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化,决定轴突的生长,并可参与损伤神经的再生和功能修复。 目的:进一步验证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脑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3-5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将冈田酸微量注射至拟大鼠海马CA1区建立拟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预处理组于造模前将神经生长因子注射至侧脑室;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注入等体积的二甲亚砜作为对照。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上述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分别用改进的Bielschowsky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原纤维缠结,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观察海马区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大鼠出现认知、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出现较多神经原纤维缠结, 而且磷酸化的Tau蛋白表达增多;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大鼠的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提示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可以显著改善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减少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3.
王海红  张琳  董为人  刘忠英  张磊  李妍 《解剖学研究》2011,33(4):290-293,297
目的 探讨tau蛋白过度表达对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稳定转染质粒peDNA3.1-tau和空载体pcDNA3.1的HEK293细胞(HEK293/tau和HEK293/vec)中tau的表达,用细胞周期抑制剂Aphidicolin处理细胞抑制细胞周期,在Aphi...  相似文献   

4.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目前,尚没有药物能够治愈该疾病或有效阻止该疾病的进展。免疫疗法,旨在利用免疫学手段阻止疾病进程并干预疾病发展,在AD的治疗与预防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本文主要阐述AD发病机制,并对以Aβ和Tau为靶点的主动和被动免疫疗法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冈田酸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酯酶抑制剂冈田酸(OA)对海马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的影响,建立Tau过度磷酸化的大鼠模型。方法实验随机分为正常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OA模型组。模型组又分为OA12h、24h、48h和2周组。OA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背侧定向注射1.5μl溶于10%DMSO的OA,DMSO对照组注射1.5μl10%DMSO溶液。通过Bielschowski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免疫印迹分别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和磷酸化Tau的表达水平;检测蛋白磷酸酶2A(PP2A)的活性,了解其动态变化与Tau磷酸化的关系。结果OA模型各组与正常组和DMSO对照组比较,Bielschowski染色示海马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着色较深,欠均匀,部分神经元轴丘处浓染成斑块状,但各模型组均未见到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模型组海马神经元Thr231和Ser199202磷酸化Tau蛋白表达增加,与DMSO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意义(P<0.05);蛋白免疫印迹提示OA可引起Tau蛋白Thr231、Ser396和Ser199/202位点发生磷酸化,且不同位点磷酸化的稳定性不同,注射OA48h后PP2A的活性明显降低,其变化与Tau蛋白Thr231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改变相一致。结论海马CA1区背侧单次注射OA可诱导建立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6.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典型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标志性病理特征之一是神经纤维缠结形成。八十年代的研究揭示,神经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是微管相关蛋白tau。AD患者脑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其与微管结合能力降低,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形成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干扰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变性与死亡。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神经纤维缠结在体外和单个细胞水平形成的机制、不同脑区的发展变化次序与功能意义,并未  相似文献   

7.
App17肽对Tau蛋白超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通过对Tau蛋白磷酸化在脑内分布的观察,研究App17肽对糖尿病小鼠脑神经元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ion,STZ)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肽对糖尿病小鼠进行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做AT-8、Tau-1、蛋白磷酸酯酶(PP-2B)脱磷酸后的Tau-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糖尿病小鼠脑内AT-8阳性反应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压后颗粒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等倍位,胞浆深染,而正常小鼠及App17肽保护的糖尿病小鼠脑内阳性反应细胞仅在海马和压后颗粒皮层表达,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淡;用Tau-1单染正常小鼠脑及App17肽治疗的糖尿病小鼠脑的压后颗粒皮层及海马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多,糖尿病小鼠只有用PP-2B脱磷酸后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及染色程度才与正常组接近。结论  相似文献   

8.
