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子水平的分类为亚洲带绦虫种株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和准确性高等优点,弥补了形态学分类上的不足,且可进一步发现亚洲带绦虫和传统牛带绦虫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该文介绍了PCR-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DNA序列分析等技术运用于亚洲带绦虫分子分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鉴定云南大理洱源(E1-E2)、鹤庆(H1-H2)、双廊(SL)、挖色(WS)带绦虫的种.方法 首先对大理分离株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从成虫节片中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h)的部分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大理带绦虫E1的形态和牛带绦虫相似,系统发育树显示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大理分离株H1、H2带绦虫标本与猪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则较远.结论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属于亚洲带绦虫,而H1、H2株带绦虫标本属于猪带绦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云南香格里拉带绦虫的种类。方法首先对香格里拉株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从成虫节片中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香格里拉带绦虫形态学和牛带绦虫相似,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亚洲带绦虫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分别为99%和100%;系统发育树显示,香格里拉带绦虫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较远,距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香格里拉株带绦虫属于亚洲带绦虫。  相似文献   

4.
寄生虫在生物学上有差异的亚种和株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其分类学对于寄生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DNA分子标记是以生物大分子的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 具备多态性高、无基因多效性、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等优点。本文综述第1代(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等)、第2代(微卫星锚定PCR、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等)和第3代(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带绦虫分类是根据成虫和囊尾蚴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形态相近的虫种鉴别困难.近年来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带绦虫种间或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虫种鉴别将更加全面和客观.该文综述了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带绦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近年来涉及中国西部7省(区)10县(市)的牛带绦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驱虫治疗、成虫标本的形态学观察、11个地理虫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感染中间宿主猪和牛后囊尾蚴的发育和生物行为观察,以及中间宿主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比较等进行综述,认为将亚洲带绦虫定为新物种比作为牛带绦虫的亚种更合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犬复孔绦虫的固定标本和新鲜虫体中扩增保守序列线粒体COXⅠ鉴定虫种并分析功能。方法从犬小肠内获取犬复孔绦虫成虫节片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COXⅠ,进行电泳鉴定并测序;用BLAST比对序列、构建进化树并预测生物信息学功能。结果固定标本和新鲜标本中DNA扩增产物电泳后均显示特异性明显的条带,测序显示COXⅠ基因总长为415 bp,其编码的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具有3个典型的跨膜螺旋,7个B细胞抗原表位。结论虫体经70%乙醇固定处理后,不影响犬复孔绦虫的基因组提取和COXⅠ序列扩增,且线粒体COXⅠ适合作为犬复孔绦虫虫种鉴别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其病原体通过蝲蛄、溪蟹传播,可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组织、脏器内,引起肺吸虫病。我国是重要的卫氏并殖吸虫分布国度,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分布卫氏并殖吸虫的报告。在卫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的研究中,仅靠形态学技术很难全面揭示该虫种的分子多样性。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采用各种分子方法对卫氏并殖吸虫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技术展现出很大的优势。分子遗传技术的应用也为阐明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特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这些分子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其检测时间和花费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场合使用相应的方法。分子方法的应用能更好地揭示卫氏并殖吸虫的流行病学和进化的特性,并能为该虫引起的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手段。因此,该文概述了我国用于卫氏并殖吸虫分子鉴定和遗传进化的分子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cox1、nad1等线粒体基因用于多房棘球绦虫虫种鉴定,克服了传统方法耗时、费力的缺点,并能保持较高灵敏性和特异性,还可承受大批量虫种鉴定工作,目前在多房棘球绦虫终宿主及中间宿主的感染筛查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介绍几种常用线粒体基因的结构特点、进化速度、相关研究结果,阐述研究现状及进展,探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SEN病毒部分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序列比对分析SEN病毒(SENV)不同开放阅读框(ORF)基因系统进化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武汉地区SENV ORF1和ORF2基因,结合GenBank中SEN病毒基因信息对该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采用clutal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武汉SEN病毒株与北京株同源性较高,与日本株有一定的差异,和TT病毒有较大差异.结论:SENV可能不是TTV亲缘关系较远的变异株,而是一群不完全相同成员组成的病毒种.  相似文献   

