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AMD)临床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已确诊的PCV及湿性AMD的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PCV15例,年龄48-70岁,平均62.3岁;湿性AMD38例,年龄50-80岁,平均65.8岁。PCV患者眼底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桔红色结节样病灶分别为11只眼(73.3%)、6只眼(40%)、4只眼(26.7%);AMD患者45只眼中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青灰色病灶、瘢痕形成分别为25只眼(55.6%)、18只眼(40.0%)、20只眼(44.4%)、3只眼(6.77%)。FFA显示PCV患眼脉络膜息肉状结构、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浆液性PED分别为1只眼(6.7%)、7只眼(46.7%)、2只眼(13.3%),ICGA均可见息肉状扩张病灶(100%);FFA显示AMD患眼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PED分别为5只眼(11.1%)、14只眼(31.1%),ICGA显示CNV23只眼(51.1%),均未见息肉状结构。PCV的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内层呈穹窿状向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其下见结节状改变;AMD则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呈局部梭形或不规则强反射带。结论PCV与湿性AMD不尽相同,可能是AMD的另一种特殊类型,治疗可能应有所不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葛芪汤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51例(63只眼)诊断为湿性AMD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32只眼),应用葛芪汤治疗;对照组25例(31只眼),应用血塞通胶囊,金纳多及施图伦眼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视力,眼底变化,荧光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及多焦视觉电生理的差别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葛芪汤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上海市曹家渡街道≥50岁人群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患病情况。方法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间对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的目标人群进行AMD的流行病学调查。首先采取分层配额抽样;接着由调查队在当地眼科检查站对抽样人群进行外眼、角膜、瞳孔、晶状体检查,以及小瞳孔下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初筛出确诊和可疑AMD患者;然后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对可疑患者采用眼底照相等方法进一步确诊。结果本调查共纳入1063人,实际受检1023人,受检率为962%。确诊AMD患者159例(254只眼),占受检人群的155%。确诊湿性AMD19例(30只眼)。在50~59、60~69、70~79、80岁以上各年龄段中,AMD的检出率分别为57%(12/212例)、135%(42/311例)、202%(77/381例)及235%(28/119例)(χ2=2797,P<001)。未发现影响不同AMD类型患病的因素。AMD致盲眼和致低视力眼的比例分别为51%和311%。湿性AMD致盲眼和低视力眼的比例(233%和400%)高于干性AMD致盲眼和低视力眼的比例(27%和72%)。结论AM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AMD,尤其是湿性AMD对视力危害相当严重。(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519)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1例(202只眼)在1995年11月-2001年4月期间诊断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14例(8.7%)17只眼原诊断为湿性型AMD的患者重新诊断为IPCV。国人IPCV多发生于男性(78.6%),且单眼受累状主(78.6%)。发病年龄48-78岁,平均61.5岁。ICGA显示IPCV病变呈一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血管网的末梢有水螅状扩张、膨隆;病变位于黄斑区及颞上、下血管弓周围者12只眼(70.6%),视乳头旁5只眼(29.4%)。结论:IPCV易误诊为湿性型AMD,但其ICGA显示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的水螅状血管扩张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相似文献   

