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股静脉植入输液港改良术式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的安全性、技术可行性及相关并发症。 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26例接受DSA引导下改良股静脉植入输液港术式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静脉,于右下腹壁植入静脉输液港。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输液港移除或患者死亡。 结果 26例患者植入均获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22.1±6.9) min。10例术中出现导管异位至对侧髂静脉或腰静脉,在DSA下调整后均成功进入下腔静脉主干,导管头端位于下腔静脉位置:10例位于腰2椎体水平,11例位于腰3椎体水平,5例位于腰4椎体水平。随访780个导管日,共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1例为纤维蛋白鞘形成,1例为囊袋感染破溃,1例为导管卷曲异位至皮下,1例为导管于腹股沟处打折致输液不畅,其中3例致非计划拔管。26例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肢体运动受限及不适感等并发症。无相关死亡事件发生。 结论 对于无法植入胸壁输液港的患者,在DSA引导下行改良经股静脉植入输液港术式是安全可行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SA下捕捞体内断裂静脉港导管技术要点、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静脉港体内导管断裂11例,采用DSA下经右侧股静脉介入法,使用不同规格的抓捕器及导管配合捕捞断裂导管。结果 11例静脉港体内断裂导管均成功经右侧股静脉取出,手术成功率100%。DSA下断裂导管取出耗时18~110 min,平均53.45 min,介入术中、术后未出现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DSA下经右侧经股静脉能及时捕捞断裂导管,快速解除断裂导管可能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创伤小,安全性高,避免了手术取出的创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AP)植入术后导管头端异位的原因、确诊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接受TIAP植入术的2 234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后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发生时间,分析原因,评价处理措施。结果 2 23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TIAP。6例(0.27%)术后发生导管头端异位,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61.5±18.2)岁,26~79岁。TIAP植入至发现导管头端异位时间为18~119 d,主要原因为导管位置过浅、剧烈咳嗽、肢体活动和肥胖。采用介入猪尾导管勾挂法,6例导管头端异位均获成功复位。1例复位后再次异位,后取出TIAP并经锁骨上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重新植入TIAP,未再出现异位。结论 TIAP植入术后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低,易于确诊和复位。介入猪尾导管勾挂法复位简便、安全,但仍需警惕因导管头端异位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DSA引导下调整中心静脉置管头端异位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调整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在X线透视下,应用DSA技术,将异位导管的头端按血管走行重新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理想位置.结果 本组共13例PICC头端异位患者采用DSA引导下调整,成功率100%,调整所需平均时间为15.5 min,与床边盲调比较所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 临床上PICC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采用DSA引导下调整PICC头端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强和操作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DSA下长期性血液透析导管的留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方法、并发症及效果。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我科共行DSA下长期性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置入术患者62例64次,均系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本组置管62例共64次,62次在DSA下,2次在床边。4例因血流不畅,原位调整位置4次,重新置管2例,碎栓溶栓1例。62例患者置管后或调整后血液透析流量均达到230~300ml/min;57例留置随访至今均在使用。5例生存期<6个月。结论长期性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具有良好可行性,主要常见并发症为血流不畅,原因与置管位置及透析导管头位置相关。右侧颈内静脉为首选置管位置,双腔管头位置均应到达上腔静脉内;在DSA下具有定位准确,操作安全,调管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置入术的并发症,评价其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85例患者在透视下行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 83例患者成功完成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7.65%(83/85);操作时间为30~60 min,平均45 min;2例手术失败,其中1例气胸,1例穿刺锁骨下动脉;3例(3.52%)出现感染;2例(2.35%)化疗药外溢致局部皮肤坏死;5例 (5.88%)导管堵塞;皮肤切口延迟愈合4例(4.70%).使用该装置的患者感觉在输液治疗中的舒适程度高于其他静脉输注方式. 结论 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置入术安全、便捷、并发症少,能够提高需要长期输液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体位改变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头端位置的影响。方法超声导引下床边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植入TIVAP。术后摄立位和卧位X线胸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分别测量X线胸片上第一胸椎上缘至导管头端距离。通过两者长度测量差异和固定体表标志判断导管头端位置移动。结果 86例恶性肿瘤患者成功植入TIVAP。有71例体位由立位改变为卧位时TIVAP导管头端向足侧移位,平均移位(12.29±7.48)mm;13例向头侧移位,平均移位(5.00±3.79)mm;2例无变化。TIVAP导管头端位置在立位改变为卧位时有向足侧移位倾向,平均移位(-9.32±9.36)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与导管头端位置变化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VAP植入后导管头端位置会随患者体位变化发生改变,由立位变为卧位时导管头端易向心房内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导管断裂及其预防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单中心878例IVAP植入患者中发生导管断裂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导管断裂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讨论.