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患者女,33岁,因左中下腹隐痛伴黏液血便2个月入院。查体:口唇及手指、足趾未见色素沉着。胸部平片、心电图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钡剂灌肠空气对比造影:横结肠至直肠多发息肉。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及直肠黏膜见广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息肉约500-600颗,以左半结肠为著,息肉大者有长蒂,表面充血、糜烂,大小约2.0cm×1.5cm,小者广基,表面光滑,色泽同正常肠黏膜,大小约0.2cm×0.2cm  相似文献   

2.
例1,男性,41岁。因便血、肛门反复有肿物脱出8年,加重2年,于1991年6月21日住院。1983年始大便时发现肛门有肿物脱出,如花生米大小,排便后肿物自行还纳肛门内,无出血、疼痛。1990年春节后肿物排出次数增多,便后不易还纳,伴有出血,每次30~...  相似文献   

3.
内镜微波治疗大肠腺瘤性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5月至1997年5月,我们对128例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共216个息肉行内镜微波治疗,疗效显著。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18~75岁,平均49.6岁;共216个息肉,分布于直肠45个,乙状结肠82个,降结肠36个,横结肠41个,升结肠8个,盲肠4个;有蒂息肉161个,无蒂息肉55个;其中单发性息肉81例,多发性息肉47例;息肉小于1.0cm者186个,1.1~2.0cm者26个,大于2.0cm者4个所有病例均行内镜下活检,病理报告示腺瘤性息肉,并有29例伴有异型增生Ⅰ…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一家系报告田风石,班冬杰例1女性,36岁,农民。反复粘液血便两年,加重伴肛门排出异物半年。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部无异常,肛诊在距肛门3cm处触及肿物,肛镜检查肿物呈菜花样,远端可见数枚息肉。病理活检诊断为乳头状腺瘤及小管型腺...  相似文献   

5.
例1·先证者,女,46岁。消瘦、乏力、粪便带血3个月,于2004-09-20在本院内科门诊就诊。体检:消瘦体型,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异常。电子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电子结肠镜检查:直肠、直乙交界、乙状结肠、降结肠,密布大小不等息肉,直肠、直乙交界最多,呈球形,带蒂(偶有无蒂),多发处呈葡萄状,最大者直径2·0cm。横结肠、升结肠逐渐减少。病理报告为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在本院普外科行全结肠切除并回肠造瘘术,术后病理检查仍为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例2·先证者之女,18岁。阵发性下腹坠痛伴腹泻4个月,于2004-10-03在本院内科门…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与Gardner综合征的区别不清,两者均可有结肠外病变。本文统称之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结肠表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之息肉常在患者10~20岁间出现,有百枚以上息肉即可确诊为本病。组织学上息肉为管状或绒毛管状腺瘤。在未治患者,其癌变率几乎达100%。故应作全结肠切除术。胃:日、美文献称本综合征约20~60%患者有胃息肉,大多为胃底腺息肉(或错构瘤),小而多,可位于胃底与胃体,不累及胃窦,未见恶变表现,故不主张施行预防性胃切除术。十二指肠:本症患者60~100%有十二指肠息肉,属腺瘤性,好发而甚小,X线难以检出,且易恶变,息肉常于结肠病变切除后出现,故应密切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7.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肠癌高发人群中粪胆汁酸排出量较一般人群为高.结肠腺瘤性息肉(简称AP)据认为有发展为结肠癌的危险.本文报道AP患者及对照组粪胆汁酸排泄的模式,两组均属结肠癌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8.
舒林酸(sulindac)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作者采用舒林酸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观察治疗后腺瘤数目和大小的改变。研究对象为FAP,要求患者未作全结肠切除术但做过回肠-直肠吻合的结肠次全切除术,并要求每例患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息肉病的研究陆立1刘景坤2付田池3SubjectheadingsAdenomatouspolyposiscoli/pathology主题词腺瘤息肉病,结肠/病理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35近年对家族性息肉病(FAP)研究较多,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结肠腺瘤病患者中腺瘤及非新生物的息肉在胃十二指肠,甚至空肠与回肠的发生率远较以往所了解者为高。本文报导在34例芬兰家族性结肠腺瘤患者中搜寻上消化道息肉的结果。方法:男女各17例,年令16~67岁(平均33岁)。4例无家族史。22例作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次,11例作2~5次。有息肉样损害的患者均作内窥镜摄片,并作多处活检。19例末端回肠检查及活检系在手术时或低位回直肠吻合后经直肠镜施行,1例系尸检标本,7例作术中胆道造影,3例作总胆管探查。标本均送组织学检查。结果:肉眼所见,14个家族中发现21例胃息肉,呈多发性,常覆盖整个胃体与胃底。胃窦部息肉较少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癌变率较高。现将一家系5例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除了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有关以外 ,幽门螺杆菌 (Hp)与一些消化道以外的疾病 (如冠心病、功能性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和内分泌病 )的关系也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Hp与结肠腺瘤性息肉 (CAP)及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关系。1 996年 1月至 1 997年 7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 80例CAP病人为本研究对象 ,其中女性 44例 ,平均年龄 (48 5± 3 2 5 )岁。对照者1 87例 ,其中女性 1 0 2例 ,平均年龄 (49 4±1 6 8)岁。对照者为有胃肠疾病的主诉而入院治疗者。应用酶免疫法测定抗HpIgG抗体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AP病人空腹血…  相似文献   

