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嘉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浙江医学》2010,32(11):1594-1596,1600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标测方法及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起源于MSPA的PVCs/VT患者12例(MSPA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前间隔起源的PVCs/VT患者59例(RVOT组),均采用单导管常规标测技术进行标测、消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随访MSPA组患者的疗效。结果MSPA组患者体表心电图具有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以及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多位于V2~V3)的特点,其有效靶点高电压(8V)可起搏心室,并与自发PVCs/VT的QRS波形12导联完全相同,有效靶点心室电位较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91±3.69)ms,10例可记录到远场A、V波,6例可记录到融合或分离的尖峰或碎裂电位。所有消融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MSPA的PVCs/VT并非罕见.单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分析伴有V3导联R/S转换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成功消融的不同解剖标测途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起源于流出道的不同部位,包括左右心室内膜、心外膜、肺动脉和主动脉窦。尽管心电图标准有助于预测起源部位,但是有时候起源灶难于确定,尤其当胸前导联V3有QRS转换时。本试验分析了33例成功消融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其中20例为右室流出道(RVOT),13例为其他位置。确定R/S转换,研究成功地导管消融所需的不同解剖途径。总之,所有患者中有19例(58%)在V3导联上发生R/S转换。在这些患者中,11例(58%)RVOT患者成功进行了标…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主要起源于右心室的流出道(RVOT).其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即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枝传导阻滞型(LBBB型)伴有电轴右偏.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多发生在V4或其后,对其进行射频消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尽管射频消融RVOT的VT和PVC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对一些呈不典型LBBB型的VT和PVC经传统的RVOT途径消融并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表12导联心电图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在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且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PVCs/VT患者29例纳入本研究。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PVCs/VT时的QRS波群特征以初步判断其来源;在常规X线透视和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或CartoXP或Carto3指导下完成标测与消融术。结果V1呈qrS型22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7例;V2呈qrS型3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1例,rS或RS型25例;经右心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17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12例[其中左冠窦(LCC)3例、右冠窦(RCC)1例,左右冠窦交界处(L-RCC)7例,左冠窦下(ILCC)1例];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判断LVOT起源,Ⅰ呈r或m型判断L-RCC及RCC起源,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4.1%、91.7%、94.1%与87.5%与50.0%、77.8%、75.0%。结论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PVCs/VT并非均起源于L-RCC,亦可能起源于RVOT、RCC、LCC及ILCC,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预测LVOT起源,再结合Ⅰ的QRS形态来预测其主动脉窦的具体起源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频发室性早搏(PVCs)起源分布特点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9例接受射频消融手术频发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射频消融术中标测的PVCs起源位置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等进行分析.结果 319例患者中,PVCs以起源于右室为主(72.73%),其次为起源于左室(25.39%),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源者占右室起源者的91.81%,而左室起源部位相对分散,无明显优势起源部位.右室起源者、左室起源者分别以女性(62.50%)、男性(65.43%)居多.不同起源部位PVCs者的体表心电图具有不同特点,主动脉窦起源的PVCs与右室流出道起源PVCs者体表心电图相似.结论 频发PVCs患者中,右室起源多于左室,心外膜及冠状窦口起源的PVCs较少见.不同起源部位PVCs的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表心电图特点,以主动脉窦起源PVCs与右室流出道起源PVCs的体表心电图最难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GCV)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经GCV标测和消融患者,其中持续及短阵性VT各1例,PVCs2例.