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endoscopy-assisted transoral approach,EATA)与口外入路(external approaches, EAs)2种手术方式在巨大良性咽旁间隙肿瘤(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PSTs)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2例PST患者分为EATA组和EA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的临床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EATA组中6例患者术中转为口外入路。EA组中8例患者术中采用内镜进行辅助手术。EATA组的术中出血量、引流总量、术后疼痛评分、总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EA组(P<0.05),术后面容外形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EA组(P<0.05)。结论: 采用EATA手术方式切除咽旁间隙良性巨大肿瘤,可以减少手术创伤,获得更好的术后面容外形。然而,2种术式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内、口外手法复位在颞下颌关节急性前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颞下颌关节急性前脱位患者分为口外和口内手法复位组,每组49例,评价组间复位成功率、复位成功时间、疼痛程度、收缩压( 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口外手法组复位成功率(95.92%)及患者总满意度(76%)均高于口内手法组(81.63%)、(66%);口外手法组复位成功时间(3.91±0.55) s、疼痛程度(3.51±0.25)均低于口内手法组(5.57±0.51) s、(6.6±0.21),且口外手法组SBP、DBP、HR,变化程度小于口内手法组SBP、DB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急性前脱位时采用口外手法复位比口内手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辅助静态导板引导种植手术的标准化流程包括术前检查、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以及种植导板引导手术。其间每一环节产生的误差都可能导致误差的叠加效应,从而影响种植体植入的准确性。然而,临床医师往往关注于外科手术中的误差因素,却忽略了术前阶段的不规范操作导致种植手术产生不可逆转的误差。本文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实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种植导板手术术前检查、数据采集、导板设计、导板制作等方面,对种植导板手术的误差来源进行总结,并制定解决误差的策略,形成专家共识。(1)术前因素考量:术前应该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导板类型,必要时选用固位螺钉辅助支持式导板;(2)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尽量采用锥形束CT与口外扫描法进行数据采集,建议选择小视野进行CBCT拍摄,同时保持患者头部固定,对于口内带有金属修复体的患者采用配准标记导板,并且合理控制口外扫描的环境温度与光照;(3)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建议选用手柄引导的种植系统与封闭式金属套筒,并通过标记物重叠的方式进行图像配准,另外,适当地设计固位螺钉、延伸导板的支持结构、增加导板引导段长度都是减少误差的可行方法;(4)改进计算机辅助制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口内和口外 2种入路手术治疗下颌角升支区颌骨囊肿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 2组位于下颌角升支区的颌骨囊肿病例 (分别应用口内和口外入路手术治疗 ) ,通过病历资料分析和术后复诊 ,调查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口内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口外入路组 ,术后下牙槽神经感觉优于口外入路组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张口受限发生率、术后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口内入路手术治疗下颌角升支区颌骨囊肿可获得与口外入路手术相同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3D打印种植导板和传统种植导板在多牙缺失种植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并评价患者的满意度.方法:30例(83颗牙)缺牙需种植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种植导板组(CIT组,15例,42颗牙)和3D打印种植导板组(TDPIT组,15例,41颗牙),CIT组患者采用传统种植导板,TDPIT组患者采用3D打印种植导板,比较2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颈部和尖部偏离值、种植体角度偏离值及角度满意度,术后1年牙周袋探诊深度、骨吸收情况及种植成功率.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2组患者对牙种植效果的满意度.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DPIT组种植体颈部和尖部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和垂直向3个方向的偏离值以及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2个方向的平均角度偏离值均显著小于CIT组(P<0.05),且TDPIT组种植体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2个方向的角度满意度显著高于CIT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种植体牙周袋探诊深度及骨吸收情况无显著差异(t=1.144,P=0.256;t=1.063,P=0.291).2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种植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随访9个月和1年,TDPIT组种植成功率显著高于CIT组(90.48%:100%,x2=4.102,P=0.043).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TDPIT组患者对种植的满意度显著高于CIT组(86.67%:53.33%,x2=3.968,P=0.046).结论:3D打印种植导板植入的种植体精度、种植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优于传统种植导板,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上颌后牙缺失后,分别经短种植体与上颌窦底提升术修复患者的临床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对临床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取不同的种植修复方式:短种植体或经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入常规植体。分别于术前1个月及负重后3个月、1年、2年及3年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可视化量表进行满意度定量测量。调查内容包括:进食质量、进食习惯及情绪。