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国6岁及以上居民在外就餐行为现状.方法 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过去7天在外就餐行为数据,共纳入150 682名调查对象,其中2015年80 703名,2016-2017年69 979名.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并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5-2017...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2年在其中3个项目省(辽宁、河南和湖南)各抽取2个市和2个县,在每个市调查点抽取2个城市居委会和2个郊区村,每个县调查点抽取1个县政府所在地居委会和3个村。将参加过2011年CHNS调查并有完整个人信息,且在本次调查时间内可随访问到的1013名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中补充收集过去一周内在中/西式快餐店、中餐馆、流动食品摊、面包店/咖啡厅、食堂及其他餐馆就餐频率、费用、交通方式及其时间等信息,结合连续3天24小时膳食调查,分析不同地点在外就餐状况、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水平,探讨影响不同地点在外就餐的因素。结果城乡居民总体一周在外就餐率分别为51.72%和39.14%;在西式快餐店、中餐馆、中式快餐店、流动食品摊、面包店/咖啡厅、食堂和其他餐馆每周就餐≥1次的人群比例分别为1.68%、23.49%、12.93%、10.37%、1.09%、10.07%和4.34%。每周在中餐馆就餐≥1次的居民与没有在中餐馆就餐者相比,能量、钙、铁、锌的摄入量较高;每周在食堂就餐≥1次的居民与没有在食堂就餐者相比,能量、蛋白质、膳食纤维、钙、锌的摄人量高。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城乡地区与成年居民在外就餐有关。结论调查地区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应开展在外就餐的营养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在外就餐时对健康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在外就餐已经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的一种饮食行为[1]。研究表明,餐馆菜肴中含较高的食盐[2],且在外就餐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3]。正常状况下,人体摄入的钠约98%从尿液排出,可以用测定尿钠排出量来评价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53887名调查对象.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标准人口,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人口特征、不同特征人群在不同餐次(早餐、午餐、晚餐)的在外就餐情况。方法从北京市参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人群中,选取18岁及以上参加3天24小时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率为34.2%,男性高于女性;18~29岁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城区居民高于郊区居民;未婚者高于其他婚姻状态者;文化程度越高,在外就餐率越高;高收入人群高于低收入人群。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早、午、晚餐率分别为20.0%、28.2%和11.3%。结论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均与是否选择在外就餐有关。居民在外就午餐率高于早餐和晚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65岁成年居民知觉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选择18~6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具有完整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生活方式、疾病史和体格测量数据的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评估调查对象的知觉压力水平,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因素与知觉压力的关联性。结果研究共纳入6679人。知觉压力评分均值为22.6,中位数为24.0。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第5、25、50和95百分位数上,18~45岁人群知觉压力水平高于46~65岁组,两组差异随知觉压力评分的增加而减小(P5,β=1.31,95%CI 0.38~2.24;P25,β=0.91,95%CI 0.28~1.53);与对照组相比,初中文化程度者在较高百分位数上知觉压力水平高(P50,β=0.81,95%CI 0.32~1.30;P75,β=0.42,95%CI 0.11~0.72;P95,β=0.62,95%CI 0.06~1.18);在婚者在第50、75和95百分位数知觉压力水平低于对照组(P50,β=-0.81,95%CI-1.40^-0.23;P75,β=-0.39,95%CI-0.68^-0.10;P95,β=-0.95,95%CI-1.79^-0.12);在第5、25、50和75百分位数上,目前无工作者知觉压力水平高于有工作者,且差异随知觉压力评分增加而减小(P5,β=1.31,95%CI 0.32~2.31;P75,β=0.53,95%CI 0.35~0.71);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在知觉压力评分的各个百分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身体活动水平者在第25、50和75百分位数的知觉压力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25,β=1.15,95%CI 0.41~1.90;P50,β=1.09,95%CI 0.62~1.56;P75,β=0.28,95%CI 0.07~0.49);城市化水平、饮酒等分别在知觉压力评分的不同百分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房所有权、吸烟、睡眠时间是否适宜等在各个百分位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65岁成年居民知觉压力水平总体偏高,且与年龄、婚姻和工作状态、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和身体活动水平等多种因素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正>近2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食品销售从传统单一的杂货店、副食店逐步发展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现代食物体系,为居民购买和选择预包装食品提供了便利[1]。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包括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质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0~2012年中国城乡成年居民早餐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早餐相关营养健康教育及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0个县/区的成年居民。采用家庭连续3d 24h膳食回顾和食物频率调查问卷收集成年居民的基本信息及早餐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0~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每天吃早餐、在外吃早餐、营养充足/较足的比例分别是91.2%(95%CI:88.5%~93.9%)、10.0%(95%CI:7.8%~12.2%)、3.4%(95%CI:2.3~4.4);早餐食物中有奶豆类的比例最低,仅为15.0%(95%CI:12.5%~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大、普通农村的成年居民每天吃早餐的比例高(均P0.05),男性、年龄小、大城市、文化程度高、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办事和有关人员、家庭收入水平高的成年居民在外吃早餐的比例高(均P0.01),成年居民营养充足/较足比例与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均无关(均P0.05)。