月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提示建立了侧支循环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6.7%)明显高于未建立侧支循环组(33.3%),(P<0.05)。结论: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病因、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及诊疗等方面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pofthebasilararterysyndrome ,TOBS)进行分析 ,以期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 7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患者以老年为主 ,临床表现以突发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 ,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结论 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尤其MRI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胡鹏  赵云雁  郭笑冬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45-1146,1155
目的:探讨凯时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凯时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15d。对照组应用丁咯地尔注射液,余药相同,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凯时注射液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改善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理措施.方法 观察3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3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临床表现以眩晕和意识障碍为主,持续昏迷者预后差,部分病例症状不典型导致病情延误.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双侧丘脑呈蝶形梗死是特征性表现,加强宣传教育有利于减...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继森  贾玉臻  王淑静 《医学综述》2006,12(22):1400-140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意识障碍、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眩晕等。CT以双侧丘脑成蝶形对称性低密度灶为特征。DSA示基底动脉顶端有血管狭窄或闭塞。治疗基本同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治可改善预后。多死于脑疝及呼吸循环衰竭。  相似文献   

18.
影像学临床实践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影像学临床实践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分成实践组和对照组,实践组参加影像学临床实践。对两组学生同时进行影像学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论考试和实验(阅片)考试。结果:实践组及格率100%,对照组及格率80%。实践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影像学临床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阅片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30d时的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18例TB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30d时的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具有2个以上主要危险因素的患者高达88.9%,常见为高龄[平均(64±9)岁]、原发性高血压(61.1%)、冠心病(55.6%)和糖尿病(50.0%)。患者均为急性或骤然起病,首发症状主要为眩晕、呕吐(38.9%)和头晕(27.8%)。高峰期时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00.0%)、四肢瘫痪(72.2%)、间断辅助呼吸(55.6%)、去大脑强直(33.3%)和二便潴留(100.0%);18例患者均有复杂的眼征,其中出现2种眼征者61.1%、3种眼征者38.9%。治疗30d时死亡3例(16.7%),好转出院15例(84.4%);15例幸存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小于75分,处于完全依赖到中度依赖状态。结论TBS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有其特征性,而且本病致残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的患者。TOB是指基底动脉尖部2cm内所属7条动脉之一或一条动脉以上动脉闭塞所致的丘脑、中脑、枕叶或颞叶内侧面梗死所致的综合征。病因多为外来血栓栓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和瞳孔异常及波动性意识障碍为特征性表现。CT有中脑、颞叶、丘脑枕叶等处合并或单独受损的征象,脑血管造影对确定某一支血管闭塞有重要意义。本文还对该病的发生机理和临床诊断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