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CTA成像中静脉注射碘对比剂时患者心率的变化。方法:搜集因临床诊断需求而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89例连续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cT增强扫描前屏气状态下心率(基础心率)、扫描过程中注射对比剂时屏气状态下心率(注射时心率)、扫描结束10min后屏气状态下心率(恢复期心率)。比较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心率变化。根据患者基础心率分为两组,A组心率〈65次/分,B组心率≥65次/分,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89例患者,平均基础心率(68.24±8.60)次/分,平均注射时心率(64.48土8.20)次/分,平均恢复期心率(67.03±9.08)次/分,三个时间点的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数据之间两两比较,基础心率、恢复期心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与注射时心率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时心率降低。A组注射时心率较基础心率变化(-1.55±4.67)次,B组心率变化(-5.05±4.30)次,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碘对比剂时可引起心率变化,基础心率越高的患者,注射碘对比剂时心率下降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化临界心率采集方案对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9月60例(呼吸训练屏气时平均心率为75~79次/min区间)行冠状动脉CT检查者,其中通过手动修改优化为1个心动周期采集者为A组(n=30),通过系统自动设置方案2个心动周期采集者为B组(n=30)。记录扫描前平静呼吸时心率(静息心率)、呼吸训练屏气时心率(基础心率)、注射对比剂扫描中的心率(注射时心率)、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静息心率分别为(78.3±3.9)次/min、(79.1±3.7)次/min,基础心率分别为(76.8±2.7)次/min、(77.3±2.9)次/min,注射时心率分别为(73.8±3.0)次/min、(74.4±2.5)次/min。注射时心率<基础心率<静息心率,A组注射时心率比基础心率平均下降约(3.0±0.7)次/min,B组平均下降约(2.9±0.2)次/min。A组、B组辐射剂量分别为(1.36±0.46)mSv、(2.79±0.5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1,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71例患者256层螺旋C 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收缩末期(40%~50%位相)图像,所有病例按70bpm≤心率<80bpm ,80bpm≤心率<90bpm ,90bpm≤心率<100bpm分成3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结果271例患者共重建37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者3708个节段,三组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8.59%、97.79%、97.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可获得稳定的满足诊断的图像,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功把握大。  相似文献   

4.
256层螺旋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对照分析。方法 共200例患者纳入研究。10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的患者分为2组:(1)心率≤70次/min( bpm )50例,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心动周期的75%期相(A组);(2)心率>70 bpm 50例,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心动周期的45%期相,包含5%宽容度(B组)。另外10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亦分为2组:(3)心率≤70 bpm 50例,最大管电流输出设在75%期相(C组);(4)心率> 70 bpm 50例,最大管电流输出设在45%与75%期相(D组)。所有患者由数字表法随机分组。采用4分法半定量分析冠状动脉节段及整体评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图像质量,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并对100例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进行ROC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在共2338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评分1或2分)者A组中达到96.5%( 585/606),B组为77.7%(445/573),C组为96.1%( 548/570),D组为85.7% (505/589),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351,P>0.05);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6,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ROC分析及相关分析显示,平均心率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密切相关(r=0.577,P<0.01),平均心率78 bpm可做为满足诊断图像的最高临界点心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P<0.05)。A组[(2.6±0.5)mSv]相对C组[(10.6 ±2.3) mSy]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5%,B组[(4.0 ±0.7) mSy]相对D组[ (13.0±1.4) mSy]平均辐射剂量减少69%。结论 256层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可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相似的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并可应用于高心率检查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用于舒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后催醒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舒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术毕给予盐酸纳美芬0.2μg/k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比观察两组术后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以及给药前后心率、血压、血脉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88±9)min,对照组(91±6)min;观察组舒芬太尼用量(25±5)μg,对照组(24±3)μg。