结论 2010~2012年中国大部分成年居民每天吃早餐,但早餐营养质量不高,应加强居民早餐营养搭配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在外就餐频率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6个项目省12个区县中,按照大、中、小餐馆规模,每个项目点随机选取16家中餐馆,每个餐馆随机访问20名18-65岁就餐者(男女各半)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就餐者的基本信息、在外就餐情况,并记录自报近期的身高、体重等信息。根据成人BMI分类标准,BMI≥24.0判定为超重肥胖。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法分析在外就餐频率和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312名调查对象,49.76%的就餐者过去1个月每周在外就餐超过1次,就餐者超重肥胖的比例为33.27%。控制了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数、职业和婚姻状况后,与过去1个月无在外就餐者相比,男性每周在外就餐3d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是前者的1.553倍;女性在外就餐的频率为每周不超过1次、每周1~2 d和每周3 d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1.849倍、1.603倍和2.22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就餐增大了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男性仅在高频率在外就餐时与超重肥胖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居民坚果摄入现状。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71名60岁及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坚果消费数据。分析摄入状况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摄入量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坚果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居民坚果消费902人(17.8%),全人群消费量第90百分位数(P90)为13.6 g/d。消费人群消费量的中位数(P50)为16.7 g/d,达到并超过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为81.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组、高学历和城市地区坚果消费的可能性更大。结论 中国老年居民坚果的消费率低且消费量不足。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区是老年居民是否食用坚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5年河北省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效控制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成比例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在河北省抽取13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该监测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2213名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行为数据,通过集中体检获得身高和体重数据,以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进行复杂抽样加权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就餐行为采用例数和加权百分比进行描述,应用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在外就餐频率的危险因素及优势比、以及在外就餐与肥胖的关联性。结果2015年河北省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率为25.29%,18~44岁、45~59岁居民在外就餐率分别为30.77%和16.20%,其中,在外就餐1~6次/周和≥7次/周的比例分别为9.40%和1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在外就餐组相比,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调查对象中,城市居民(OR=2.36,95%CI:1.71~3.24)、男性(OR=2.35,95%CI:1.72~3.20)、18~44岁人群(OR=1.63,95%CI:1.18~2.26)、文化程度较高(OR=3.77,95%CI:2.14~6.64)、在职人员(OR=3.02,95%CI:1.80~5.07)、家庭人口数>2人家庭(OR=1.37,95%CI:1.02~1.86)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4万元人群(OR=1.74,95%CI:1.08~2.81)在外就餐行为更为普遍。女性在外就餐频次与肥胖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是非在外就餐人群的1.89倍(P=0.031)。结论河北省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较为普遍,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郊区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和脂肪肝检出情况,并分析其与在外就餐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7年5—9月参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社区队列基线调查的成年人群为研究对象,询问其在外就餐(在餐馆、饭店就餐,包括外卖点单)情况,并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进行脂肪肝的筛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及脂肪肝的关系。

结果

纳入分析的6 608人中,超重、肥胖和脂肪肝的检出率分别为41.65%、14.71%和38.29%。经过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外就餐是超重、肥胖和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在外就餐频率>1次·周-1与≤1次·月-1相比,肥胖患病率上升了1.44倍 (P=0.006),超重或者肥胖的患病率上升了1.35倍(P=0.005),脂肪肝患病率上升了1.36倍(P=0.008)。

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某社区超重率、肥胖率和脂肪肝的检出率均较高,而在外就餐是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居民减少在外就餐次数,选择合理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10个监测点,再从中随机抽取≥18岁成人为调查对象,由经统一培训调查员,采用2014年江苏省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入户面对面进行调查,并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结果共调查≥18岁成人8 204人,空腹血糖平均为(5.5±1.5)mmol/L,检出糖尿病患者901例,患病率为11.0%。苏南患病率高于苏北,小学以下人群高于其他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9、35.83,P值均<0.05)。随年龄、BMI增长,糖尿病患病率均显著升高(χ2值分别为216.42、98.06,P趋势均<0.05)。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58.3%、54.9%、29.2%,其中知晓率、治疗率女性均高于男性(χ2知晓率=6.07,χ2治疗率=6.45,P值均<0.05)。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知晓率=58.67,χ2治疗率=55.07,χ2控制率=20.91,P趋势均<0.05);随BMI的增加均显著降低(χ2知晓率=6.71,χ2治疗率=3.43,χ2控制率=6.05,P趋势均<0.05)。结论江苏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糖尿病控制率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015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老年居民饮奶状况及其对膳食钙摄入的影响。