经左、右心室流出道(LVOT、RVOT)及二尖瓣环心内膜标测与试消融无效各2例,最后均经GCV标测与消融,并对GCV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前-二尖瓣环前壁心外膜)及最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后-LVOT)消融成功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均采用普通温控导管仅1例消融成功,因阻抗太高无法放电失败3例,其中2例再次经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指导下,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标测与消融均成功,1例放弃再次消融,成功率75.00%.经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各1及2例.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00±2.65)ms,可见A波及V波(V>A) 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VT形态12及11导联相同各2例.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1)前者假性"δ"波时间≥75ms而后者<75ms (2)前者V1呈R型无S波群而V4~V6有S波(呈Rs型),后者则相反.结论 部分体表心电图特征符合LVOT或二尖瓣环前壁起源的PVCs/VT,经上述部位标测与消融无效者,应考虑经GCV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流出道(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最常见的临床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部位的流出道VA共同靶点特征:靶点窦律下可记录到V波后高频低振幅电位(P2),室早或室速时P2成分电位翻转,明显提前体表QRS-30ms以上(Pl),90%以上流出道VA可记录到此类特殊电位,预示消融成功;而非靶点部位无此特殊电位.解剖研究提示,心室流出道存在肌袖性优势传导束,部分向肺动脉/主动脉瓣上延伸,这种特殊性靶点电位被认为与流出道肌袖传导有关.临床标测流出道VA靶点结构包括心律失常起源起源点-肌袖性传导通路-心室突破口,肌袖传导长短不等,最长达3 cm.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尽管消融成功,42%消融后肌袖电位仍然存在.流出道VA与肌袖性传导密切相关,但其确切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动脉瓣上起源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心电图特征和导管消融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在华山医院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肺动脉瓣上起源PVCs的资料。 结果 体表心电图平均QRS波宽度为(151±3)ms(146~154 ms),下壁导联振幅之和的平均值为(4.79±0.93)mV(3.76~5.64 mV)。3例下壁导联中Ⅲ导联振幅最高,2例avL/avR导联的QS比值大于1,3例胸导联移行为V4导联。2例标测过程中出现两种流出道起源图形的PVCs。4例成功导管射频消融靶点经造影证实位于肺动脉瓣上,肺动脉瓣上双极靶点电图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平均为(24±3)ms(22~28 ms),4例患者均消融即刻获得成功,无消融相关并发症发生,远期随访中位数22个月无复发。结论 手术过程中出现多种右室流出道起源形态的PVCs要高度注意肺动脉瓣上起源可能,采用导管消融肺动脉瓣上起源PV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QRS-VHIS和QRS-VRVA间期在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月—12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早搏的16例患者,术中放置标测导管于希氏束(HIS)区域及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在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影像指引下行流出道多个部位起搏,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心电图、HIS和RVA腔内电图,分别测量QRS-VHIS和QRS-VRVA间期。结果:16例患者共获得139个起搏点,分为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组94个和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组45个,RVOT组QRS-VHIS间期显著大于ASC组[(42.98±14.83)ms vs. (19.66±16.14)ms,P<0.001],而两组QRS-VRVA间期则无显著性差异。ROC曲线显示QRS-VHIS间期的曲线下面积(AUC=0.860)显著大于QRS-VRVA间期(AUC=0.626),QRS-VHIS间期≤36.4 ms预测ASC起源的敏感性为67.1%、特异性为85.0%,QRS-VRVA间期≥57.4 ms预测ASC起源的敏感性为54.3%、特异性为72.0%。结论: QRS-VHIS间期可作为一种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和三尖瓣环部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确诊为VT/PVC患者6例,均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位置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6例VT/PVC均消融成功,3例起源于主动脉窦,其中2例右冠窦,1例左冠窦;另3例起源于右心室三尖瓣环部,其中2例游离壁,1例偏间隔部.主动脉窦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且额面电轴下偏,Ⅱ、Ⅲ、aVF导联呈高耸直立的R波,胸前导联一般在V3导联之前移行,V4 ~ V6导联呈高振幅R波,V5、V6导联一般无s波.三尖瓣环部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aVL、V5、V6导联呈高R波,Ⅱ、Ⅲ、aVF导联QRS波的极性可正可负,但三者极少同时正向,胸前导联一般在v3 ~ V5导联发生移行.其中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VT/PVC与间隔侧起源的相比,具有QRS波限较长、肢体导联QRS波可有切迹和胸前导联移行较晚的特点.结论 与经典部位的VT/PVC相比,两种非经典部位起源的VT/PVC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电图表现.射频导管消融能够对其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简称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0例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特发性PVCs/VT,男7例,女3例,其中8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其PVCs/VT总数11387~39672(23714±9493)次/24h,所有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消融成功8例(成功率80.0%),均无并发症发生.