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水平血压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等肥胖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17岁苏州市儿童青少年,采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指标,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血压值在P5、P10、P25、P50、P75、P90、P95分位数下,肥胖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3 150人,男生占50.86%,年龄(12.03±3.12)岁,基于BMI的全身性肥胖检出率为13.24%,基于WC和WHtR的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60%和23.65%,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1.27%。基于BMI、WC、WHtR分组的血压值,均为超重/肥胖组>正常组(P值均<0.05)。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不同分位点下SBP均与BMI、WC、WHtR呈正相关(P值均<0.001);低DBP(P5)总人群、男生、女生的BMI、WC、WHtR的变化,低DBP(P...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6~8岁骨龄段女童体质量指数(BMI)测量及体脂率状况,为针对性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1—7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肥胖筛查的968例6~8岁骨龄段女童体检资料,分析6~8岁骨龄段女童BMI、体脂率、营养学指标与肥胖率情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6~8岁骨龄段女童的肥胖危险因素。结果 6~8岁女童BMI、全身脂肪率、内脏脂肪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96、68.327、66.584,P<0.001),其中6~8岁女童BMI平均值与7~8岁女童全身脂肪率平均值高于正常范围。6~8岁女童25-(OH)D平均值低于正常范围,6~8岁女童超重率分别为19.50%、18.21%、15.95%,肥胖率分别为9.75%、12.35%、15.9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4.0kg(OR=1.962,95%CI:1.292~2.979)、高脂高热量进食频率>3次/周(OR=1.432,95%CI:1.172~1.749)、进食甜食频率>3次/周(OR=2.670,95%CI:1.170~6...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上海市社区老年人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2017年1256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和膳食营养调查,通过身高及体重数据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老年人身体质量指数(BMI)中位数为23.90 kg/m2,男性中位数为24.10 kg/m2,女性中位数为23.70 kg/m2;52.5%的老年人体重处于异常范围(消瘦2.7%、超重40.5%、肥胖9.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发生消瘦的风险增加;60~79岁的低龄老年人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较高;同时,老年男性患超重的风险大于女性,而老年女性肥胖发生风险高于男性;大豆类食品摄入频次高是老年人超重的危险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3500元、睡眠6~9 h、与家人居住在一起可以预测较低的老年人肥胖发生风险。结论 上海市老年人消瘦、超重及肥胖率均较高,年龄、性别、睡眠、收入、居住状态、大豆摄入频次均为老年人BM...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及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以及两者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超重肥胖及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采用相加交互作用模型,通过相加交互超额相对危险度(the 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归因比(the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 AP)和交互作用指数(the synergy index, SI),探讨两者对于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及其强度。结果 本研究纳入1 215名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为33.17%,其中≥60岁人群为67.85%。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60岁的8.56倍(95%CI:6.39~11.47),超重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非超重肥胖者的2.13倍(95%CI:1.64~2.76)。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60岁超重肥胖、≥60岁非超重肥胖、≥60岁超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60岁非超重肥胖人群的3.14倍(9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内脏脂肪面积与尿酸水平的关联,为预防儿童高尿酸血症(HUA)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9年11月—2020年1月进行的随访调查,最终纳入8~18岁儿童青少年10 609人进行分析。内脏脂肪面积(VFA)与各心血管代谢指标间的关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根据BMI和VFA诊断的肥胖与否将体型划分为4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HUA的关联,并调整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潜在混杂因素。 结果 VFA在生长发育进程中逐渐增加,并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童VFA与尿酸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399、0.375,P<0.001),BMI评价的非超重、超重、肥胖组HUA患病率依次升高(男童依次为28.9%、43.5%和52.1%,女童依次为6.0%、15.9%和32.4%),VFA评价的肥胖组HUA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男童:57.5% vs. 33.7%;女童:31.6% vs. 7.7%;P<0.001)。在调整了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混杂因素后,男童单纯腹型肥胖组HUA风险较非肥胖组增加1.70倍(OR=2.70, 95%CI: 1.36~5.35),女童混合型肥胖组的HUA风险较非肥胖组增加3.74倍(OR=4.74, 95%CI: 3.77~5.95)。 结论 儿童VFA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在健康体检中加入体成分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儿童肥胖,对防控儿童HUA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的脂肪细胞因子等指标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 调查儿童青少年827人,测量其身高、体重和血压,检测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等指标,比较超重与肥胖组和正常组的差异,分析其与超重和肥胖的关联性。