李声 《解剖学研究》2012,34(6):461-463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D)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中药在治疗老年疾病这一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方式且不良不应少的特点,现已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热点.中药主要通过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抑制Aβ聚集、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降低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等多种机制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自从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 Mzheimer于1906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对AD的认识和研究已经进行了100余年。由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高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是AD脑组织中典型的神经病理学形态改变,而Aβ和Tau蛋白是AD的特征性标志物。目前对AB和Tau这两种AD标志物形成的分子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家族性AD的遗传机制有了较明确的结论。但是,世界上约90%以上的AD患者属于散发性AD,目前已有超过1500万患者,散发性AD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因而当前仍无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及有效治疗AD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神经元纤维缠结:是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皮质细胞的一种病理变化,主要在神经元胞体中产生,由细胞内的成对螺旋细丝构成,有些可以扩展到近端树突干,含有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 人tau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在成人的大脑中存在6种tau异构体,均为伴有或不伴有外显子2,3和10信使mRNA替代拼接的结果。外显子10包含微管结合区,外显子10的插入可提供4个重复tau等异构体,而3个重复tau异构体则不需要外显子10参与。 背景:神经元纤维缠结的沉积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认知衰退密切相关,而tau蛋白是构成的重要成分。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阿尔茨海默病进程中的作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以“阿尔茨海默病;tau蛋白;β-淀粉蛋白级联;Alzheimer’s disease;tau protein;β-amyloid cascade”为检索词,检索万方、中国知网、Vip、PubMed、Embase 等中英文数据库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并形成成对螺旋丝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退化基础。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进程中可能不依赖于β-淀粉样蛋白沉积触发的级联反应,且在临床试验中也验证了tau蛋白相关疫苗免疫产生了疗效。探索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以及阿尔茨海默病关系,可更好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ORCID: 0000-0002-5933-2590(曹云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在神经系统包括少突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主要起促进微管形成和稳定微管结构的作用。Tau蛋白磷酸化与其发挥正常功能密切相关,神经变性疾病中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研究发现tau蛋白也参与缺血性损伤。本文就tau蛋白的结构、分布、磷酸化及其与少突胶质细胞缺氧缺血性损伤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丝氨酸(D-serine)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海马区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42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Control组、Saline组、Aβ组、Aβ+D-serine组、Aβ+DAAO组、Aβ+BE组;每组7只动物。AD模型组小鼠双侧海马CA1区微量注射Aβ1-42造模,之后连续10 d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D-serine(30 mg/kg),D-氨基酸氧化酶(DAAO)(30 mg/kg),苯甲酸钠(BE)(30 mg/k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IL-1β、p-MAPT(S404)、p-GSK3β以及DCX表达的具体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Aβ组小鼠海马区IL-1β以及p-MAPT(S40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 0. 01),而p-GSK3β以及DC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 0. 01);而与Aβ组相比,Aβ+D-serine组IL-1β以及p-MAPT(S404)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 0. 01); p-GSK3β以及DCX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 0. 01)。结论:D-serine可以改善Aβ1-42诱导的AD模型小鼠海马区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以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痴呆的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AD)占3/4,其余还包括血管性痴呆(VaD)、混合型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AD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但目前为止,获得批准治疗AD的药物只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两类,这些药物只能控制症状,而无法达到疾病修饰治疗(DMT)的效果。此外,国外最近十年被批准进行的AD临床实验较少,且失败率较高,目前尚未开发出具有DMT效果的AD治疗药物。本文从AD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理变化、AD相关临床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为开发新的AD治疗靶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多数学者认为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最重要的分子病理变化之一。 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25~35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实验组中加入预诱导培养基和20 μmol/L β-淀粉样蛋白25~35,24 h后用含2%二甲基亚砜和200 μmol/L丁羟茴醚的DMEM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5 h后收取细胞。对照组诱导方法同实验组,但在诱导过程中未加入β-淀粉样蛋白25~35。 