比较2种种植修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0名患者植入短种植体16枚(长度6、8 mm),13名患者进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10 mm以上种植体15枚,2组患者修复负重后的满意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患者自身对手术的感觉差异明显。结论:患者对两种不同方式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满意度没有差异,但短种植体可以简化种植手术流程并减少术中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使用局部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技术与传统硅橡胶制取印模技术在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12月需行第一磨牙种植修复的患者86名,按照取模方式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局部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技术(A组)和传统硅橡胶制取印模技术(B组)制取种植印模,由此制作氧化锆全瓷修复体。记录修复体调磨时间,按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USPHS)修复体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并使用Geomagic软件对修复体调磨量进行量化,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2组印模的临床调磨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修复体边缘密合显著优于B组(P<0.05)。A组咬合面调磨量与B组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对数字化印模(A组)的偏好度更高,2组修复体满意度VAS评分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种植后牙单冠制作中,相较于传统印模,采用局部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技术不仅节省了临床操作时间,制作的修复体精度更高,同时患者满意度也更高,能达到与传统硅橡胶印模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的患者30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种植体支抗和口外弓支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并通过Pancherz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正畸疗程。结果种植支抗组较口外弓组在覆盖、磨牙关系以及上中切牙位置方面改善明显,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种植支抗组较口外弓组上磨牙位置更为稳定(P〈0.05),正畸疗程更短(P〈0.05)。结论种植支抗比传统口外弓支抗增强上颌支抗的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方法,提高对口腔门诊种植手术患者的护理水平.方法:纳入100例口腔门诊种植手术患者,以随机抽签方式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管理组采用疼痛管理干预手段进行护理,对照组仅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及满意度进行比较.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评价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在2组紧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管理组患者的疼痛率降低,满意率高,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口腔种植患者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可有效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即刻采用临时冠进行牙龈诱导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9月,选择满足适应证的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修复患者共45例,随机平均分为A、B、C 3组,每组15例。A组术后即刻采用临时冠进行牙龈诱导成形;B组术后延期采用临时冠诱导牙龈成形;C组术后只安装愈合基台过渡,3个月后进行永久冠修复。修复完成后当天、6个月及12个月,以红色美学指数(PES)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美学评价;同时在永久修复一年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美观满意度调查。结果在追踪评估期间内,A、B、C 3组病例永久修复完成当天PES评分分别为(12.17±1.26)、(11.69±1.08)、(8.73±1.02),统计学分析可见A、B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A、C和B、C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一年后随访调查发现A组患者的美观满意度(92.6%)也明显高于B、C组(87.3%、69.6%)。结论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即刻采用临时冠诱导牙龈成形技术,临床上具有可行性、短期美学效果可靠,患者满意度较高,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transbuccal trochar器材经口内入路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2012年间,下颌骨角部骨折患者25例,应用transbuccal trochar器材经口内入路复位内固定13例,另外12例按照传统口外入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加以对比。结果:口内组及口外组均达到良好的疗效,包括良好的骨折断端对位、正常的张口度及原有咬合关系的恢复等。口内组有1例出现了创口感染,口外组有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与口外组相比,口内组避免了面部瘢痕并减少了手术创伤。结论:与口外入路相比,经口内入路应用transbuccal trochar治疗下颌角部骨折,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兼顾了患者对美观和功能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同期唇侧植骨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度行上颌中切牙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5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即刻组(28例)和延期组(29例),2组均同期行唇侧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所有患者于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6个月(T2)进行锥形束CT(CBCT)检查,并通过影像分析软件测量种植体肩台下2 mm和10 mm处的唇侧水平骨量。结果:在观察期内,2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在T1~T2时间段内,即刻组患者2个位点处的唇侧骨板吸收量小于延期组(P<0.05),即刻组2个位点处唇侧剩余骨厚度>2 mm的患者多于延期组,且即刻组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与更高的满意度评分。