13.
舒林酸对散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 ,90 %结肠癌源于结肠腺瘤性息肉恶变。非甾体类消炎药如舒林酸 ,已显示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治疗作用 ,而对散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 (SCAP)研究甚少 ,结论不肯定[1,2 ] 。为此 ,我们用舒林酸 (sulindac)治疗SCAP ,取得肯定疗效 ,并对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997年 7月~ 1998年 8月 ,2 3例SCAP经结肠镜证实 ,息肉直径 0 .5cm以上 ,盘状或广基 ,息肉数少于 10枚 /人 ,并经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二、实验方法2 3例SCAP随机分为 2组。 12例患者共计 2 3枚息肉给予舒林酸 30 0…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检查情况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就诊的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患者36例临床资料,并系统分析内镜诊断与切除息肉的相关资料。结果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岁,年龄2-13岁;共有45枚息肉,其中26枚位于直肠,16枚位于乙状结肠,降结肠2枚,横结肠1枚;31例有血便,15例贫血,肛门物脱出5例。息肉切除后未观察到穿孔、出血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小儿幼年性息肉多发生在学龄前阶段,病变多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常见症状是血便及贫血。无痛肠镜在其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刘燕燕  符丽娟 《胃肠病学》1999,4(3):139-139
病例:女性,35岁,因间断性中下腹隐痛伴腹泻2个月而就诊。既往病史无记载。家族史:其母亲及姐姐患有结肠腺瘤性息肉病。体检:一般状态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中腹部及左下腹轻压痛。结肠镜检查示:从肛门上直肠5cm起至回盲部密布有蒂或无蒂,呈半球形或绒毛状(直径0.1cm~0.6cm)、大小不等的息肉。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胃镜检查示: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降部见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无蒂、半球状息肉(直径0.4cm~1.0cm),表面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组织,质软。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讨论:该患者有结…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癌变倾向较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预防性外科干预的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在以腺瘤的数量、大小和严重程度为主要决定因素的同时,应结合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在有效预防癌变的同时使患者易于接受.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 IPAA)已经成为FAP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IPAA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直肠黏膜残留、降低腺瘤复发癌变风险,而腹腔镜IPAA具有美观、恢复快、黏连少、妊娠率高等明显优势. FAP患者应由在专业的医疗中心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进行管理,以便在最佳的时机得到最合理的治疗,达到长期有效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内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疗效。[方法]根据家族史并经结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联合内镜治疗组(A组)、单纯内镜治疗组(B组)、塞来昔布联合内镜治疗组(C组),每组15例。对3组患者全肠道直径1 cm的息肉以及距肛缘15 cm区域内的所有息肉行内镜下切除,并记录腺瘤的数目、大小。A组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即口服二甲双胍500 mg,2次/d;B组患者只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C组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即口服塞来昔布200 mg,2次/d。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各返院复查结肠镜1次,观察腺瘤的数目、大小并检测其病理类型。[结果]3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直径1 cm全肠道息肉数目均较前下降(A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6.00、8.00、5.00;B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3.00、10.00、10.00;C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3.50、8.50、6.00),A组、C组下降更为显著,与B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在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距肛缘15 cm区域息肉数目均有所下降(A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7.00、8.00、6.00,治疗后与治疗前P0.01;B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7.00、12.00、8.00,治疗后与治疗前P0.05;C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3.50、5.50、5.00,治疗后与治疗前P0.05),A组较治疗前减少更为显著。[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内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疗效优于单纯内镜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结肠多发性幼年性息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男,37岁,因恶心、呕吐、腹痛3d,行肠镜检查,既往健康。见全结肠密布豆粒大小的结节样隆起,状似脓苔,数目不少于100个。病理检查:见肉芽组织覆盖下的溃疡,其下为充满粘液的囊性扩张腺体,腺体被炎性水肿的间质所分开。 2 讨论结肠息肉较常见,但幼年性息肉病少见。息肉遍布肠管又称多发性幼年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文献报道,一兄弟俩同时患有结肠幼年性、腺瘤性及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