12.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的鉴定寄生虫种类的方法.目前,PCR-RFLP技术广泛应用于寄生虫学领域.该文综述了PCR-RFLP技术在医学原虫和蠕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动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技术的优劣进行比较,认为目前专家系统技术优势明显,技术成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对专家系统技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就专家系统在寄生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蜱类系统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蜱的分类和命名发生了很大变更,然而中国已发表的蜱类科、属检索表描述不全,且依据的分类系统过时。为此,本文以Barker和Murrell(2004)采用的分类系统为基础,编制蜱总科中各科、属检索表,为蜱类的形态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RAPD技术及其在蚊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蚊分类研究中,长期以来大多是以形态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然而许多复合体的相继发现及亲缘种的存在,使得单纯的形态学方法难以对其进行鉴别。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蚊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并已开始应用于蚊分类研究,弥补了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可进行更为精确的蚊分类。  相似文献   

16.
利什曼原虫虫种复杂,致多种形式的利什曼病,且其媒介也具多样性,正确鉴定利什曼原虫对及时治疗和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至关重要。该文介绍了同工酶酶谱分析、单克隆抗体、核型分析、核酸杂交、基因测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微卫星DNA等分子技术和方法在利什曼原虫虫株鉴定和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生态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来自不同宿主、不同生态环境的日本血吸虫虫株之间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研究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变异不仅是血吸虫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如何防治日本血吸虫病也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酶)学等传统的方法为鉴定这种遗传变异曾起到了一定作用[1],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基因变异情况。本文就近年来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日本血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学上的应用作一概述。1PCR连接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PCR-RFLP是在传统RFLP的基础上,充分利用PCR扩增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线粒体内稳态的维持与其内部蛋白密切相关,而绝大多数蛋白进入线粒体内部发挥作用均需通过线粒体的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TOM)系统的转运。研究表明,线粒体TOM系统相关组成亚基Tom70、Tom20和Tom40等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为我们从线粒体蛋白水平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思路。本文针对线粒体TOM系统在心血管相关疾病(如心肌缺血/再灌注、高血压及心功能衰竭)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伪狂犬病病毒(PRV)新流行毒株重要毒力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 本研究从江西省某规模化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细胞免疫荧光及易感动物试验证实该病毒为PRV野毒株并命名为PRV Jiangxi-FZ株。并对其重要毒力基因TK、gB、gC、gD及gE的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Jiangxi-FZ株与其他PRV参考毒株的TK、gB、gC、gD及gE基因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均具有很高的保守性,尤其是与2012年分离的2株PRV变异株的同源性较高。但在高度保守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差异,且部分差异具有特征性。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RV Jiangxi-FZ株与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Becker等欧美洲毒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结论 Jiangxi-FZ株具有当前PRV流行毒株的代表性,属近年来流行的PRV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福建省蜱类鉴定的可行性。方法 蜱标本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OI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和比对,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经形态学鉴定,97只蜱隶属于5属12种,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种间遗传距离(14.65%~26.79%)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0~7.14%);BLAST同源性比对发现GenBank数据库中尚无越原血蜱(Haemophysalis Yeni)与基刺硬蜱(Ixodes spinicoxalis)的COI基因序列,褐黄血蜱(H.flava)、台岛血蜱(H.formosensis)、豪猪血蜱(H.hystricis)、粒形硬蜱(I.granulatus)、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与血红扇头蜱(R.sanguineus)的形态学鉴定与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一致,但是,龟形花蜱(Amblyomma testudinarium)、台湾革蜱(Dermacentor taiwanensis)、中华硬蜱(I.sinensis)的形态学鉴定与COI基因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不一致;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均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种间分支很明显。结论 COI基因DNA条形码测定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蜱类鉴定新兴技术,但现阶段,COI基因DNA条形码技术尚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形态学鉴定而独立进行,两者应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