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儿童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诊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儿童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患儿,女,12岁,3年前因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并双肾积水肾功能不全在我院其他科室就诊。因其一般情况差,肾功能不全,行双肾穿刺造瘘术后出院。3年后再次来我院治疗。结果:行手术探查发现膀胱三角区实性息肉状肿物,大小4.4cm×3.5cm,膀胱两侧壁和顶壁可触及多个壁内结节,双侧输尿管口受压变形;切除三角区肿块送病检,结果示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行膀胱腔内结节切除加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2个月拔双肾造瘘管,患儿自行排尿。术后6个月复查B超膀胱右侧壁仍可见结节,但无剩余尿及肾积水。结论: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一种良性增生性病变,临床上易误诊,可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多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诊治水平。方法报道1例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并复习文献。患者女性,38岁,因“尿频、尿急、尿痛1月”入院,术前超声及CT提示膀胱右侧壁实性占位性病变。结果入院行膀胱镜检,见肿瘤位于膀胱右侧壁,球形凸向膀胱腔,质硬,基底宽,不活动,大小约4cm×5cm,被覆尿路上皮,呈滤泡样改变,无破溃出血。肿物电切两处活检,病理报告示膀胱假肉瘤性纤维母细胞增生。遂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见肿瘤侵犯膀胱全层,膀胱外脂肪组织少量浸润,病理证实为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结论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一种肿瘤性病变,部分病例呈低度恶性,病理可确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组织生化特性和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2例肉眼血尿伴重度贫血的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治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以肉眼血尿和尿痛为最常见症状,肿瘤好发于膀胱底部、顶壁、侧壁;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细胞、大量慢性炎性细胞及血管样黏液构成。1例随访3年,1例随访6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罕见。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应与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癌等鉴别;治疗原则以切除肿瘤、保留膀胱功能为主,TUPKBT、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效果佳。  相似文献   

4.
胰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罕见的胰腺原发肿瘤, 原发于胰腺颈部者更为罕见。胰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不典型, 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变化, 术前诊断困难, 极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胰颈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胰腺中段切除术, 术后病理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治胰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肉眼血尿, 偶伴尿痛20余天入院。术前影像检查提示膀胱前壁占位性病变, 大小约7.7 cm×6.1 cm×4.4 cm, 考虑膀胱癌可能性大。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腺性膀胱炎。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膀胱间叶组织的真性肿瘤, 属于临床罕见病, 合并有腺性膀胱炎目前尚未见报道。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表现与膀胱恶性肿瘤难以鉴别, 易造成误诊, 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和诊治方法.方法 患者3例,肉眼血尿,膀胱镜检见肿瘤分别发生于膀胱左侧壁、左前壁和右后壁,直径2.0~3.5 cm,以菜花样和乳头样为主,基底较宽,瘤体表面光滑.结果 3例均行全膀胱切除术,病理表现为上皮下间质富于黏液,黏液中可见散在或束状分布的细长梭形瘤细胞,其胞质淡染,核呈长梭形,有轻度异型,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SMA(+)3例、MSA(+)3例、Des(+)2例、S-100(-)2例、CD34(-)3例,均诊断为膀胱低级别平滑肌肉瘤.随访6个月~8年,1例术后2.5年死亡,2例存活.结论 膀胱平滑肌肉瘤临床罕见,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应与平滑肌瘤、横纹肌肉瘤、癌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需根据肿瘤分级、分期决定手术方案及术后是否需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膀胱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成人膀胱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VAC方案化疗4周期及放疗,随诊24个月,未见复发;1例行膀胱全切,术后拒绝放、化疗,8个月后死于远处转移.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横纹肌肉瘤.结论 成人膀胱横纹肌肉瘤罕见,需病理确诊,治疗需手术结合放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人膀胱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成人膀胱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VAC方案化疗4周期及放疗,随诊24个月,未见复发;1例行膀胱全切,术后拒绝放、化疗,8个月后死于远处转移.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横纹肌肉瘤.结论 成人膀胱横纹肌肉瘤罕见,需病理确诊,治疗需手术结合放化疗.  相似文献   