结果 超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组,调整性别和年龄分期因素后,其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B、瘦素和TNF-α水平仍高于正常组,与BMI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9、0.304、0.249、0.151、0.148、0.432和0.157),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脂联素含量则低于正常人群,并与BMI呈负相关(r分别为-0.112和-0.182),差异和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由瘦素、TNF-α、SBP、IGF-1和年龄因素构成的回归方程可解释BMI信息量的51.2%(F=172.440,P<0.001)。结论 超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改变,瘦素、TNF-α和IGF-1与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有关,可能参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上海市健康体检人群BMI、腰围(WC)与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2019年1—9月在华东疗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3 840名上海市健康体检人群,收集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探索BMI、WC与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上海市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发生率为23.2%(892/3 840),RCS结果显示BMI、WC的连续变化与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fornon-linearity>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BMI与WC定义的肥胖人群,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发生风险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1.82倍和2.20倍;单纯腹型肥胖(OR=2.06)和复合型肥胖(OR=2.79)均是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上海市健康体检人群BMI、WC的增加会显著增加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风险,应关注存在复合型肥胖及单纯腹型肥胖的人群,并制定合理的肥胖管理方案降低内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甘肃省计划妊娠女性2013-2019年体质指数(BMI)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研究对象为1 006 171名甘肃省2013-2019年20~49岁计划妊娠女性。使用粗的和年龄标化的BMI值与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率,计算各年度分布特征,使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或logistics回归模型获得年均增长速度,并比较年度增长速度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差异。结果:年龄标化BMI由2013年的21.39kg/m2(95%CI 21.36~21.42)上升到2019年的21.91kg/m2(95%CI 21.89~21.93),P趋势<0.001。多因素调整的年均增加量为0.09 kg/m2(95%CI 0.09~0.09);肥胖标化率从1.86%(95%CI 1.66~2.08)增长至3.25%(95%CI 3.10~3.41),多因素调整的肥胖率年均增长为14.32%(95%CI 13.37~15.27)。同时,河西地区BMI水平和肥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人群中辛辣食物摄入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肥胖膳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哈尔滨市2004—2008年的横断面人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纳入57 555名30~79岁(男性23 254人,女性34 301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信息及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信息,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获取各类食物包括辛辣食物摄入信息,体格检查获得身高、体重等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辛辣食物摄入及其与偏爱肉食/素食膳食习惯的交互作用对超重与肥胖风险的影响。结果与摄入辛辣食物频率低的人群相比,摄入辛辣食物频率高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在男性中增加了29%(OR=1.285,95%CI 1.251~1.319,P<0.001),在女性中增加了33%(OR=1.329,95%CI 1.294~1.364,P<0.001)。与摄入微辣食物的人群相比,摄入极辣食物人群男女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0%(OR=1.198, 95%CI 1.137~1.259,P=0.011)和19%(OR=1.194, 95%CI 1.141~1.247,P=0.003)。在男性人群中,偏好肉食,且辛辣食物摄入频率及程度高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最高,偏好肉食/素食的膳食习惯与辛辣食物摄入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结论辛辣食物的摄入可能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同时减少辛辣食物和肉食的摄入可能能够更有效地预防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杭州市江干区7~12岁儿童体质指数(BMI)和血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杭州市江干区26所小学学生的身高、体重、血压及心率等体检资料,分析体质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27 600名7~12岁学生中,男生超重2 460人(16.64%)、肥胖1 568人(10.60%);女生超重1 065人(8.31%)、肥胖669人(5.22%),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高血压检出3 544人(12.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正年龄、性别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BMI与血压密切相关,儿童超重和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杭州市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体质指数(BMI)、腰围及腹壁脂肪厚度与脂肪肝患病的相关性,为脂肪肝风险预测提供线索。