根据X线影像定位,7例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内膜(4例起源于前侧壁)采用普通温控导管消融成功6例,1例因起源点邻近希氏束放弃消融;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外膜前侧壁经心大静脉远端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2例,1例采用普通温控导管因阻抗高,不能放电失败.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内膜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即由二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间隔起源者在V1常呈qR或QR型,而游离壁起源者常呈R或rsR'型;多数患者V5~V6有s波呈Rs型;二尖瓣环前侧壁心外膜消融成功者与相对应位置心内膜消融成功者除有更长的假性“δ”波时间(前者≥67ms而后者<67ms)外,其他特征并无区别.结论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前侧壁是好发区域,消融治疗安全有效,部分患者需经冠状静脉窦至心大静脉远端、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探讨RVOT室性早搏有效准确的心电图定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的RVOT室性早搏62例,依据成功消融靶点X线定位结果,分析其与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在RVOT早搏中,游离壁与间隔部起源相比Ⅱ,Ⅲ,AVF导联R波宽伴有切迹(P〈0.05)。Ⅰ导联呈QS或rsr’提示室早源自RVOT前部,呈R或rR则起源于后部,(P〈0.05)。Ⅱ,Ⅲ,AVF导联R波越高(P〈0.05),胸前导联R/S移行越早(P〈0.05)提示早搏距离肺动脉瓣越近。【结论】在RVOT起源的室早中Ⅱ,Ⅲ,AVF导联R波宽度判断早搏源于间隔或游离壁,Ⅰ导联QRS波形态判断早搏源于RVOT前部或后部,Ⅱ,Ⅲ,AVF导联R波高度结合胸前导联R/S移行判断早搏接近肺动脉瓣或三尖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起源宣性早搏/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选择两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分别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及右冠获动脉窦的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病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并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两例患者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均呈高大的R波型,aVR导联呈QS型,V1导联R波时限指数均大于或等于50%、波幅指数均大于或等于30%.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者Ⅰ导联呈rS型,aVL呈QS型,胸前导联移行位于V2~3;起源于右冠状动球窦者Ⅰ导联呈Rs型.两例患者均成功消融,无并发症,随访12月无复发.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宣性早搏/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导管消融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频发流出道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检出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分析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QRS波群特征及所占比例。结果111例频发室性早搏中45例起源于心室流出道,41例为非流出道起源,25例为频发多源室性早搏,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部分老年男性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其电生理特性与普通心肌细胞不同,具有明显的自律性和电生理各向异性,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与心肌缺血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的体表心电图指标在鉴别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组98例消融成功、靶点明确的OTVA患者,其中7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另24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LVOT),术前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计算胸导联移行区指数(TZI)、V2移行比率以及V2S/V3R指数,比较3种不同的心电图指标预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准确性。结果:V2S/V3R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敏感性及特异性(85.9%、94.3%)均优于V2移行比率(70.3%、90.1%)及胸导联移行指数TZI(62.5%、89.5%)。在心脏转位的亚组中,胸导联移行指数TZI预测价值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0%、93%、91%。在V3导联R/S移行的亚组中,V2移行比率预测价值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5%、66%、67%。结论:不同的心电图鉴别指标可相互补充以提高术前判断OTVA起源部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A)射频导管标测与消融有效靶点的表现形式。方法:167例RVOTA患者男60例、女107例,年龄(47.7±15.2)(15~78)岁。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20例,室性早搏(PVCs)147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将单根消融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或流出道,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分析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有效靶点的表现形式。结果:消融成功160例,成功率达95.81%。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41±3.23)ms。起搏标测有效靶点有以下表现形式:①起搏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至少11导联完全相同;②起搏标测时有2种形态略异的QRS波群,其中1种与自发PVCs的QRS波群完全相同;③VT时有2种形态略异的QRS波群,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VT的1种QRS波群完全相同;④起搏标测时与自发PVCs的QRS波群12个导联完全相同,激动标测可见尖峰样、尖峰碎裂样或双电位。放电时PVCs或VT很快(〈10 s)消失或终止;或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很快消失。结论:绝大多数RVOTA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应≥30 ms,起搏标测有效靶点除传统的起搏时QRS波群与自发PVCs形态至少11导联完全相同外,尚有多种表现形式,了解这些特征,有利于正确判断有效靶点,缩短标测、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8.
