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仍是目前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引起的超重肥胖现象依然严峻。儿童饮食行为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与父母健康素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关联更为密切。本文将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可控性,为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饮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对性饮食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泉州市鲤城区303名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干预3个月后再次调查儿童的饮食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吃饭固定时间、吃饭固定地点、吃饭固定饭量、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玩具、边走或边玩边吃、进食奶制品、吃零食、家长进餐时教育批评儿童、因吃饭对儿童发脾气、对儿童食欲差担心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干预前后儿童每顿饭花费时间、吃饭时需大人喂饭、吃饭时含饭、不咀嚼固体食物、食欲差、挑食偏食、喝饮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纠正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 SB)与睡眠问题的相关性,为预防、改善该群体睡眠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9—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北京市6所幼儿园4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 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计客观测量PA,采用《儿童休闲活动调查问卷》调查SB,采用CSHQ睡眠习惯量表测评睡眠问题,运用线性分析、logistic 回归模型处理数据。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71.08%;PA与睡眠抗阻、睡眠时长不规律、睡眠夜醒、异态睡眠、CSHQ综合评分具有显著负向线性相关(β=-0.141、-0.452、-0.324、-0.201、-0.150 ,P<0.05);SB与睡眠抗阻、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夜醒、CSHQ综合测评具有显著正向线性相关(β=0.196、0.223、0.210、0.910,P<0.05)。对PA、SB联合分析,在PA(或SB)等级固定时,CSHQ测评合格率会因另一方等级的提高而降低(或升高),在高PA+低SB(OR=2.119,95%CI:1.464~3.368,P<0.05)和低PA+高SB(1reference)两个极端组合时,CSHQ测评合格率获得优势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高PA+高SB(OR=1.750,95%CI:1.320~2.664)比低SB+低PA (OR=1.640,95%CI:1.412~2.743)CSHQ测评合格率获得优势更高。结论 体力活动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久坐行为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具有显著正相关,二者联合则具有抵消或协同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太仓市4所小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2 651名小学生,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者占31.2%。结论太仓市在校小学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者比例较高,每日看电视和玩电脑时间超过1h、对自身体重不满意或想改变体重等为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饮食行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个体化饮食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对6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进行个体化饮食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及血糖的变化。结果 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个体化饮食治疗前后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显著改善,在个体化饮食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饮食治疗可有效改变患者的饮食行为,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3.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影响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城乡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的心理及行为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南充市城乡共5所小学五、六年级1 8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学生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影响城市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吃早餐(4.7%)、为减肥不吃主食(1.4%)、边吃饭边看电视(37.2%)及认为自己该减肥(32.2%)、体型不标准(偏胖:29.9%、偏瘦:21.6%)等;而影响农村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会为减肥不吃主食(3.2%)、零食代替主食的习惯(3.5%)、认为自己该减肥(18.8%)、体型不标准(偏胖:15.9%、偏瘦:24.8%)。结论行为及心理因素均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家长及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蔡正杰      鲜金利      李婷婷      曾茂      张帆      黄洪云  赵勇   《现代预防医学》2020,(18):3326-3329
目的 探究祖辈带养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身体活动和超重肥胖的影响。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 数据库中近5年发表的祖辈带养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身体活动和超重肥胖影响的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6篇文献。文献研究结果表明,祖辈带养可能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可能的原因主要为祖辈带养导致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减少。结论 祖辈带养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身体活动和超重肥胖有影响,对祖辈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可能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控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干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进行干预的方法、途径和内容。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小学3~5年级小学生的饮食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进行测查,发现小学生在上述各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基线测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将小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对干预组小学生进行了1学期的干预实验。干预后进行了复测。结果 干预组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干预实验方法可行,内容适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健康支持性环境中的不同特征变量对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及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 汇总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建设情况。对社区环境的各个维度进行评分,采用Likert评分等级法计算客观扫描社区环境及主观感知社区环境的得分情况,同时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对朝阳区居民的身体活动、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0和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抽取4个社区180名居民进行调查,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身体活动水平得分(r=0.528)、饮食行为得分(r=0.427)均与健康支持性环境得分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商店、设施情况、社区各类设施可及性、社区街道情况、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情况均为影响居民身体活动水平的相关因素(P<0.05)。