结论:与延期种植相比,即刻种植同期唇侧植骨更有利于减缓牙槽骨吸收,能维持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锥形锁柱种植体在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行后牙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2种种植方式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种植修复的26例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共植入种植体52枚,其中即刻种植组(A组)28枚,延期种植组(B组)24枚,术后3~6个月完成冠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时间(14.4±2.3)月,观察种植体存留情况、修复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和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即刻种植组1枚植体因感染取出,延期种植组失败0枚,存留率分别为96.4%和100%;修复后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027±0.340) mm和(0.024±0.292) mm,远中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011±0.252) mm和(-0.002±0.360) mm;2组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存留的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结论: 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经过完善的牙周系统治疗后,在牙周状况良好的条件下,应用锥形锁柱种植体进行后牙区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在短期内临床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口腔种植修复的临床预后并探讨唾液中炎症因子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01月~2018年12月接受种植治疗的52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和52例非糖尿病患者(观察组)纳入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口腔种植,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4周时植体稳定性、边缘骨吸收情况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并测定患...  相似文献   

16.
一种安全口外弓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口外弓是一种连接口腔内外并将口外力传导至口内的装置,它由内弓和外弓构成。内弓通过插入磨牙颊面管和口内矫治装置连接,外弓通过加力橡皮圈或弹簧和头帽、颈带相连产生矫治力。正畸临床加强支抗或推磨牙向远中时常常使用口外弓。临床矫治患者大都为儿童、青少年,而戴用口外弓又常常在夜间睡眠时间,患者的好动以及睡眠姿势的改变易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研究美学区改良盾构术与传统即刻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4例行上颌前牙区单颗牙即刻种植的患者,12例行改良盾构术(试验组),12例行传统即刻种植术(对照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红色美学指数(PES)、唇侧骨板吸收量以及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试验组PES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唇侧骨板吸收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盾构术有利于维持唇侧骨量,从而获得更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美学区改良盾构术与传统即刻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4例行上颌前牙区单颗牙即刻种植的患者,12例行改良盾构术(试验组),12例行传统即刻种植术(对照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红色美学指数(PES)、唇侧骨板吸收量以及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试验组PES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唇侧骨板吸收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盾构术有利于维持唇侧骨量,从而获得更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单颗前牙种植后采用暂时修复体进行牙龈塑形的美学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0例上颌单颗前牙种植修复患者,根据是否进行牙龈塑形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取临时基台制作暂时修复体行牙龈塑形,对照组不进行临时冠牙龈塑形。修复完成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种植体成功率、临床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 PES)、影像学参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修复术后3个月,两组P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实验组的PES均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术后12个月,两组骨丢失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修复完成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学区单颗前牙种植后采用暂时修复体进行牙龈塑形可以获得较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数字化改良囊腔塞治器与传统基托式囊肿塞治器在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的临床运用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病例37例,随机分为数字化改良囊腔塞治器组和传统基托式囊肿塞治器组,对比两组所用塞治器的技工制作和临床操作用时、戴用后满意度评分及12个月后囊腔大小变化差异。结果数字化改良囊腔塞治器组塞治器的技工制作和临床操作平均用时与传统基托式囊肿塞治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数字化改良囊腔塞治器组戴用塞治器后舒适度及清洁度的满意度评分与传统基托式囊肿塞治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对固位的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改良囊腔塞治器组与传统基托式囊肿塞治器组戴用塞治器12个月后囊腔明显减小,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运用数字化改良囊腔塞治器和传统基托式囊肿塞治器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数字化改良囊腔塞治器具有较高的时效性,患者满意度高,可作为下颌骨开窗减压术后的一种优选治疗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