9.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2年收治的11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膀胱平滑肌瘤、血管瘤及副神经节瘤各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无复发;膀胱小细胞癌3例,其中1例仅作探查活检术,术后行髂内动脉插管化疗,于术后18月死亡;另外2例作膀胱部分切除术,分别于术后3月和7月死亡;膀胱横纹肉瘤2例,1例仅作根治性膀胱全切 原位回肠膀胱术,于术后6月死亡,另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失访;恶性副神经节瘤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9年出现广泛转移;肉瘤样癌2例,1例仅作探查活检术,另1例仅作膀胱部分切除术,均于术后6月内死亡。结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少见,良性肿瘤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差,须行综合治疗,并作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肉瘤样癌及膀胱癌肉瘤组织学特性。提高对膀胱肉瘤样癌和膀胱癌肉瘤的病理学和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膀胱肉瘤样癌和1例膀胱癌肉瘤的病例资料。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0岁、66岁。1例以肉眼血尿就诊,膀胱镜、CT和B超检查均诊断为膀胱肿瘤,肿瘤呈侵润性生长,术前活检提示为移行上皮细胞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行全身化疗和膀胱灌注化疗;病理检查为癌肉瘤。另1例以膀胱血块填塞就诊,急诊手术行血块清除、止血及肿瘤姑息性切除,术后均行全身化疗和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病理检查为肉瘤样癌。结果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者,术后病理可见上皮和肉瘤样间质2种恶性成分,且可见到横纹肌肉瘤成分,诊断为膀胱癌肉瘤,3个月后复查局部肿瘤复发。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目前仍在随访中。另1例术后病理可见上皮和肉瘤样间质2种恶性成分,癌与肉瘤样区有移行,诊断为膀胱肉瘤样癌,1个月后死于全身衰竭、多处转移。结论膀胱肉瘤样癌和癌肉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化疗、放疗都不太敏感,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膀胱憩室癌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膀胱憩室癌肉瘤的病例资料,年龄分别为61和68岁,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膀胱憩室肿瘤.1例行经尿道膀胱憩室肿物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为癌肉瘤.2例术后均未行放化疗.结果:2例分别于术后16个月和6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此病临床罕见,好发于老年男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治疗膀胱憩室癌肉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2例罕见的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在活检诊断后,行大腿中段截肢术,术后在当地医院行化疗(具体方案不详)。术后1年,患者因肺转移,死亡。患者2行肿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并行化疗,术后11个月发生肺转移,3个月后死亡。两例最终病理诊断均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复习近30年的文献,共有54例同样的病例报道。患者中以成年男性多见,肿瘤好发于头颈部、躯干以及四肢。逐渐增大的无痛性包块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照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及肌源性标记物,即可以作出诊断。[结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梭形细胞肉瘤,具体发病率不详。诊断时应与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和纤维肉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化疗效果不肯定。该肿瘤为低度恶性,具有侵袭性,术后局部复发率高,可以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13.
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pseudosarcomatous myofibroblastic proliferation,PMP)极易被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一科收治1例非常罕见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合并膀胱PMP,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6岁,因“尿频尿急半年余、伴血尿1周”入院。查体:耻骨上膀胱区压痛。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控制在(100~120)/(60~75)mmHg;半年前行经阴道子宫单发息肉切除术;B超示膀胱实性结构(癌待排),膀胱镜活检提示:息肉样膀胱炎。计算机断层扫描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提示:膀胱左前壁肿瘤(图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道膀胱内瘘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肠道膀胱内瘘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直肠膀胱瘘5例, 乙状结肠膀胱瘘4例, 盲肠膀胱瘘1例, 回肠膀胱瘘2例, 其中1例女性患者并存阴道膀胱瘘。行CT检查6例, 肠镜检查5例, 膀胱镜检查6例, 膀胱X线造影检查3例, 肠道X线造影检查2例。11例接受手术治疗, 5例为2次以上手术。1例术后死亡, 2例行肠造口术后好转。1例行病变肠管切除术、膀胱修补术, 3例行病变肠管切除联合部分或全膀胱切除术, 4例行病变肠管切除、膀胱修补、横结肠或回肠造口术。全组12例患者中, 1例术后死亡, 1例未愈, 10例痊愈, 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肠道膀胱内瘘多继发于肠道肿瘤, 临床表现大多为粪尿、尿路感染, CT、膀胱镜、膀胱X线造影或肠道X线造影检查为重要诊断手段,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膀胱壁囊肿临床罕见, 与膀胱癌同时发生更罕见, 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尿频、肉眼血尿入院, 术前B超、CT检查发现膀胱左侧壁和右前壁各一肿瘤。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左侧壁菜花样肿物, 膀胱右前壁隆起肿物;对左侧壁肿物取组织活检, 结果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剜除术+耻骨上小切口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左侧壁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并右侧壁囊肿。术后随访15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6.
