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21岁。因发现阴道内肿物7个月余、肿物明显增大10天入院。患者行孕前体检时外阴、阴道、子宫颈等女性生殖系统均未发现显著异常,于7个月前自然分娩时阴道突出一肿物,未予任何治疗,10天前患者出现腹痛、阴道黄色分泌物增多、大腿内侧疼痛,遂至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肿块较前有明显增大,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妇检:阴道前壁、右侧壁可触及质软包块,上达穹窿,下达阴道口,大小10 cm ×8 cm。彩超示:盆腔右下方靠近会阴部似可见低回声团。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岁半。因鼻阻ZO天伴吞咽困难4天,于1995年1月28日入院。体检:双鼻腔后方及咽腔内见有息肉状、灰白色新生物堵塞鼻腔。行鼻息肉摘除术。病理检查:淡黄色息肉状软组织总体积约为7cm:<6scrnX2.scrn。切面呈粘液水肿状。镜下:肿瘤被覆完整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疏讼水肿呈息肉状。靠近上皮处可见几层排列较密集的瘤细胞,即“形成层”。瘤细胞较小,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呈短梭形、椭圆形或圆形。胞浆嗜伊红性,多少不等,个别细胞可见横纹。核嗜碱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多见。病理诊断:鼻咽部葡萄状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诊治作回顾性分析,以对本病诊疗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回顾本院1981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7例的临床资料,早期治疗以手术+化疗,晚期病例病理活检+化疗.结果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化疗,效果好,生存质量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诊治作回顾性分析,以对本病诊疗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回顾本院1981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7例的临床资料,早期治疗以手术+化疗,晚期病例病理活检+化疗结果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化疗,效果好,生存质量高.  相似文献   

5.
Xia XG  Xu H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3):192-192
患者女,57岁。因“瘙痒、身黄、腹痛6d”于2005年3月8日入院,体检: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双眼球突出,扑翼样震颤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过程、病理形态学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对15例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目检、镜检和特染、免疫组化的检测以及发生在膀胱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男7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1.14.发生部位:在膀胱9例,子宫3例,阴道3例.年龄方面,1~3岁8例,4~6岁7例,7~9岁2例,中位年龄为3岁.结论葡萄状横纹肌肉瘤为小儿较常见的中空器官的低度恶性肿瘤.早期完整切除加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复发和转移的病例.有些病例由于粘液丰富,瘤细胞稀少,瘤细胞貌似良性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易误诊为炎症性息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过程、病理形态学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对15例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目检、镜检和特染、免疫组化的检测以及发生在膀胱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男7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1.14.发生部位:在膀胱9例,子宫3例,阴道3例.年龄方面,1-3岁8例,4-6岁7例,7.9岁2例,中位年龄为3岁.结论葡萄状横纹肌肉瘤为小儿较常见的中空器官的低度恶性肿瘤.早期完整切除加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复发和转移的病例.有些病例由于粘液丰富,瘤细胞稀少,瘤细胞貌似良性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易误诊为炎症性息肉.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3岁.因背部肿块1年渐增大于2004年6月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外科.体检:背部皮下肿块,大小约为20 cm×16 cm×5 cm,界清,质地软,无明显压痛.肿块皮肤破溃.另于右肘部及左髋部各见一皮下肿块,分别约5 cm×4 cm×3 cm和3 cm×2 cm×2 cm大小.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3岁,无意中发现右腋下胸壁肿物20天。B超检查显示右侧腋下部可见一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中心部可见多个点状血流信号,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胆总管隔膜畸形临床罕见,我院自1982~1987年间施行胆道手术400余例,术中发现先天性胆总管隔膜畸形三例,现报道如下:例1:男,56岁。主诉上腹饱胀伴尿黄月余入院。检查: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肝功能呈双向改变。B 超探查:胆囊明显增大。十二指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 患儿,男,23月龄,因"双侧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近1个月"于2010年7月30日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患儿于7月初发现颈部有2个小肿块,直径0.5~1.5cm,无红、肿、热、痛,未予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2.