方法对2013年来我院营养门诊进行营养咨询的362名杭州市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测量和腹部B超检测,按照BMI将其分为体质量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依诊断标准确认向心型肥胖及脂肪肝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对脂肪肝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受检者中超重者占43.7%,肥胖者占14.9%,向心型肥胖者占67.7%。超重及肥胖组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74.7%和96.3%,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12.7%),差异有显著性(P0.01);向心型肥胖组脂肪肝的患病率为73.5%,明显高于正常体型组(7.7%),差异有显著性(P0.01)。362名被检人员中,脂肪肝组BMI、腰围及腹壁脂肪厚度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腰围及腹壁脂肪厚度与脂肪肝的OR分别为5.775、7.340、1.113(P0.01)。结论 BMI、腰围及腹壁脂肪厚度均可作为预测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减轻体质量、减少腹部脂肪堆积对于预防脂肪肝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5年珠海市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珠海市7个区年龄≥15岁人群中抽取调查对象。运用描述性分析、Rao-Scott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002名调查对象,其中192名糖尿病患者,15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3.8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1),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体重指数(BMI)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和BMI是糖尿病患病的重要影响因素(P0.01)。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超重/肥胖均为患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增长、分居、离异或丧偶、月收入水平提高、超重/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建议相关部门结合本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都市成年人每日进食时段和进餐次数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1017名25~65岁成人进行膳食调查和体力活动调查,同时测量身高、体重以计算体重指数判断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进食时段和进餐次数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被调查人群超重肥胖率为48.7%;较晚时段进食(20:00pm后进食)人数为146,占总人群的14.4%;每日进餐次数为(3.7±0.9)次;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职业、个人月收入、体力活动、入睡时间、睡眠持续时间及20:00 pm后膳食摄入后,发现较晚时段进食(20:00 pm后进食)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OR=1.18,95%CI:1.02~1.69);而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职业、个人月收入、体力活动及每日膳食摄入后,未发现进餐次数与超重肥胖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P=0.106)。结论成年人较晚时段进食(20:00 pm后进食)可能会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而每日进餐次数与超重肥胖间可能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上海市职业人群不同类型肥胖流行特征,分析其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慢性病指标间的关系,为职业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在华东疗养院诊疗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8739名上海市职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基础资料、健康体检资料,按照全身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的判断标准对研究对象的肥胖类型进行区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慢性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8739名职业人群中,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超重(含肥胖)检出率为51.25%,其中肥胖检出率为13.27%;中心型肥胖检出率为42.70%。随着BMI的增加,中心型肥胖占比也升高。随着年龄的增大,超重肥胖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其中50~60岁年龄组风险最大(OR=2.031,P<0.01);女性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较男性低(OR=0.216,P<0.01);吸烟(OR=1.128,P<0.01)、饮酒(OR=1.300,P<0.01)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于不吸烟、饮酒者;分别相比公务员、脑力劳动者、每天静坐<2 h者,农民(OR=3.424,P<0.01)、轻体力劳动者(OR=1.149,P<0.01)、每天静坐时间4~6 h(OR=1.114,P<0.01)和>6 h者(OR=1.158,P<0.01)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而每天睡眠时长7~9 h者较睡眠时长<5 h者发生超重肥胖风险显著降低(OR=0.799,P<0.01)。各类慢性病指标异常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1);中心型肥胖组的各指标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P<0.01);相比正常人群,合并两种类型肥胖的人群发生高血压、高血糖、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的风险最高(OR=1.422~5.885,P<0.01)。结论上海市职业人群中超重、肥胖情况比较严峻,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型肥胖人群面临较严重的健康风险,降低超重、肥胖率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父母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中国7省份开展的6~18岁学生体格检查数据, 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共纳入41 567名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 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将母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28、29~38岁三个类别, 父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30、31~42岁三个类别,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生育年龄和父母营养状态与子代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41 567名儿童的年龄为(10.6±3.2)岁, 其父亲生育年龄为(27.9±4.4)岁, 母亲生育年龄为(25.8±4.0)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4%。