李卓远  张文新  林加锋 《浙江医学》2017,39(7):529-534,538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在心室流出道(VOT)室性心律失常(VA)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成功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以下简称消融治疗),并经三维标测或X线影像证实起源于左心流出道(LVO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心电图资料进行观察(观察组),使用系统抽样法选取同期成功行消融治疗的155例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PVC/VT进行对照(对照组),再根据起源的位置不同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左冠窦(LCS)组、右冠窦(RCS)组、左冠窦下(ILCS)组。观察各组V1、V2导联R波振幅及时限比值、胸导联移行指数、V2导联移行比、胸导联QRS波的移行情况,分析其对LVOT和RVOT及各亚组的PVC/VT鉴别价值,并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LVOT和RVOT的PVC/VT的V1、V2导联R波振幅以及R波时限比值及V2导联移行比、胸导联移行、胸前导联移行指数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LVOT亚组分析显示:(1)符合胸导联移行指数<0,在LCS组、ILCS组及RCS组分别为92.39%(85/92)、90.91%(30/33)、90.00%(27/30)。(2)符合V1导联的R波振幅比值≥0.3及时限比值≥0.5,在上述3组分别89.13%(82/92)、93.94%(31/33)、76.67%(23/30)。(3)符合V2导联的R波振幅比值≥0.3及时限比值≥0.5,在上述3组分别为88.04%(81/92)、93.94%(31/33)、90.00%(27/30)。(4)V2导联移行比>0.6,在上述3组分别为89.13%(82/92)、93.94%(31/33)、83.33%(25/30)。(5)PVC的胸导联移行在ILCS组有93.39%(31/33)在V1导联之前,其余亚组均在V1导联之后。(6)I导联QRS波形态LCS组及ILCS组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型,分别为78.26%(72/92)及81.81%(27/33),RCS组以正向波为主呈R或r型76.67%(23/30)。结论在VOTPVC/VT的形态心电图鉴别标准中,胸导联移行指数对于鉴别LVOT与RVOT起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应被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9.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36例右室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室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 36例右室室性性心律失常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43.21±13.31)岁.5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31例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31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ARVC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结果 35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1例复发.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VT)和室性早搏(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I、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ARVC表现为典型的左柬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窦性心律时v1~v3T波浅倒置,心脏核磁或心脏超声心动图见有室心肌运动减弱.1例ARVC病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室颤,经电除颤后继续消融成功.结论 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ARVC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和多起源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体表心电图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结果 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近2年于我院行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的患者49例,全部患者室早心电图V1导联QRS波均呈左束支阻滞(LBBB)形态,且无器质性心脏病.随访1~26个月[(6.9±6.8)月],随访期间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14.3%.按结果 分为成功组(42例)和对照组(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体表心电图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QRS时限、胸前导联R波移行导联、Ⅰ导联R波单相以及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等,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特点.结果 当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于V1、V2导联(P=0.048);V2导联QRS波群时限(P=0.033)、Ⅱ导联的QRS波群时限(P=0.018)、Ⅱ导联的R波振幅(P=0.024)明显较大时,更易复发,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分析心电图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室早患者作为消融对象,以降低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