结果 截至2016年11月31日,经颈内静脉植入IVAP术后导管断裂发生率为0.8%(7/878);断裂时间为术后855~1 412 d,平均1 133 d;断裂部位为导管进入颈内静脉交界处、导管与底座接头处和皮下隧道部位.结论 导管断裂是IVAP植入后长期使用过程中严重并发症之一.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加强维护和护理宣教、适时取出等措施,有助于降低IVAP导管断裂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SA导引下应用超滑加硬导丝一步式介入技术实施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原位更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解放军第九八〇医院接受诊治的20例经右颈内静脉植入隧道式Cuff透析导管后失功能或移位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58岁,均在DSA导引下经超滑加硬导丝更换透析导管。评价手术成功率、透析导管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为导管功能不良,经超声或造影确诊为导管内血栓形成,抗凝和溶栓治疗无效;2例为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所有患者均于原位成功完成透析管更换,透析导管血流量由术前(135.5±30.8) mL/min显著改善为术后(265.8±25.6)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除局部疼痛外,未发生纵隔血肿、气胸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透析导管通畅率为100%,无导管功能不良、移位及感染等发生。结论 DSA导引超滑加硬导丝一步式介入技术更换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立位时经颈内静脉植入式输液港港体位置的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术中透视确定导管位置,记录每例患者平卧位和立位时锁骨上缘至囊袋切口距离及身高、体重、体质指数为(BMI)等数据,研究立位时港体位置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经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立位时港体位置会产生下移,总体平均下移距离为(1.50±0.74)cm;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位置下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35、0.211);下移距离与患者BMI呈正相关(r=0.402,P<0.01)。结论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港体位置在立位时向下移动,且患者BMI越大下移越明显。经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时,应根据患者体型适当多预留部分导管长度。  相似文献   

1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治疗准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 CRI)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占相当高的比例。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 CRB)患病率为 4%~ 43%。发病率为 0 .0 2 %~ 0 .66/1 0 0 d。结合本科经验 ,对 CRI预防及治疗经验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科自 1 976年~ 2 0 0 0年 1月 ,经不同途径 (颈外静脉切开、锁骨下静脉穿刺、中段颈内静脉穿刺 )上腔静脉置管 2 5 0 0例次 ,导管放置时间最长 1 2 0d,最短 3d,平均 1 9.5 d。发生导管感染 5 8例( 2 .3% ) ,其中经颈外静脉切开插管感染率为 8.1 %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感染率为 1 .8% ,经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感染率为 1 .4% ,8例…  相似文献   

12.
导管在心脏血管内断裂比较少见,我院自1992年始共施导管检查912例,发生导管断裂3例,其中右心导管2例,左心导管1例,占所比例为0.32%。经及时处理而愈。现予报道。例1,女,40岁。诊断为风心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病变。于1996年4月26日在局麻下,经皮穿刺右股动脉,沿血管外鞘管送入Cardis7F 猪尾巴导管至主动脉瓣上1.5cm 行升主动脉造影,当导管退至主动脉弓降部时导管前端突然断裂,断裂段长7cm,随血流冲至腹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腔猪尾巴导管作为引流管进行经皮穿刺肾造瘘(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的优势及经侧腹部途径进行PC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6例95侧肾脏利用单腔猪尾巴导管穿刺进行PCN作为治疗组,选取45例57侧肾脏利用肾盂球囊型导管穿刺进行PCN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中50侧肾脏采取经侧腹部,45侧肾脏采取经腰背部的进针途径;对照组均采取经腰背部进针途径。结果置管一次成功率:治疗组95. 79%(其中采取侧腹部进针96%、腰背部进针95. 56%),对照组85. 96%;治疗组较对照组置管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治疗组较对照组损伤小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所减少,尤其是出血方面,治疗组为0,对照组出现6例。结论利用单腔猪尾巴导管经侧腹部途径进行PCN较利用肾盂球囊型导管经腰背部途径具有用时短、费用低、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且引流管位于侧腹部,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在DSA导引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置放溶栓导管于血栓段,经导管24 h持续微泵灌注50万U/d尿激酶.根据患者髂股静脉再通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治愈率、并发症等评估近期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根据患者下肢水肿、髂股静脉闭塞、色素沉着、溃疡等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7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4 d后成功回收71例),治疗14d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髂股静脉血流基本或全部恢复,平均住院时间为(6.7±3.1)d.治疗后3、7、14 d肢体周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复查显示,随访6个月时髂股静脉闭塞率和色素沉着率分别为5.3%(4/76)和2.6% (2/76),随访12个月时分别为9.2%(7/76)和7.9% (6/76),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切口腋静脉(AV)入路技术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采用单切口AV入路技术植入TIVAP的17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89例,平均年龄(46.8±12.5)(23~77)岁。