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住院的62例情感性障碍家系亲属中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本病有极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患病率越高,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和隐性遗传,符合多基因遗传,认为做好精神卫生宣传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探讨。分析了先证者的家族遗传史,家属成员精神疾患分类及各级亲属的患病率。认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癔症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 对20例癔症性精神障碍家系采用多基因阈值模式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 本病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的患病率越高,加权平均遗传率为60.5%。结论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困遗传。  相似文献   

4.
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80例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的遗传效应。共调查先证者的一、二及三级亲属成员2765人,有272人患各类精神疾病,其中198人患分裂症,经年龄校正后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0.35%。各级亲属的患病率是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一级亲属为32.96%,二级亲属为7.63%,三级亲属为2.70%,远远超过群体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200例癔症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癔症的遗传方式。方法:对200例癔症患者家系采用多基因阈值模式理论进行了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本病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的患病率越高,加权平均遗传率为60.5%。结论:癔症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癔症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 对20例癔症性精神障碍家系采用多基因阈值模式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 本病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的患病率越高,加权平均遗传率为60.5%。结论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7.
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妄想性抑郁症的遗传情况。方法:对81例妄想性抑郁症和140例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进行了病历、家访和信函调查。结果:两组病人的亲属所患的精神疾病的总数无明显差异(P>0.75);妄想性抑郁症病人的亲属所患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明显多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P<0.05);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所患的双相情感障碍也多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P<0.025);而两组病人的亲属所患的妄想性抑郁症无明显差异(P>0.5)。结论: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比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易患情感性精神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遗传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遗传的性别差异。方法:对10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家族史阳性率,不同性别父系、母系、同胞、子女患病情况,不同性别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患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男性有遗传史者11.9%,女性24.3%,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显著。女性同胞患病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男女一级亲属患病高于二级亲属,二级亲属患病高于三级亲属。结论:精神分裂症与遗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遗传负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单发家系和高发家系患者及其亲属的认知功能,探讨遗传负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的词汇测验(VS)、多维记忆评估量表(MMAS)的数字广度、汉词广度和空间广度测验及持续注意测验(CPT)对精神分裂症单发家系患者组(21例)及其一级亲属(单发家系亲属组,55例),高发家系患者组(30例)及其一级亲属(高发家系亲属组,26例),对照家系组(14名)及其一级亲属(对照家系亲属组,29名)进行研究.结果 高发家系患者组和高发家系亲属组的VS[(9.3±3.9)分vs(13.6±2.2)分和(10.7±4.0)分vs(13.9±2.3)分]和部分记忆广度成绩均明显低于对照家系组分及对照家系亲属组,其WCST卡片总数、持续错误数[(27.9±13.0)分vs(18.3±8.4)分和(26.0±16.3)分vs(18.3±8.7)分]和随机错误数及CPT视觉、听觉漏报数和反应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家系组分和对照家系亲属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单发家系患者组CPT视觉漏报[(68.7±18.4)分vs(49.0±3.4)分]和反应时间、听觉错报和漏报多于对照家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单发家系亲属组的VS低于对照家系亲属组[(12.0±3.9)分vs(13.9±2.3)分],WCST卡片总数多于对照家系亲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认知成绩最差,单发家系患者及亲属大部分认知成绩介于高发家系和对照家系之间;随着遗传负荷的增加,患者及亲属的认知缺陷更为明显,认知功能缺陷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性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应用家族史法对55例混合家系的各级亲属2134人进行详细的调查记录。分三组进行分析。结果 (1)精神分裂症为先证者组,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与1993年全国七地区调查精神分裂症的群体患病率0.655%比较,P>0.05,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一级亲属患病率为4.79%,各群体比较,P<0.05。各级亲属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为3.78%,与1992年全国七地区调查情感障碍的群体患病0.083%比较,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一级亲属患病率为17.96%。(2)情感障碍为先证者组,各级亲属情感障碍患者率为1.234%,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为4.76%。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3.67%,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率为12.24%。(3)混合组,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2.27%,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率为9.44%。结论 混合家系中,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的患病率越高;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在遗传传递上可能具有交叉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遗传流行学的调查工具及方法,逐户调查了苏坡乡15岁以上人口7843人,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终身患病率为6.1%;其发病年龄以20~39岁之间为最高,全部缓解与都份缓解的病例占29.2%;精神分裂症亲属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及对照组亲属的患病率。