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患者各124例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CL-90对两组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测量评分比较;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量患者情绪稳定与否,虚假、掩饰和精神质;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焦虑、抑郁.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L分、E分、N分和P分四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52.81±8.1、55.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5±4.5和40.5±6.8(P<0.05). [讨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社会因素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行社区心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社区心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临床的治疗意义。方法对江阴市人民医院胃病专科2007年8月-2008年4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FD的119例患者中伴有明显精神心理异常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结果2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干预组有效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进行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雪冰 《自我保健》2007,(6):36-36
在快节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中,白领中的胃病患者越来越多。然而,在各种各样的胃病中,一种名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病已经上升至胃病中的第一位。据专家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然不会引起胃部病变,但长期的腹痛、腹胀却会严重干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神经症的心身症状和应激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和神经症的心身症状、应激特点的异同。结果显示,从症状学和应激变量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一种功能性躯体疾病,与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的神经症,两者除个别特点外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心理社会因素与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描述合肥市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病率,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FD的关系。方法 对合肥市2所大学576名一-三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诊断。选取FD病人44名,同时选取同班级、性别比例相同的44人为对照,评定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特质焦虑等心理社会因素。结果 FD患病率为7.6%,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性。生活事件应激程度、应对方式评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性社会经历和特质焦虑评分病例组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FD在大学生中十分常见,负性社会经历和特质焦虑与FD呈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干预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观察3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及胃电参数。结果两组治疗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及胃电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实施后,干预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7.8±1.6)分,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为11.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主功率参数为(58.6±4.3)dB,主频率参数为(3.6±0.2)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配合常规药物干预可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评分及异常胃电节律发生率,提高胃电参数,对于改善胃肠动力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消化功能不良症状评分比较作为观察指标.结果:经相应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7.6%;给予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除性治疗,治疗前后患者消化功能不良症状评分降低明显,前后之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致病菌之一,然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可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健康大视野》2007,15(6):24-24
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是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急性糜烂和溃疡。随着当代社会高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激烈竞争及快节奏的生活,已把现代社会变成一个事实上的“应激社会”。诸多疾病的发生,已被证明心理应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而胃是最易受应激影响的器官,动物实验已证实了应激与胃溃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护理联合胃动力治疗仪对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心理障碍的影响.方法:依据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接收的7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心理障碍患者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所有患者胃动力治疗仪,对照组辅助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展开心理护理方法.对照两组患者临床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9.5%和100.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功能性消化效果,观察组患者功能性消化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并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DS与SAS评分下降幅度要显著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采用胃动力治疗仪进行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心理护理方法,对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心理障碍具有显著的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心理应激对大鼠血清铁浓度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  李敏  魏春岚  赵敏  陈建波 《营养学报》2008,30(3):266-268
目的了解心理应激对大鼠血清铁浓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理应激影响血清铁浓度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心理应激组,心理应激组又分为应激1w、2w和应激2w后脱离应激环境1w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适应性饲养1w后开始应激实验,持续1w和2w,持续2w后脱离应激原正常饲养1w。分别以原子吸收法检测血清铁和肝、脾组织铁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铁调素(hepcidin)表达。结果(1)大鼠心理应激1w和2w血清铁浓度与对照组比明显下降;(2)大鼠脱离应激环境1w血清铁浓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3)心理应激组大鼠肝、脾组织铁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均明显升高,同时伴有肝组织铁调素表达增高。结论心理应激引起大鼠血清铁浓度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应激使肝组织铁调素表达增高导致肝、脾铁含量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2.