DSA透视解剖定位下穿刺AV。穿刺AV困难(穿刺3次)或误穿刺腋动脉,即改为超声导引下穿刺AV;超声提示目标静脉狭窄或闭塞,即改为同侧颈内静脉(IJV)入路植入TIVAP。观察技术成功率、手术相关信息及TIVAP留置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177例患者通过单切口AV入路成功植入TIVAP,2例术中改行同侧IJV入路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8.9%(177/179)。平均透视时间(0.8±0.2)(0.3~1.5) min,手术操作时间(21.5±10.3)(17~45) min,TIVAP留置时间(362.5±65.2)(252~442) d。术中操作相关问题发生率为8.9%(16/179),其中误穿刺腋动脉6例,导丝误入同侧IJV 5例,可撕脱鞘折弯3例,导管-港体连接处扭曲2例。TIVAP留置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4%(6/179),其中局部血肿形成、术侧AV血栓形成、左头臂静脉血栓狭窄-闭塞伴左IJV-锁骨下静脉(SCV)近心端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各1例,囊袋局部感染2例,未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断裂/移位、夹闭综合征、药物外渗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单切口AV入路技术植入TIVAP技术成功率高,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为TIVAP植入方式提供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导管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技术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6例(48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的患者,患肢溃疡面平均为(3±1.5)cm2(1 ~7 cm2),均为内踝处溃疡.术中于腹股沟小切口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后,经大隐静脉远侧断端或经皮穿刺患肢内踝处大隐静脉,置入4F造影导管,DSA引导下经导管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选择性硬化闭塞大隐静脉及交通静脉,术后患肢加压包扎、应用抗生素、局部换药.结果 在DSA引导下48条患肢均成功注入泡沫硬化剂,每条患肢平均注入6.5 ml(3.5~8.5 ml)泡沫硬化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当日患者能下床活动.两周后,38条患肢(79.1%)下肢溃疡创面愈合,8条患肢(16.7%)溃疡创面明显缩小,2条患肢(4.16%)创面未扩大.6 ~12个月后随访:45条患肢(93.8%)曲张静脉及溃疡消失,3条患肢(6.25%)溃疡复发.结论 DSA引导下经导管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长期连续输液治疗、肠外营养及恶性肿瘤的静脉化疗给药。静脉化疗对血管损伤及局部刺激很大,PICC导管可以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对血管的伤害,恶性肿瘤患者尤为适用[1]。但在PICC导管的留置以及维护期间也会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就包括导管继发性异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中双腔球囊导管对显影以及诊断的影响,并分析预防措施.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间因不孕于本院行HSG检查的患者1456例(共2901支输卵管),均使用双腔球囊导管.按导管影响点不同,将导管影响显影分为三组:宫颈管组(A),宫腔组(B)和输卵管组(C).检查中出现导管影响显影,立即调整导管,继续注射对比剂观察并记录结果.统计不同类型出现情况及处理后变化,比较C组输卵管阻塞比率与无导管阻塞病例、C组导管成功调整后导管侧输卵管与对侧输卵管阻塞比率、位置的差别.结果 1456例中,插管困难导管未达宫腔者91例,2901支输卵管中不通者816支(28.13%).A、B、C 3组分别出现3、14和88例,经相应处理各有3、11和58例明显变化.C组导管调整成功84例,其中30.95%输卵管不通,略高于无导管阻塞组的28.04%(χ2=0.341,P=0.559);C组导管侧输卵管的近侧阻塞12例,明显高于对侧4例(χ2=4.421,P=0.035).结论 采用双腔球囊导管行HSG检查中,特别是在子宫发育畸形、宫腔小的情况下,应注意导管因素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估导管抽吸联合滤器保护治疗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IVCF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2例IVCFT患者临床资料。下肢静脉超声和肺动脉CTA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健侧股静脉入路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抽吸清除血栓,并逐一取出原滤器和保护滤器。术后予以抗凝治疗,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情况,记录手术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下腔静脉通畅情况、血栓清除情况及PE等并发症。结果 12例下肢DVT伴PE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保护,抗凝治疗后患肢水肿缓解10例,未缓解2例,健侧下肢肿胀3例。下腔静脉造影显示血栓形成在滤器下方6例,滤器内12例,滤器上方2例,无一例滤器内、上方、下方均有血栓。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导管抽吸,清除较多陈旧血栓;12枚原滤器和12枚保护滤器成功取出,取出成功率100%。术后造影显示下腔静脉通畅,下腔静脉残余附壁血栓7例。术中患者均无肺部症状和体征,术后2 d出现症状性PE 1例,临床成功率91.7%。 结论 导管抽吸取栓联合滤器保护治疗IVCFT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IVCFT患者滤器取出率和取出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造影在经腋静脉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中导引和术后并发症诊断、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并经腋静脉近侧段植入TIVAP的34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静脉造影导引穿刺成功率、置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静脉造影在并发症诊断和预测中的作用。 结果 静脉造影导引下腋静脉穿刺成功率97.4%(76/78),所有患者TIVAP植入均获成功。误穿动脉3例,气胸1例。术前应用静脉造影预测夹闭综合征2例。术后应用静脉造影诊断导管阻塞3例,纤维蛋白鞘2例。随访确诊5例症状性静脉血栓,36例无症状性静脉血栓,发生率12%(41/34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栓弹力图(TEG)、腋静脉显影延迟、同侧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植入史与静脉血栓发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VEF、腋静脉显影延迟、同侧PICC植入史是静脉血栓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静脉造影导引下经腋静脉近侧段植入TIVAP安全可行,静脉造影在并发症诊断和预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