多原发恶性肿瘤(MPMs)是指在同一患者同时或特定时间内诊断出两个或多个原发性恶性肿瘤, 且不代表第一个肿瘤的进展、复发或转移。MPMs极少见, 本文报道1例男性患者, 先后诊断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直肠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和膀胱肉瘤样癌, 分别行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输尿管造口术治疗。末次手术后随访16个月, 患者一般状况良好,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7.
膀胱肉瘤样癌二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膀胱肉瘤样癌组织学特性,提高对膀胱肉瘤样癌和膀胱癌肉瘤病理学上区别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膀胱肉瘤样癌病例资料。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6、59岁。均以肉眼血尿就诊,膀胱镜、CT和B超检查均诊断为膀胱肿瘤,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术前活检均提示为移行上皮细胞癌。结果2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术后病理可见上皮和肉瘤样问质2种恶性成分,但癌与肉瘤样区有移行,诊断为膀胱肉瘤样癌。术后均行全身化疗和膀胱灌注化疗,3个月后复查局部肿瘤复发。1例5个月后死于心脏疾病,另1例仍在随访中。结论膀胱肉瘤样癌为尿路上皮癌的一种亚型,具有呈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在制定治疗方案尤其是化、放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膀胱腔内缝合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 女6例;年龄(68.8±8.9)岁。20例肿瘤单发, 8例肿瘤多发。CT测量单个膀胱肿瘤直径<4.0 cm。中位肿瘤直径2.3(0.9, 2.8)cm。28例均为首次手术, 均行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膀胱腔内缝合术:经尿道通过两步法完整切除膀胱肿瘤及肿瘤周边组织, 深达膀胱壁全层;再经尿道在膀胱腔内将创面进行缝合, 恢复膀胱壁连续性。术中吉西他滨1 g膀胱内灌注。术后即刻予45℃吉西他滨2 g膀胱热灌注治疗。术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总结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 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8.3±16.3)min。术中均未引发闭孔神经反射。术后所有肿瘤病理标本中均发现肌层组织, 其中4例有肌层浸润。肿瘤基底及周边组织病理示, 3例有肿瘤细胞浸润(1例全层浸润, 即切缘阳性)。术后膀胱持续冲洗中位时间24.0(20.9, 25.0)h。术后留置尿管中位时间6.5(6.0, 7...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56岁。因膀胱癌反复复发于2021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因膀胱癌既往有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史、同步放化疗治疗史、4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史。本次入院CT检查示膀胱左侧壁膀胱癌, 肿瘤分期T3期;继发左肾积水。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完全腹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顺利, 患者恢复良好, 术后7 d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病理分期T2b期, 伴左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术后3个月复查, 患者无复发表现, 新膀胱功能良好, 日间可完全控尿, 肠道和肾功能恢复好。目前正在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辅助化疗。对于有手术史和放疗史的膀胱癌患者,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膀胱的手术难度高, 术者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精细化特点是完成此类手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LPC)治疗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LPC治疗IMT患者的资料,肿瘤位于膀胱左侧顶部,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6个月未见复发。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IMT以血尿为最常见症状,肿瘤好发于膀胱底部、顶部、侧壁。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效果最佳。确诊依靠病理检查,组织学表现为增生的梭形细胞,SMA(+)、Vimentin(+)、ALK(+)。结论:炎性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治疗以切除肿瘤、保留膀胱功能为主。位于顶部或侧壁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