两组手术时间及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2)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分别为(7.6±2.0)min和(13.4±5.1)min,均非常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2±3.1)min和(28.7±6.6)min(P〈0.01)。(3)两组围术期心率、血压、SpO2等指标改变,均差异不显著(P〉0.05)。(4)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躁动评分、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用于舒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术后催醒效果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枪弹伤致肢体开放性骨缺损合并海水浸泡稳定性高的小型动物模型。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日本大耳家兔20只[体重(2.5±0.4) kg],分成A组(空白对照组)和B组(海水浸泡组),每组10只。于兔随机一侧后肢以运动手枪距离20cm进行枪击,造成股骨开放性骨缺损。A组旷置1h;B组将兔伤肢浸泡于人工海水1h。记录伤后即时及伤后1h两组动物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变化,行X线摄片,并统计伤后1h病死率。显微镜下观察伤道周围骨及软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两组动物在伤后均未出现死亡,实验动物均造成肢体穿透伤,X线片检查显示股骨干均出现粉碎性骨折,同时合并骨缺损。伤后1h,两组动物呼吸频率均升高,A组为(48.7±2.8)次/min,变化不明显(P> 0.05),而B组为(51.2±3.5)次/min,变化明显(P<0.05);两组动物伤后1h心率均增高,A组心率为(231.0±7.0)次/min,变化无明显差异(P> 0.05),B组为(235.4±5.8)次/min,有明显变化(P<0.05);A组动物收缩压及舒张压在伤后1h分别为(136.2±6.4)mmHg、...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丙泊酚-氯胺酮联合应用在小儿静脉麻醉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手术的儿童,随机分为丙泊酚-氯胺酮组(PK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20例进行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在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麻醉药的总量、麻醉前后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丙泊酚-氯胺酮组(PK组)较氯胺酮组(K组)麻醉在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药物的总量、麻醉前后心率(HR)的变化以及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在小儿静脉麻醉具有明显的优异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临床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行短小手术患儿139例。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 n=68)与观察组( n=71)。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呼叫睁眼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体动发生率、术中呼吸抑制率、平均动脉压、心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呼叫睁眼时间与完全清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儿体动发生率、术中呼吸抑制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术中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平均动脉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术中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心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儿恶心呕吐和躁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氟烷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明显,明显解决了采用传统氯胺酮静脉麻醉的一些弊端,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前不同准备方法对Beagle犬心肌18F—FDG生理性摄取的影响。方法取24只健康1岁龄雄性Beagle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时间(12h)禁食加高糖(按体质量静脉注射质量分数50%葡萄糖1g/kg)(sF-Gs)组、短时间禁食(sF)组、长时间(18h)禁食(PF)组和短时间禁食加高脂餐(SF—HF)组,每组各6只犬,行18F—FDGPET/C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分为4个等级:0级为不摄取;1级为轻度(或部分心肌)摄取;2级为心肌摄取且显像基本清晰,但不均匀;3级为心肌完全均匀摄取且显像清晰。在PET/CT融合图上选择左心室为ROI并测定SUVmax注射18F—FDG前进行血糖测定。评价心肌18F—FDG摄取程度,比较各组间心肌18F.FDG图像质量、SUVmax及血糖水平(注射显像剂前测定)间的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mskal.Wall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F—GS组心肌显像完整均匀(2级2只,3级4只),SF组心肌显像组内差异变化较大,常不均匀(2级4只,1级、3级各1只);PF组(0级3只,1级2只,2级1只)与SF—HF组(0级4只,1级2只)心肌几乎不显影;各组间心肌18F—FDG显像质量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日=16.83,P〈0.01)。