胆总管的矢状断层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伟  王凡 《解剖学杂志》1993,16(5):391-394
在30套成人腹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上,胆总管与下腔静脉主要出现于R2-R3断层;胆总管胰腺段与胰头的关系有部分包埋,完全包埋及胰腺后型;十二指肠大乳头集中出现于R3断层;胆总管的行程有4种形式。文内还探讨了矢状断层里胆总管各段的毗邻及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t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IDCS的临床资料,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IDCS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3和27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左颈部淋巴结和左眼内侧球结膜。结内病变位于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呈梭形,不规则片状累及滤泡间或副皮质区;结外肿瘤细胞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胞质丰富弱嗜酸性,界限不清。免疫表型:S-100、Fascin均强阳性,vimentin、CD68部分阳性,CK(AE1/AE3)、EMA、CD45、CD3、CD20、CD79a、CD30、ALK、CD1a、CD21、CD23、CD35、HMB-45和SMA均阴性。结论 IDCS是一类相对较少见的侵袭性肿瘤,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形态缺乏特异性,需结合相关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确诊,并需排除相似疾病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入院。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食管侧(?)检查:食管中下段有2.3cm×1.2cm充盈缺损。内(?)镜检查:进镜35cm见一息肉样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 ,5 6岁 ,背痛 1年余 ,进食哽噎、疼痛伴体重下降 2 0余天。消化道钡透 :下段食管腔内分叶状充盈缺损约4cm× 3cm ,表面不光滑 ,可见不规则钡纹、钡斑 ,并有短蒂附着于食管壁 ,附着处食管黏膜粗糙 ,壁稍僵硬 ,病变段食管腔扩张。提示食管腔内占位病变。食道镜见距门齿 35~ 4 0cm处左侧壁突起结节样肿物 ,累及食管 1/2周。病理检查 送检食管一段长 8cm ,已被纵形切开 ,距上下残端分别 2cm、2 5cm处中段见一乳头状肿物突入管腔 ,4cm× 3cm× 3cm ,表面光滑略呈结节状 ,顶部见 1cm× 1cm浅溃疡 ,广基但基底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6岁,因进食梗噎、胸骨后停顿感1个月入院.胃镜示:距门齿26 cm处,食管左侧壁2.0 cm×3.0 cm大小息肉状肿物,表面糜烂,附白苔,局部呈暗紫色(图1a),下段黏膜条片状充血,考虑胃肠道间质瘤,未行咬检.钡餐摄片示:食管中段见直径约4 cm的龛影,管壁略不光整.造影示:食管中段占位性病变,食管癌可能性大.行食管中段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管腔内,息肉状,蒂位于左后壁,肿瘤3 cm×2 cm×2 cm,质韧,基底部周围食管黏膜正常.术中送冷冻病理切片,术后送常规病理检查.…… 作者简介:陈士超, 女,硕士生.E-mail:shichaoch@163.com 作者简介:何春年,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Tel: (0311) 85988639,E-mail: hechn2@163.com 作者单位:陈士超(河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石家庄,050051)[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临床表现的研究,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右颌下肿块,进行性增大。光镜下瘤组织位于淋巴结内,由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的梭形、多角形细胞弥散分布。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vimen-tin、CD68、S-100、LCA阳性,但CK、EMA、HMB45、CD30、CD21、CD35、CD1a阴性。结论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及电镜。  相似文献   

18.
胆道系统是指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的管道。一般分为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两者之间没有确切的分界。肝内胆道由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段肝管、肝叶肝管和肝左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1岁,因肝外阻塞性黄疸诊断为乏特氏壶腹周围癌于1987年4月23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解剖胆囊三角(Calot'triangle),分离胆总管,并切除胆总管周围淋巴结,发现胆总管为左右各一根,右侧比左侧略粗,胆囊管的开口位于右侧胆总管的下方。为了进一步了解胆道畸形的解剖学关系,寻及双胆总管,其左侧胆总管内径为0.7cm,右侧胆总管内径为0.9cm,分别以切口置24~#T 形管行术中造影。证实为双胆总管,并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内(见附图)。探查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ID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2岁,孕31周,发现鼻咽部肿物。PET-CT示浅表及深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并累及肠道和胰腺组织。镜下肿瘤组织表面溃疡,肿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胞质淡粉染且界限不清,细胞核卵圆形或杆状不规则形,核仁明显,可见巨核/奇异核细胞,核分裂象易见,背景富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68、CD45、S-100、vimentin、CD163呈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40%。终止妊娠后化疗2个周期,随访2个月,肿瘤无新发。结论妊娠期鼻咽部IDCS为首次报道,临床罕见且侵袭性高,病理形态学易与多种肿瘤相混淆,准确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等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