5.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分类方法中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变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共312例(393只眼)CN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CNV病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及病灶活动性进行分类,总结不同分类方法中CNV的病变特征.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病因组患者年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方差分析,各病因组患者性别差异采用列联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NV病因学分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CNV 153例(49.04%),特发性CNV 94例(30.13%),病理性近视CNV 37例(11.86%),炎性反应CNV 15例(4.81%),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CNV 7例(2.24%),血管样条纹CNV 3例(0.96%),遗传性、外伤性眼病及眼肿瘤性CNV各1例(0.32%).继发于AMD的CNV中男性99例(64.71%);而病理性近视、特发性CNV及炎性反应CNV中则以女性患者居多,分别为29例(78.38%)、69例(73.40%)、11例(73.33%).继发于AMD的CNV患者年龄49~95岁,平均(68.73±8.31)岁,50岁以上患者150例(98.04%);特发性CNV患者年龄13~43岁,平均(29.86±6.45)岁,其中20~40岁79例(84.04%).各病因组患者性别(χ2=57.17,P<0.05)和年龄(F=172.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FA检查的分类结果中,AMD、PCV多为隐匿非典型性CNV(43.48%、66.67%),病理性近视、炎性反应和特发性CNV则多为完全典型性CNV(91.67%、76.19%及95.00%).各组中CNV均以黄斑中心凹下型为最多(58.00%~100.00%),其次为黄斑中心凹旁型(小于35.00%).依据ICGA中CNV形态,各病因组中CNV均以典型性表现为主.ICGA检查继发于AMD的CNV 54只眼中,隐匿性CNV(斑状、焦点状及混合性CNV)11只眼(20.37%),CNV瘢痕化17只眼(31.48%).各病因组中以活动性CNV为主.继发于AMD的CNV中,活动性CNV 33只眼(61.11%),静止性CNV 20只眼(37.04%),未显影1只眼(1.85%).结论 不同病因导致的CNV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各分类中差别较大,FFA和ICGA图像特征与病灶活动性亦不相同.全面细致分类对CNV病因学诊断、综合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采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50例65只眼的临床效果,比较PDT治疗前后的视力、CNV范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等图像资料.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35例50只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5例5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4例4只眼;病理性近视(PM)5例5只眼;外伤性脉络膜裂伤CNV1例1只眼.结果 全组50例65只眼PDT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视力稳定和提高的AMD30只眼(60.00%)、CEC 4只眼(80.00%)、PCV 2只眼(50.00%)、PM 4只眼(80.00%)、脉络膜裂伤CNV 1只眼(100%);视力下降、CNV渗漏有进展的AMD 20只眼(40.00%)、CEC 1只眼(20.00%)、PCV 2只眼(50.00%)、PM 1只眼(20.00%).经ICGA、FFA检查发现CNV复发的30例30只眼,重复治疗2次的10例10只眼, 3次的3例3只眼.重复治疗时间:1个月者1例1只眼,3个月者8例8只眼,6个月者1例1只眼.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PDT对治疗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CNV安全、有效,可以减轻CNV的渗漏,延缓视力下降,但治疗后仍有复发需反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45岁以上患者发生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疾病类型,探讨疾病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方法.方法 对年龄在45岁以上,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合光相十断层扫描(OCT)确诊为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患者46例49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合 FFA、ICGA和OCT检查做出诊断.结果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31例34只眼,占所有患者的69.4%.其中,9例12只眼呈典型CSC表现,占CSC患者的35.3%;22例22只眼为慢性CSC,占CSC患者的64.7%.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12例12只眼,占所有患者的24.5%.其中隐匿型9例,占AMD患者的75%;轻微经典型2例,占16.7%;经典型1例,占8.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3例3只眼,占6.1%.结论 45岁以上患者发生单纯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病因复杂,ICGA检查对慢性CSC、隐匿型CNV和PCV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例(33只眼)干性和湿性期老年黄斑变性(AMD)患者做了视诱发电位(VEP)检查。VEP 选用模型翻转,15′和60′方格刺激,1.9次/秒翻转率。结果在60′方格刺激时,27.3%的眼(9眼)出现 VEP 潜伏期或振幅异常,其中湿性 AMD 眼5只(占湿性眼的63%),15′方格刺激时,36.4%的眼(12眼)出现 VEP异常,其中6只眼为湿性 AMD(占湿性眼的75%)。VEP 的异常与视力下降有关。但少数视力较好眼也出现 VEP 异常。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此病引起的视功能的改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黄斑变性 (aging-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引起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1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可有效发现 CNV及供养血管和热点 ,为准确地激光光凝治疗提供了依据 [2 - 4]。我们在 ICGA指导下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光凝 AMD的 CNV4例 6只眼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自 1999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2月诊断为渗出型 AMD伴有CNV患者 4例 6只眼 ,其中男性 2例 ,女性 2例。年龄 6 0~ 72岁 ,平均年龄 6 8.5岁。AMD的诊断标准参照 1…  相似文献   

10.
Zhang CF  Jia Y  Li ZQ  Du H  Han BL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2):808-811
目的 探讨氪激光低能量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疗效。方法 湿性AMD患者17例(17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检测,确诊为黄斑中心凹下CNV。患者年龄50—74岁,平均61岁。在黄斑病变区相应视野中心暗点内,应用氪激光行低能量光凝治疗。术后4周CNV仍有活动者再次行光凝治疗。每例患者治疗前和复诊时均检查视力、眼前节、眼底及视野,并行眼底照相和FFA、ICGA检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8年,平均3.5年。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治疗眼均未出现即刻视力下降现象,局部出血和渗出明显消退。FFA检测证实CNV关闭或缩小,渗漏减少,其中9例患者随诊3年以上未见复发。术后6只眼视力增进,8只眼视力不变,3只眼视力减退。视野复查见中心暗点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氪激光低能量光凝治疗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CNV患者具有疗效好、复发者少等优点。(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08-811)  相似文献   