PF组SUVmax(3.01±0.97)与SF—HF组SUVmax(2.84±1.15)明显低于SF—GS组(14.76±4.72)与sF组(10.91±2.48)(F=69.84,P〈0.01)。PF组血糖水平(4.18±0.27)mmol/L与SF—HF组血糖水平(4.25±0.58)mmol/L也明显低于sF—Gs组(5.80±0.56)mmol/L与sF组(4.91±0.51)mmol/L(F=13.58,P〈0.01)。结论心肌18F—FDG显像前准备方法不同,显像结果也不同:sF—Gs后,犬心肌18F.FDG摄取均匀:而PF及SF.HF后。犬心肌18F—FDG牛理性摄取被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次和重复力竭运动对纹状体背外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G)、一次力竭运动组(EG)、7天重复力竭运动组(REG),每组24只,其中6只做电生理实验。采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在清醒安静状态下,一次力竭运动和7天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纹状体背外侧的神经元放电活动;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纹状体背外侧小青蛋白(Parvalbumin,PV)及NMDAR2B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1)与安静状态相比,一次力竭运动后大鼠纹状体背外侧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MSN)放电频率未发生显著改变(P>0.05),而重复力竭运动后MSN放电频率明显升高(P<0.01);(2)一次和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纹状体背外侧局部场电位γ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均较安静状态有明显增加(P<0.01),重复力竭运动后增加更为明显,且与一次力竭运动后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3)一次和重复力竭运动组大鼠纹状体背外侧PV阳性神经元表达较安静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选取62例择期手术患儿,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喉罩麻醉,对照组予以气管插管麻醉,对比两组中心静脉压(MAP)、心率(HR)、置入导管前后呼末的气道峰压(Ppeak)、二氧化碳分压(PETC02)变化,导管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结果观察组导管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P、HR变化及Ppeak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ETC02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儿麻醉中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比较操作更为简便、气道损伤低、苏醒快等优势明显,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醉对重度海水浸泡体温过低症Sprague Dawley(SD)大鼠模型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实验10 d前行温度记录器腹腔置入术),随机分为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对照组,n=20)与1.5%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组(麻醉组,n=20),2组大鼠同时接受相应腹腔注射10 min后浸泡于15 ℃海水中5 h,观察动物生命指标、活动意识状况、肌颤频率、死亡率等,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温度记录器读取动态体温数据。结果海水浸泡后,对照组与麻醉组腹腔温度均逐渐下降,但浸泡早期麻醉组下降速度更快,2组均于2 h左右接近水温并维持;对照组活动意识等级、心率、呼吸均先增高后降低,在10~20 min之间达到峰值,于2 h后低水平维持;麻醉组上述指标均先快后慢下降于2 h后低水平维持;对照组与麻醉组肌颤频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并逐渐消失,峰值均在20 min左右,肌颤完全消失时间对照组晚于麻醉组;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麻醉组,中位死亡时间明显晚于麻醉组。结论麻醉对重度海水浸泡体温过低症SD大鼠体温、意识、呼吸、心率、肌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使低温大鼠模型死亡率明显增加;不麻醉大鼠模型在低温与神经系统相互关系、低温与应激反应、复温时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aFGF基因转染改善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携带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aFGF)基因的的重组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aFGF)转染对缺血心肌心功能改善的作用,采用小型猪,开胸后于左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4周后,Ad,aFGF(n=7),Ad,Null(n=5),PBS(n=9)直接注射到左回旋支供血芳肌,每只注射10点,每点注射病毒10^9pfu或PBS 100μl,注药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显示,Ad,aFGF组动物心功能较Ad.Null组和PBS组有显著改善。研究表明,Ad.aFGF能改善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代谢正常型肥胖(MHO)和代谢异常型肥胖(MUO)儿童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观察有氧运动对不同肥胖亚型儿童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封闭减肥夏令营肥胖儿童75名,平均年龄12.79±1.74岁,平均体重73.32±17.94 kg。实验前测试受试者的身体形态学指标、安静血压、安静心率、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血脂四项的基础值,分为MHO组(n=43)和MUO组(n=32)。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干预,以心率作为运动强度的监控指标,目标心率为安静心率加储备心率的20%~40%,运动方式选择游泳、慢跑、快走等。干预结束后再测试上述指标,比较干预前后组间的差异和组内指标的变化。结果:(1)干预前,MUO组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高于MHO组(P<0.01),腰围身高比(WHt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MHO组(P<0.05);胰...  相似文献   

15.