社区商店、设施情况、社区各类设施可及性均为影响居民饮食行为的相关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场所类型(OR=1.823,95%CI:1.303~4.569)、是否对公众开放(OR=1.576,95%CI:1.606~2.071)、是否全年开放(O...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6~14岁儿童课余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及睡眠时间现状,为指导学龄儿童合理进行身体活动及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3 460名一、三、五及七年级中小学生进行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及家庭的基本信息和儿童的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及睡眠等活动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每日课余身体活动(LTPA)时间的中位数为20.0(8.6, 38.6)min,郊区(18.6 min)和七年级儿童(14.3 min)相比城区及其他年级儿童LTPA时间更短(Z/H值分别为5.12,119.11,P值均<0.01)。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为(8.71±0.76)h,睡眠不足的儿童占比54.7%,随着年级的增加,睡眠不足发生率显著增加(χ2=407.13,P<0.01)。学生每日静态行为时长中位数为195.7(145.0, 255.7)min, 84.5%的儿童每天有超过2 h的静态行为,城区(202.9 min)和肥胖儿童(210.4 min)相比郊区和其他体型儿童静态行为时间更长;且随着年级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身材矮小儿童睡眠、饮食及行为问题,为矮小症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10例矮小儿童及正常对照组110例,对受试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生长激素缺乏症62例(56.4%),特发性矮身材48例(43.60%)。矮小男童49人(44.5%),女童61人(55.5%),平均年龄(7.53±2.26)岁。对照组男49人(44.5%),女61人(55.5%),平均年龄(7.33±2.19)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目前身高体重及父母身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行为比较过饱响应、进食缓慢、食物喜好、情绪性饮食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层面比较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白天困倦矮小儿童均高于对照组(P<0.05)。行为分析4~5岁矮小组儿童“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分裂样”、“攻击”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11岁“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多动”、“分裂样”、“攻击”、“违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饮食、睡眠及行为问题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是身材矮小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对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十分重要,而且对其一生的健康都有较大影响。本文对中国学前儿童饮食存在的问题、影响幼儿饮食行为因素、以及促进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策略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国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幼儿饮食行为存在偏爱零食、挑食和偏食、进餐不专注、无法独立进餐、进餐时间长、进餐不规律、不吃早餐7方面问题。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因素包括家长的喂养行为、家庭教养方式、祖辈的养育态度、家庭进餐环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媒体的宣传、西式快餐的流行。促进学前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策略包括改变家长的态度与行为、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发挥幼儿园与教师的作用。同时,本综述对当前研究在研究设计、取样范围和影响因素方面等的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饮食行为是诸多行为的一种,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儿童膳食营养的摄入,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体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儿童少年的膳食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膳食营养质量明显改善,营养不良显著降低。但与此同时,由于膳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重视,发现儿童饮食行为异常影响儿童的胃肠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及健康成长,因而应重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及时发现饮食行为问题,评估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进行早期干预或治疗,对于儿童健康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17.
陈海涛  魏晟  王怡 《卫生研究》2004,33(4):412-412,520
通过电话及预约的方式,2004年3月8~19日先后邀请了38名25~75岁成年人组成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收入、文化层次等分成了5个焦点小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儿童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饮食行为和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地摄入各种营养对于保证其正常的身心发育至关重要,而合理的营养摄入需要通过良好的饮食行为来实现。为了解虹口区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以便进行有效的营养教育,我们利用“2008年上海市学生饮食行为现况调查”资料,对虹口区2所小学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LD)与膳食结构、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改善LD儿童的膳食结构、饮食行为及探讨LD的病因提供依据。 方法 依据DSM-IV学习障碍诊断标准对小学三至六年级390名学生进行筛查评定,筛查出LD儿童49名,设对照组50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膳食结构及饮食行为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身高和体重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身高t=0.056;体重t=0.75,P值均>0.05)。膳食结构方面:常吃粗、杂粮是LD的保护因素(B=-0.549,OR=0.578),而常吃豆类或豆制品是危险因素(B=0.429,OR=1.535);两组学生早餐主要以谷类为主,牛奶或奶制品、鸡蛋或肉类比例不高,食用蔬菜或水果更少。对照组对营养早餐认知水平比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4,P=0.009)。饮食行为方面:少吃零食和合理的选择早餐是LD的保护因素(B=-0.694,OR=0.500;B=-0.328,OR=0.721)。家庭情况方面:家庭月收入多是LD的保护因素(B=-0.753,OR=0.471);LD父母文化程度较对照组低(χ2=20.067,P=0.000)。 结论 两组学生早餐膳食结构不合理,LD者对营养早餐的认知水平较低;合理选择早餐食物品种对改善LD具有意义;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早餐模式是导致LD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闽南传统文化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促进闽南地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泉州市1 804名2~6岁儿童,依据标准分为闽南籍组和非闽南籍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共调查1 804名儿童,按照纳入标准,闽南籍组与非闽南籍组分别有583名和79名儿童。闽南籍组与非闽南籍组儿童进餐习惯、食欲差、食用零食和饮用饮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闽南籍组儿童进餐规律、挑食偏食、均衡饮食方面均优于非闽南籍儿童(均P0. 05)。结论闽南地区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加强儿童进餐规律和平衡饮食,对培养儿童良好饮食行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