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第10轮调查数据资料为基础,将有完整膳食数据信息的45岁及以上共9766名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平均每日奶摄入量将调查对象分为0(不饮奶组)、1~99、100~199、200~299、≥300 g/d饮奶组。比较不同奶摄入量组中老年居民平均每日膳食钙摄入量差异。计算调查人群平均每日膳食钙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2015年,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居民饮奶率和每日奶摄入量第95百分位数(P95)分别为14.7%和158.9 g/d;不同奶摄入量组中老年居民每日膳食钙摄入量分别为283.8、376.8、467.5、547.2和785.8 mg/d;饮奶者和非饮奶者平均每日膳食钙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分别为4.3%和1.3%。结论我国中老年居民膳食奶类摄入水平仍然较低,膳食钙摄入量有随饮奶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九省区18-49岁居民能量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中国居民能量参考摄入量修订和相应的膳食指导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1989-2009年间8次调查中有膳食调查资料的18-49岁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AS9.2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九省区18-49岁男女性成年居民的能量摄入[kJ/d(kcal/d)]分别为10277.6(2456.4)和8539.1(2040.9)。其中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男性成年居民的能量摄入[kJ/d(kcal/d)]分别为9707.3(2320.1),10022.8(2395.5),9876.3(2360.5)和10632.8(2541.3);女性分别为7923.7(1893.8),8120.7(1940.9),8340.0(1993.3)和8909.0(2129.3)。能量的食物来源以谷类食物为主,尤其是农村成年居民,约占总能量的57.7%。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15.1%、31.4%和53.5%。其中,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成年居民的脂肪供能比分别为36.0%、33.7%、32.19%和29.2%,1989-2009年我国成年居民能量摄入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能量摄入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村、郊区、县城、城市,以郊区降低最明显,20年间减少1966.1 kJ/d(469.9 kcal/d)。结论 2009年我国九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能量摄入较前有较大幅度减少,脂肪供能比显著增加,使肥胖及膳食相关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摄入的增加,值得重点关注。在修订能量参考摄入量和制订膳食指导原则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地区的人群膳食消费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摄入状况。方法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选取同时有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FFQ)法调查资料并满足要求的12 379名18~65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建立的食物日常摄入量评估方法(简称NCI法),采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分别建立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消费概率和消费量的模型,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摄入量,并描述水果日常摄入量的分布。结果 2015年我国15省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为40.2%,人均每日水果消费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0(0,70.0)g/d。男性水果的消费频率达到每天一次及以上的人占17.4%,低于女性22.9%的水平。经过NCI法重新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日常水果消费率达98.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8.3%和99.1%;人群水果日常摄入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6.4(3.2,58.3)g/d,其中男性为4.4(2.5,36.7)g/d,女性为9.0(4.1,78.6)g/d。结论经过NCI法调整,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大大提高,水果消费量的分布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远未达到水果推荐摄入量的最低要求,需科学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水果消费。通过将反映个体水果长期消费频率的FFQ与反映个体短期水果消费量的膳食回顾法相结合,将水果的非消费者和未消费者进行分离,兼顾食物频率与消费量之间的相关性,NCI法能够对水果的日常摄入量进行重新估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18~59岁成年人坚果摄入状况。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选取有完整膳食数据的18~59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 401人。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坚果消费数据。分析坚果摄入状况并进行非参数检验,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坚果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坚果的总体消费率为18.0%,全人群消费量的第99百分位数(P99)为65 g/d。消费人群消费量的P50为16.7 g/d。全人群中,高教育程度和城市居民总坚果消费率和消费量都较高。结论我国成年居民坚果的消费率低且消费量不足,只达到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一半。应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居民坚果消费率和消费量,尤其是低教育程度和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5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75岁居民蛋类的消费状况。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资料,选取18~75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ititution,NCI)建立的食物及营养素日常摄入量评估方法(简称NCI法),建立我国居民蛋类日常消费概率模型和消费量模型,评估蛋类日常摄入量;并分析3d 24h膳食回顾法和NCI法评估的蛋类消费在不同特征人群的差异及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结果 3d 24h膳食回顾法评估的蛋类总体消费率52.2%,全人群蛋类摄入量中位数8.80(P25 0.00,P75 33.33)g/d;通过NCI法评估后,蛋类总体消费率76.4%,全人群蛋类摄入量中位数15.32(P25 7.71, P75 27.70)g/d;调整混杂因素后,两种方法评估的蛋类摄入量对高胆固醇血症患病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以NCI法评估的我们居民蛋类消费率有很大提升,摄入量的分布状况得到校正,但两种方法评估的蛋类摄入量均远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另外我国居民蛋类的摄入与患高胆固醇血症无显著相关。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