刘庆  孟宪红  黄茜 《西南军医》2016,(6):537-538
目的:对比观察等效剂量的去氧肾上腺素与麻黄素在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中的治疗效果及对麻醉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腰硬联合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双盲法随机分成观察组(N组)和对照组(E组)(n=40)。分别记录入室(T0)的血压、心率数值,当收缩压下降至100mmHg以下或其下降幅度>麻醉前血压(给药前)值的20%时,N组去氧肾上腺100ug、E组麻黄素8mg静滴,再行观察记录给药时(T1),给药后10min(T2)、20min(T3)、30min(T4)、40min(T5)时的血压、心率值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对比各时点腰硬联合麻醉后血压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给药后各时点心率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E组用药后有明显的心率增快,而N组无心率加快表现。结论小剂量的去氧肾上腺素在矫治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方面与麻黄素相比更具优势,对低血压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或麻醉前并存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更是如此,从而增加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过程的平稳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低剂量氢吗啡酮组(5 μg/kg,H1组)、中剂量氢吗啡酮组(10 μg/kg,H2组)、高剂量氢吗啡酮组(15 μg/kg,H3组),每组20例。比较4组诱导前(T0)、诱导后1 min(T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操作时(T2)、术毕时(T3)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内镜医生与麻醉医生对麻醉效果的满意评分、苏醒时呼吸道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术中体动和呛咳、低氧血症、术后呕吐和头晕、皮肤瘙痒不良反应情况。结果T2~T3时H1组MAP、HR明显高于SF组、H2组、H3组(P<0.05);T1时SF组、H3组RR、SpO2明显低于H1组、H2组(P<0.05);SF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H1组、H2组、H3组(P<0.05),H2组麻醉医生满意评分明显高于SF组、H1组、H3组(P<0.05),H1组VAS明显高于SF组、H2组、H3组(P<0.05)。H1组术中体动和呛咳发生率明显高于SF组、H2组、H3组(P<0.05),H1组、H2组术中低氧血症、术后呕吐和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SF组、H3组(P<0.05),SF组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H1组、H2组、H3组(P<0.05)。结论10 μg/kg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支气管镜检查,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通过上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 GluR2/3)表达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SNs)异常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n=9)和6-羟基多巴胺(6-OHDA)造模组(6-OHDA组,n=40)。6-OHDA造模组采用神经毒素6-OHDA注射于大鼠右脑内侧前脑束(MFB),建立偏侧损毁PD模型大鼠,假手术组于相同部位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采用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测试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经鉴定符合PD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6-OHDA安静组(PD组,n=9)、6-OHDA+运动组(PD+Ex组,n=9)和6-OHDA+运动+mGluR2/3拮抗剂组(PD+Ex+APICA组,n=9)。运动组于手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干预(11 m/min,30 min/day,5 d/week,4 weeks)。运动+mGluR2/3拮抗剂组每次运动前,采用微量注射泵将m GluR2/3拮抗剂APICA注射到纹状体内,注射体积为1μ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由呼吸、不屏气状态下,利用256-MDCT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8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扫描时须受检者屏气配合;B组40例,检查全过程无屏气口令,受检者自由呼吸.比较两组图像噪声水平、信噪比、主观评分(3分制:3分最佳,2分尚可,1分不能满足诊断)、辐射剂量.比较两组增强扫描前后心率变化程度.结果 两组间噪声水平、信噪比、辐射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增强扫描前与增强扫描中心率差异:A组(6.80±7.59)bpm,B组(3.03 ±2.58)bpm(P =0.012).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2.55±0.64)分,B组(2.85 ±0.36)分(P=0.018).两种扫描模式相比,自由呼吸状态心率变化较小,检查效果更佳.结论 针对本研究中使用的设备及扫描方案,自由呼吸状态下行CCTA检查,效果优于屏气状态下检查.  相似文献   

19.
曹建新  王一民  杨诚  黄毅  余婷婷  张昌立  刘莉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16-1120
目的: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心率的关系,以降低双源CTCA检查的放射剂量。方法:250例患者行双源CTCA检查,并根据心率分成慢心率组(〈70bpm)、中等心率组(70~80bpm)和快心率组(〉80bpm),在25%~80%R-R间期内每隔3%R-R间隔依次进行重建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收缩期(OS)和最佳舒张期(OD)的时相范围。同时比较在OS时相范围内重建、OD时相范围内重建及联合OS和OD时相范围内重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以确定不同心率组最佳心电脉冲窗的范围,并探讨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的放射剂量。结果: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和快心率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分别为61%~77%R-R间期、30%~78%R-R间期和32%~49%R-R间期。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如果将脉冲窗外管电流降低至标准管电流的20%时,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和快心率组的放射剂量将分别下降48.8%、8.0%和41.5%;如果将脉冲窗外管电流降低至标准管电流的4%时,放射剂量相应地将分别下降68.5%、21.0%和62.2%。结论:双源CTCA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患者心率密切相关,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能明显降低患者行双源CTCA检查的放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啶静脉注射辅助全身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行开腹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啶辅助全麻,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辅助全麻。记录两组的Ramsay镇静评分、SpO2、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异丙酚、芬太尼、异氟烷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前Ramsay镇静评分无差异(P〉0.05)。给药后5min、10min时,观察组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应用异丙酚、芬太尼及异氟烷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麻醉、手术、拔管及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是一种疗效安全,镇静作用较强的新型药物,适合应用于辅助全身麻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