调整儿童饮食行为因素后, 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和母亲生育年龄为24~28岁组子代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11(1.04~1.18)、1.16(1.08~1.24)。父母双方均无超重肥胖的子代, 肥胖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母双方均超重肥胖时, 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组和母亲生育年龄为14~28岁组子代发生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肪重积聚(adiposity rebound,AR)提前与5岁儿童肥胖和代谢各指标的关联。方法研究基于已经建立的"马鞍山市优生优育(MABC)",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连续追踪随访至5岁时的儿童,截至2019年8月份共获得有连续性儿童测量数据≥8次及代谢指标的有720例。采用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的方法,获得儿童出生情况、身长/身高、体重、腰围、人体成分、代谢指标等信息。使用χ2检验、F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一般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已有43.47%学龄前儿童界定为AR提前(AR≤4岁)。控制性别后,AR提前组5岁儿童超重/肥胖(OR=2.71,95%CI:1.81~4.05)、腰围超标(OR=1.88,95%CI:1.25~2.82)、体脂肪百分比≥P90(OR=2.09,95%CI:1.26~3.48)的发生风险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提前组5岁儿童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风险因子得分虽高于未提前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岁儿童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12.8%,且超重肥胖儿童、腰围超标、腰高比超标和体脂百分比≥P90者,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风险因子得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R提前能增加5岁超重/肥胖、腰围超标和体脂肪百分比超标的风险,且5岁儿童肥胖各指标超标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风险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郑州大学女性教职工高脂血症发病率及各血脂测量指标的临床水平,探讨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郑州大学2008年进行健康体检的2 098名女性教职工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女性教职工总体人群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0.1%,随着年龄增加人群血脂水平逐渐升高(P<0.01);与BMI、WHR正常人群比较,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高甘油三酯血症在<35岁人群中所占比例为59.1%,>55岁人群中为33.6%,随着年龄的增加,此类型比例逐渐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所占比例均随年龄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WHR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59(95%CI=1.051~1.067)、1.147(95%CI=1.106~1.189),45.526(95%CI=4.581~452.433),其中WHR的作用最明显.结论 年龄、BMI及WHR水平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WHR相关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2008-2018年北京市城区年龄≥18岁人群的体检资料,探究睡眠时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北京美兆体检中心2008-2018年体检资料,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睡眠时长与NAFLD患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不同亚人群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77 697名体检对象,年龄为(40.7±11.7)岁,短睡眠时长(< 6 h)与长睡眠时长(≥8 h)分别占12.7%与7.0%,NAFLD的超声检出率为37.6%。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短睡眠时长和长睡眠时长与正常睡眠时长的体检对象相比患有NAFLD的OR值分别为1.08(95% CI: 1.03~1.14,P=0.003)和0.88(95% CI: 0.82~0.95,P < 0.001),且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在男性(P交互 < 0.05)及18~ < 30岁、30~ < 40岁的人群中(P交互 < 0.001)更为显著;进一步调整BMI后,发现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睡眠时长与NAFLD风险有关,尤其在男性和年轻人中;BMI在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与男生青春期启动的关系,为促进男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在厦门市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 724名二至六年级7~12岁男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体格检查评估研究对象的营养状况,依据Tanner分期图谱和Prader睾丸模型判定青春期发育水平,以该人群青春期启动年龄的P25划分青春发动时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状况与青春期启动的关系。结果男生青春期启动发生率为29.0%,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率为2.9%。消瘦、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男生青春期启动发生率分别为19.6%,28.7%,34.4%和31.5%。肥胖男生青春期启动年龄较早(F=3.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体质量指数(BMI)的增加,男生青春期启动的可能性增大,青春发动时相提前风险增加。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体重男生相比,消瘦男生青春期启动的可能性降低64.0%(OR=0.36,95%CI=0.22~0.60);肥胖男生青春期启动的可能性增加78.3%(OR=1.78,95%CI=1.14~2.79),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风险增加1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