11.
Zhang CF  Li ZQ  Du H  Han BL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7):415-418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29例(35只眼)未接受激光、放射或手术等治疗的湿性AMD患者,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和有计划的定期随诊,包括视力、眼前节检查,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测,在裂隙灯下用 90D前置镜检查眼底,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结果 随诊5~16年(平均8年),最佳矫正视力在0.1以下者,初诊时为10只眼(眼前手动4只眼),占28.5%;末诊时为23只眼(眼前手动14只眼),占65.7%。初诊时黄斑出血25只眼,玻璃体积血4只眼,随诊中有23只眼反复出血,最多达4次。末诊时仍有7只眼黄斑出血。初诊时7只眼存在黄斑区机化膜,末诊时35只眼均有面积大小不等的机化膜形成。结论 经过长期观察,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自然病程漫长,黄斑区反复出血,视力预后恶劣。  相似文献   

12.
李铭  魏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2):251-25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WHO现阶段三大防盲重点眼病之一,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2%因患本病而导致单眼失明,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AMD的患病率也在增加。 AMD就其临床表现分为干性 AMD和湿性AMD,湿性AMD对患者的视力危害最大,目前AMD的治疗很多(主要是针对湿性AMD),主要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以下对近年来湿性AMD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阿柏西普与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4至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湿性AMD 79例(79眼)随机分为两组。阿柏西普组,39例(39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雷珠单抗组,40例(40眼),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术后6个月及12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常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AM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328只正常眼按年龄分成5组,应用计算机程序分别测量距离视盘边缘0.5~1.0视盘直径范围内六条最粗的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直径,比较其平均值.然后,以同样方法 测量AMD、DR和RVO三种视网膜疾病动静脉直径,并与同年龄正常人比较动静脉平均直径.结果 正常视网膜动静脉平均直径50岁以上较50岁以下减小.与同年龄正常人相比AMD、DR和RVO视网膜动脉平均直径减小,AMD和RVO视网膜静脉平均直径与同年龄正常人相比也减小,而DR视网膜静脉平均直径不变.结论 正常眼视网膜动静脉平均直径50岁以上变细.AMD、DR和RVO动脉平均直径也变细,AMD和RVO静脉平均直径变细,DR静脉平均直径不变.  相似文献   

15.
吴乐正  高汝龙 《眼科学报》1992,8(4):160-164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重要致盲原因之一.本文报告和探讨对有新生血管膜形成及导致玻璃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AMD湿性型患眼,采用激光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疗效,经激光治疗65%患眼获显效,31%患眼部分有效.玻璃体切割术4只患眼,其中3只眼获得成功。这对挽救AMD湿性型患眼视力及控制其病情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已成为老龄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的发展,AMD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湿性AMD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迅速,对视力危害严重,一直以来,临床上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20年,随着对疾病治疗的探索,针对CNV的治疗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实验室到临床,针对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研究给湿性AMD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大大减少湿性AMD的致盲率.总结临床前沿科研结果,介绍湿性AMD的最新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血浆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从蛋白质水平初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发病机静.方法 门诊确诊湿性AMD组患者13例(18眼)、干性AMD组患者11例(17眼),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质谱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各组患者血浆蛋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干性AMD组、湿性AMD组中各样品图谱蛋白点平均匹配率分别为91.5%、92.2%、92.9%.发现有219个蛋白质斑点在3组凝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得有效鉴定及临床意义的蛋白质共28种.湿性AMD存在明显的补体激活、细胞生长因子相对高表达、细胞增生作用增强、抗损伤功能降低,而代谢障碍及抗氧化功能降低在干性及湿性AMD均存在.炎症损伤及由此触发的细胞增生在湿性AMD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结论 AMD患者血浆蛋白表达的改变,有助于阐明AMD发病机制,还可能作为AMD的治疗靶点,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 AMD)10例(11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4例(4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4例(6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1只眼),慢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1只眼),分别对其行玻璃体腔康柏西普(0.05 ml)注射治疗。随访时间为注射后1 d、2周、1个月、3个月,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距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范围内黄斑厚度值、眼压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射3个月后,w AMD组、RVO组及DR组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注射前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只眼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0.2恢复到0.4,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只眼,由治疗前0.3恢复到1.0,视力均明显提高。w AMD组:治疗前后黄斑部厚度差值(112.9±128.8)μm,RVO组:治疗前后黄斑病厚度差值(403.0±213.0)μm,DR组:治疗前后黄斑病厚差值(110.0±102.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对眼底血管性疾病治疗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栾兰  姚勇 《眼科新进展》2013,33(4):397-40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世界上50岁以上人群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AMD在我国虽然不是主要致盲眼病,但却造成进行性、不可逆性视力损伤.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AMD的患病率也在增加,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湿性AMD.目前AMD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现就近年来AMD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与年龄、环境、基因相关的多因素退行性眼底病.补体因子H(complement factor H,CFH)是补体系统中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其基因突变可导致CFH的免疫抑制作用减弱,在AMD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CFH不仅与AMD易感性有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湿性AMD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的视力提升.本文就CFH基因在湿性A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抗VEGF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指导湿性AMD治疗预测AMD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