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王堆帛书<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经脉病证治疗及三阴五死证候,书中没有关于诊脉的内容,参阅<灵枢·经脉>篇中的经循路线、脉病主证、经病治疗及五阴死候等内容,初步认定二书不是脉象诊断学书籍,也不是独立成篇的著作,它们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同一部书,即今之<灵枢·经脉>,只是前者成书较早,文理简略,而后者成书较晚,论述详尽.  相似文献   

2.
任珊 《中医研究》2011,24(4):3-5
不寐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与病因病机以及不寐的治疗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口问》、《素问.逆调论篇》和《素问.病能论篇》等二十余篇中,为后世论治不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相似文献   

3.
从痰、瘀、虚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属于中医"咳嗽"、"哮病"、"喘证"、"肺胀"等范畴,是以肺脏病变为主的肺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论述,<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经脉篇>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诸病源候论·气病源候论>云: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塞,故气上喘逆.<金匮要略>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论述,用小青龙汤治疗"咳逆倚息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射干麻黄汤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咳而上逆……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等等.  相似文献   

4.
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一词进行考证。考上下文,"牧牧"当为通假字。从音义和语境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和其他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考察前人学者观点,并分析包括"瞙""芒""""茫""""""瞢"等在内的一组词,得出结论: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耆(嗜)卧以咳"之"牧牧"读作"瞢瞢"是值得商榷的,当读作"默默",义为静默不语;《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之"瞙"、乙本之"芒",张家山出土医书《脉书》之"",《灵枢·经脉篇》之"()"均为目不明义。  相似文献   

5.
汪正明  王业龙 《光明中医》2009,24(8):1567-1568
眩为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者晕倒等症状.本病发生的原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以及<索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  相似文献   

6.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7.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古老的灸疗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关于足太阳脉循行的描述与《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二者描述的足太阳脉病证则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的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伤寒涵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崇典  杨宁 《中医研究》2005,18(11):9-11
本文探讨了<素问·热论篇>伤寒的涵义.认为<素问·热论篇>中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并不含有所谓"广义伤寒"的涵义.分析<素问·热论篇>全篇内容得出,伤寒是伤于寒邪引发的有着复杂的、轻重不同的、多种多样表现,且具有传染病某些特征和临床特点的,全身性感染的一个种类病病名.<素问·热论篇>论伤寒之类有"两感于寒"和"不两感于寒"两种表现,并指出因季节不同伤寒之类患病有"病温"、"病暑"的不同,<素问·热论篇>仅从伤寒之类不同时期的临床"热病"特点来论伤寒.而目前所谓"狭义伤寒"的说法实为伤寒之类中多种不同类型的病证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海峰 《吉林中医药》2020,40(6):820-822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灵枢·经脉》的祖本。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其病"、《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所产病"和《灵枢·经脉》"所生病"中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等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三篇文献记述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说明疼痛病症是经脉病症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脉理论形成初期,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认识可能有部分来源于对疼痛诊察或治疗的结果,经脉理论的形成与古人对疼痛病症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孟毅 《光明中医》2009,24(10):1964-1965
痿证是指肌肤枯萎、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黄帝内经>中既有专论痿证的篇章,亦有散在的论述,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发生,或因外感,或由内伤;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提出"取之阳明",<素问·痿论>更强调"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之说,<内经>句句金石之言,皆昭示痿证治疗当从脾胃着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