最后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64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有无家族史的病例,进行了发病年龄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比无家族史的发病年龄提前1.65岁。有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史比无家族史的发病年龄提前3.01岁。父或母患有倩感性精神障碍的子女比其他家族成页的子女发病年龄提前3.31岁。从各亚型发现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也均比无家族史的发病提前。从亲属患病倩况发现一级亲属>二级亲属>三级亲属。提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年龄与家族遗传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流行病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 10 3例抑郁症自杀行为先证者和 10 3例对照的亲属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 4 2 7%的先证者的Ⅰ级亲属有自杀行为 ;Ⅰ级亲属、Ⅱ级亲属发生率依次为 4 5 6 %、1 6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级亲属发生率 0 2 6 4 % (P <0 0 1) ,其OR值及95 %可信区间分别为 18 0 7(4 33~ 75 4 0 )、6 16 (1 4 3~ 2 6 6 3) ,且Ⅰ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 >Ⅱ级亲属 >Ⅲ级亲属>群体自杀行为发生率。采用Li mantel Gart法得分离比及 95 %可信区间为 0 12 88(0 0 991~ 0 15 85 )。多基因阈值模型估计 ,抑郁症自杀行为先证者Ⅰ、Ⅱ、Ⅲ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 71 5 2± 11 0 2 %、4 1 92± 11 81%、31 0 9±13 2 9% ,三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 4 9 38± 3 99%。结论 抑郁症自杀行为具有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遗传因素在决定抑郁症自杀行为的易患性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单、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有否差异。方法 对1 1 5例单相抑郁症及1 84例双相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均较其一级亲属高;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均较对照组一级亲属高;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双相抑郁症患者高;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双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高;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较双相抑郁症的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存在差异,更应注意对单相抑郁症患者及一级亲属自杀行为进行监测、预防。  相似文献   

15.
脂蛋白(a)与有脑卒中家族史家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Lp(a)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遗传特性。 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3个有脑卒中家族史家系成员的血清Lp(a) ,并比较已患者、Ⅰ、Ⅱ、Ⅲ级亲属与对照组的Lp(a)水平。 结果  13个家系成员中已患者Lp(a)水平高于对照组 ,Ⅰ级亲属中Lp(a)水平高于 30 0mg/L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以脑梗死为主要发病形式的家系中已患者及Ⅰ级亲属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有脑卒中家族史家系中Ⅰ级亲属Lp(a) >30 0mg/L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以脑梗死为主要发病形式的家系中Ⅰ级亲属Lp(a)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次发作躁狂症遗传的两性异同。方法整群连续抽取单次发作躁狂症阳性家族史患者75例:按性别划分为女性组31例;男性组44例。对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患病情况;父系、母系、同胞、子女患病情况;亲属患病个数;胎次等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次发作躁狂症遗传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两性家族史阳性者共同显示一级亲属患病显著较多,三级亲属患病显著较少;且生活事件在疾病发生中起明显作用。结论单次发作躁狂症两性发病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生活事件对患病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生过程中遗传与环境两危险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 ,我们对本病在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了遗传流行病学一些资料的比较与分析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为本院既往 30年全部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例 ,均符合CCMD - 2 -R中相应的诊断标准 ,并将其一般资料入微机化管理 ,研究时所需数据从中获取。1.2 将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例分为三个研究年度段 :即1970~ 1972年 ,1983~ 1985年 ,1996~ 1998年。每一年度段为 3年 ,两两相隔 10年。1.3 家族史阳性者判定 :先证者一、二级亲属 (先证者下一代资料未做统计 )患类似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00例原发全身性癫痫家系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先证者一级亲属患病率为6.86%,二级亲属为1.03%;分别是对照组一级亲属的13.83倍和2.08倍。原发全身性癫痫的遗传度为:一级亲属0.7521±0.0678,二级亲属0.3592±0.0746;加权平均0.5743±0.0502。说明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发病年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原发全身性癫痫有一定年龄依从性。EEG家系分析显示,该型癫痫一级亲属癫痫样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提示癫痫样放电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19.
晚发性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晚发性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在遗传效应上的差异。方法:调查精神分裂症晚发组和早发组患者亲属中精神病的患病情况。结果:早发组有精神病家族史多,一级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率高,一级亲属的遗传率高,与晚发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晚发性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间有遗传效应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遗传的关系,提供有关遗传预测的资料。方法:对近二年连续住我院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3例抑郁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进行了遗传效应的研究,以无精神疾病者269人为对照组。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结果:索引病例中有自杀行为者较其一级亲属高(P〈0.001)。一级亲属中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较对照组高(P〈0.01),有自杀行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