我军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编制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 (PSET)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方法 应用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 ,修订条目 ,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测试对象为 4 2 6名陆军战士。结果 PSET包含的 10条目与总分相关系数均在 0 .3以上 (0 .394~ 0 .5 5 6 ,P <0 .0 1) ;反映条目内部一致性的Cronbachα系数为 0 .75 97;再测信度系数为 0 .32 5~ 0 .5 97(P <0 .0 5或P <0 .0 1) ;PSET总分与SCL - 90各因子分相关系数为 0 .4 84~ 0 .6 6 6 (P <0 .0 1)。结论 PSET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是测量军人心理应激水平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应激状态下机体血浆和脑脊液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及组织叶酸含量的变化,探讨叶酸在应激状态下对Hcy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束缚作为应激原建立大鼠心理应激模型,动物分为对照组、束缚3w组,束缚3w同时补充叶酸组。认识心理应激对机体Hcy和叶酸水平的影响,及应激状态下补充叶酸对机体Hcy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心理应激动物叶酸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血浆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小肠粘膜上皮、肝脏、皮层和海马组织中叶酸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补充叶酸可以显著升高心理应激后机体的叶酸水平,降低心理应激所致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结论应激状态下机体叶酸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某军队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军队医院181名医护人员进行测试,与中国常模、军人常模进行比较,并按性别、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军队医护人员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3个因子和总均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0.05);军队医护人员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和总均分均非常显著地低于军人常模(P<0.01);军队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水平的变化,除30岁以上组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29岁以下组外(P<0.05),未表现出明显的年龄、专业、学历、性别和职称差异。结论:军队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水平总体较好;军队医护人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家庭负担重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知识分子进行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心理应激、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与人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机体应激适应能力,预防相关疾病。方法以讲座和咨询为主,进行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调查,通过焦虑(SAS)与抑郁(SDS)自评量表评价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测定唾液皮质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开展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营养素提高心理应激适应能力,改善健康状况的宣传教育活动。结果营养宣教后知识分子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唾液皮质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明显降低。结论营养宣教对知识分子的心理应激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与针灸疗法合并心理干预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肝郁气滞型FD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药结合疗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然后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测评,运用水负荷试验进行胃感觉功能评定。最后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FD患者水负荷试验的初始感觉量及最大耐受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p<0.01),各症状疗效相当,试验组总疗效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显著差异,但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水负荷量改善不明显,而试验组则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与SDS、SAS显著正相关(p<0.05),但治疗好转后相关性下降,以对照组更为明显,疗程结束后两者已无显著性相关性(p>0.05)。结论肝郁气滞型FD患者发病及病情程度与心理因素存在高度相关性,但针药治疗可以显著影响两者的相关性;针药结合疗法配合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肝郁气滞型FD患者伴随的心理异常和胃感觉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军队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其预防对策探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根据1992~1995年全军疫情报告资料分析,病毒性肝炎的报告发病数占传染病总报告发病数的39.1%,居报告传染病首位。在各型肝炎中,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和未分型肝炎各占37.9%、36.6%、2.6%、22.9%;男性占94.3%、女性5.7%;战士占65.9%,干部占29.3%,职工占1.7%,炊管人员占0.2%,离退休人员占1.2%。各年度肝炎的报告发病数相差不大,但一般每年1、2月份报告发病数稍低,3、4月份开始升高。病毒性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部队官兵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因此部队今后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强化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开展肝炎疫苗的应用研究,不断改善基础卫生设施,以减少肝炎对部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某部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了解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 ,为探讨预防官兵心理不良的有效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军人心理症状问卷 (SCL— 90 )并采取集中答卷方式 ,对西北地区某部 1986名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不良发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 :心理不良发生率为 31.6 % ,其中士兵发生率 37.6 % ,士官发生率 2 5 .0 % ,军官发生率为 16 .9%。步兵分队发生率 (36 .1% )明显高于技术分队 (2 1.0 % ) ,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发生率与入伍时间、所处环境、从事职业等关系密切。SCL - 90因子总分士兵最高 (136 .4 2± 36 .70 ) ,士官其次 (12 1± 5 .0 2 ) ,军官最低(10 9.4 5± 2 2 .0 8) ;阳性项目数也是士兵高于士官与军官。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士兵的躯体化、忧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值偏高 ,士官的躯体化、忧郁、人际关系等因子分值偏高 ,军官的躯体化、人际关系 ,偏执等因子分值偏高。结论 :某部官兵心理不良发生率较高 ,应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做好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 ,减少心理不良的发生 ,提高官兵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233名军队基层军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基层军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军人心理健康症状问卷 (SCL - 90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和生活事件量表 ,对某部 2 33名基层军官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基层军官SCL - 90量表各因子项总均分为 1 .5 7± 0 .4 8,较军人常模 1 .6 3± 0 .30为低 ,其中强迫、敌对、恐怖因子分值更显著低于军人常模。积极型和中间型应对方式的军官 ,与两极型和消极型应对方式军官比较 ,其SCL - 90各因子评分具有降低趋势。此外 ,基层军官SCL - 90各因子分值与人格特征的N分、P分呈正相关 ,与E分、L分呈负相关 ;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紧张总值呈负相关 ,但与正性生活事件总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基层军官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军人平均水平 ,应对方式、个性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激源与军人急性心理应激反应之间存在的中介因素,以及诸中介因素对军人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和具体作用路径,为部队测量、选拔、培养军人具备良好的应激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心理测验法和实验法调查683名被试的心理中介因素和急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军人急性心理应激模型。结果首先提出纯理论假设模型:战场应激源通过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再分别通过战争认知、应对方式、自信(自我效能)影响军人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经验证纯理论假设模型数据拟合较差,不能被接受。依据影响因素与急性应激的相关矩阵及MMPI各因子间的相关矩阵,逐步修改评估理论模型,最终得到模型的各种数据指标为:均方根残差RMR=0.04、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χ2/df=0.88、拟合优度GFI=0.98、校正的拟合优度AGFI=0.95、标准拟合指数NFI=0.94、比较拟合指数CFI=1.00、差别拟合指数IFI=1.10。结论最后确定的模型数据拟合佳。该模型揭示了战场应激源、心理中介因素(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应对方式、战争认知、自我效能)、军人急性心理应激反应三者间的影响及具体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