结果与结论:光镜下可见纺锤状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出现长突起,呈现神经细胞样形态,但实验组突起数量和长度均少于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两组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免疫蛋白印记法证明实验组的GSK-3β、Tau[pSer262]和Tau[pSer396]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β-淀粉样蛋白25~35能够通过GSK-3β途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时大脑出现胰岛素水平下降及胰岛素信号通路下调,使大脑海马tau蛋白出现过度磷酸化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样改变。本研究选取2型糖尿病大鼠,皮下注射及鼻腔滴入胰岛素,观察大脑AD样病变的改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高糖、高脂、高蛋白喂饲3个月后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T2D大鼠模型。运用2种方法干预:鼻腔滴入胰岛素(T2D+I-I)及皮下注射胰岛素(T2D+S-I)。检测血浆葡萄糖、血浆胰岛素和脑脊液胰岛素水平,免疫印记方法检测大脑海马总tau蛋白和tau蛋白部分位点磷酸化状态、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关键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Akt及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 GSK-3β)活性。结果:T2D组大鼠血浆葡萄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脑脊液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大脑海马组织中tau蛋白呈过度磷酸化状态,PI3K/Akt活性下降, GSK-3β磷酸化水平升高; T2D+I-I组大鼠血浆胰岛素及葡萄糖水平无显著改变,但大脑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状态显著好转,PI3K/Akt活性显著升高,GSK-3β活性显著下降; T2D+S-I组大鼠血糖显著下降,但血浆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无显著改变,大脑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有轻度改善,但变化不显著。结论:运用鼻腔滴入胰岛素可减轻T2D时大脑海马组织的AD样病变;外周皮下胰岛素注射对T2D时AD样病变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1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概况 TBI在全球意外伤害的死亡和伤残原因中居首位,带来了诸多经济、医疗等社会问题.实际上,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亡和就医直接归因于TBI,大约有5700万人患有脑损伤相关疾病[1].TBI的幸存者会出现有多种病理现象,例如神经功能缺损,短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是否通过调节GSK-3β/PP2A活性而减轻凝聚态Aβ25~35诱导的胎鼠皮层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方法 选用孕期(18±2)d的SD大鼠,分离纯化胎鼠皮层神经元.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LiCl处理组、Rg1预处理组.阴性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模型组用20μmol/L Aβ25~35作用于皮层神经元12h;LiCl处理组用10mmol/L LiCl和20μmol/L Aβ25~35共同作用于皮层神经元12h;Rg1预处理组分别用5、10、20、40、80μmol/L Rg1预处理皮层神经元24h,再加入20μmol/L Aβ25~35作用12h.通过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皮层神经元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总Tau蛋白水平和糖原合成酶3β(GSK-3β)表达水平,通过非放射性免疫法检测皮层神经元蛋白磷酸酯酶2A(PP2A)活性.结果 模型组Tau蛋白在Ser396、Ser199/202和Thr23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总Tau蛋白水平和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但PP2A的活性不受影响;LiCl处理组和Rg1预处理组,Tau蛋白在Ser396、Ser199/202和Thr23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总Tau蛋白水平和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在Rg1预处理组中,以20μmol/L Rg1预处理后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总Tau蛋白水平和GSK-3β的表达水平下降最为明显,而且PP2A的活性明显增强(P<0.01).结论 人参皂苷Rg1可通过上调PP2A活性和下调GSK-3β活性从而减轻凝聚态Aβ25~35所诱导的皮层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脑组织和高表达β淀粉样蛋白前质蛋白(APP)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α7尼古丁受体亚型的改变,以及β淀粉样蛋白(Aβ)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中α7尼古丁受体亚型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尸解后AD患者脑组织和高表达APP转基因小鼠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检测人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α7尼古丁受体的表达,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α7尼古丁受体蛋白含量;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用不同浓度的A1325-35进行处理,然后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细胞中α7尼古丁受体蛋白水平。结果 AD患者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并密集于老年斑周围;AD患者脑组织表达d7尼古丁受体的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而表达α7尼古丁受体的神经元减少;高表达APP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胡尼古丁受体蛋白水平升高49%;用不同浓度的Aβ25-35处理培养细胞后,星形胶质细胞中胡尼古丁受体蛋白水平增高(达38%),而神经细胞中胡尼古丁受体蛋白水平减少可达32%。结论 神经元α7尼古丁受体减少可能与AD患者智力障碍的发生有关,而过多Aβ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后所引起的胶质细胞胡尼古丁受体表达增多则可能是一种神经保护性代偿方式。  相似文献   

19.
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是一种单次跨膜天冬氨酸蛋白质,其被β和γ分泌酶相继水解后会产生具有毒性作用的β淀粉样蛋白(Aβ).阿尔茨海默症(AD)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β在神经元胞外大量聚集形成淀粉样斑及tau蛋白在胞内过度磷酸化形成纤维化缠结.长期以来,AD的发病被认为与Aβ聚集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以Aβ为靶点的抗体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线粒体是动态细胞器,参与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调节过程。β淀粉样蛋白、Ta u及氧化应激均能够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因此造成突触受损,神经细胞凋亡,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