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经蝶窦手术切除144例分泌性垂体腺瘤术前所作放射免疫检查结果。认为诊断PRL腺瘤基值标准为PRL>100ng/ml,诊断GH分泌性腺瘤以空腹值GH>20ng/ml较妥。对可疑病例应选作垂体功能动态试验,结果提示葡萄糖抑制试验对诊断GH腺瘤较有特异性诊断意义。MCP试验较TRH兴奋PRL试验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MCP试验对诊断PRL腺瘤并无特异性,因此需与其他引起高泌乳激素血症的各种因素相鉴别。在确诊分泌性垂体腺瘤时,均应结合临床症状,蝶鞍薄分层摄片及CT扫描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男性巨大垂体泌乳素(PRL)腺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手术治疗的8例男性巨大垂体PRL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血清PRL水平在50.8~9 852 ng/ml,平均3 505.6 ng/ml。肿瘤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血清PRL恢复正常4例。8例术后症状均有好转。结论 男性巨大垂体PRL腺瘤,可首选溴隐亭治疗,若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可选择手术治疗。术中尽可能全切除肿瘤,保护正常垂体,术后酌情继续应用溴隐亭治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垂体催乳素(PRL)腺瘤的疗效,探讨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PRL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血清PRL水平的变化,随访12 -45个月.结果 术前PRL为90 ng/ml时,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最高(91.0%).肿瘤全切129例(81.6%),近全切除24例(15.2%),部分切除5例(3.2%).术后1周内134例(84.8% )PRL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以一过性尿崩(10.8%)和电解质紊乱(15.2%)最为常见.术后6个月、1年、2年的治愈率分别为83.5%、80.4%、78.7%.结论 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长期随访手术与药物治疗的疗效相似.垂体PRL微腺瘤不建议首选手术治疗.放疗需慎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 观察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纳入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 (IGPs)的标准是:⑴肿瘤直径 4cm以上,侵袭海绵窦或邻近其他结构;⑵血浆PRL>200ng/ml;⑶高泌乳素分泌或占位效应引起的临床症状。符合标准者 20例,其中 6例为术后给以溴隐亭治疗,其余 14例首发溴隐亭治疗。11例配合放疗。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在平均随访的 37 3个月内肿瘤体积平均缩小 93 3%, 11例肿瘤在MRI上消失。视力下降者除 1例外其余均获得改善(13 /14)。PRL水平控制正常者 8例,大于 200ng/ml者 7例。服药过程中出现脑脊液漏 1例,行经蝶修补。本组在治疗过程中无肿瘤卒中及耐药现象发生。结论 溴隐亭为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首选治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和控制PRL水平。部分患者服药后肿瘤消失,另一部分患者肿瘤局限后给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从而避免手术风险和手术费用。溴隐亭对控制PRL和缩小肿瘤体积不是同等敏感的。放疗的选择宜慎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手术治疗男性泌乳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泌乳素水平,分为泌乳素≥200 ng/ml组(n=59)及泌乳素<200 ng/ml组(n=14),分析两组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泌乳素≥200 ng/ml组病人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泌乳素<200 ng/ml组(P<0.05)。泌乳素与肿瘤平均直径具有相关性(r=0.747,P<0.01)。肿瘤全切37例,大部切除3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垂体泌乳素腺瘤,其中55例为侵袭性腺瘤。术后性功能恢复正常者29例,视力、视野改善者31例。术后辅助药物治疗58例。随访65例,时间36个月,复发11例。结论男性泌乳素腺瘤多呈侵袭性生长,肿瘤大小与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对于压迫症状较重、肿瘤囊变、肿瘤卒中的男性病人,手术联合药物综合治疗是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综合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综合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IGPs)的标准是:(1)肿瘤直径>4cm;(2)血浆PRL>200ng/ml;(3)高泌乳素分泌或占位效应引起的临床症状。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常规的先给以手术治疗,术后给以药物治疗和/(或)放疗,本组18例;B组先给以药物治疗,或配合放疗,必要时再给以手术治疗,本组12例。结果A组失访5例,其余13例在平均随访的42.5个月内肿瘤体积平均缩小76.5%,而B组在随访的23个月内肿瘤体积平均缩小91.3%;肿瘤在MRI上消失A组6例,B组4例;PRL水平控制在200ng/ml以内者A组7例(7/13),B组8例(8/12);A组视力改善者2例(2/13),而B组视力改善者6例(6/12);平均治疗费用A组明显为高。结论对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可先给以药物,能有效地缩小肿瘤体积和控制PRL水平,部分病例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从而避免手术风险,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垂体促甲腺激素(TSH)腺瘤用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类似物Saudostatine(SMS 201-995 Sandoz)治疗7个月的结果。病人26岁女性,8年前因甲亢、垂体大腺瘤Ⅲ级伴头痛、视力减退、泌乳、左Ⅵ麻痹住院经蝶窦垂体瘤肉眼全切除术,术前血PRL28ng/ml,TSH11mU/1,T_4138ng/ml(正常<115)。病理:光镜嫌色性;免疫组化,扰血清抗-TSH 反应(-)。术后继以放疗(~(60)Co50Grays)。术后一年半TSH1mU/ml,T_4正常,TRH 兴奋试验(+)。术后7年又出现甲亢伴甲状腺肿大,无突眼。FT_471pmol/1(正常<27),FT_322pmol/1(正常<10),TSH5.35mU/1(正常0.1~4)。α309μPg/1(正常<105μg/1),TRH 兴奋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水平。方法:114例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PRL水平,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57名正常男性(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患者组的血清PRL水平平均(24.1±18.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5.5)ng/ml(t=7.06,P<0.01)。患者组中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平均(21.2±15.4)ng/ml显著低于非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30.7±23.9)ng/ml(t=-2.17,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与患者年龄(r=0.003)、服药剂量(折算为氯丙嗪,r=-0.12)、服药时间(r=-0.18)以及体质量指数(r=-0.07)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长期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显著增高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吸烟对血清PRL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神经肽Y(NPY)在大鼠垂体腺瘤中的作用.方法 雌鼠48只分为:A(雌激素)组雌二醇0.5 mg/次;B(NPY增强剂)组雌二醇0.5 mg/次和增强剂0.6 mg/次;C(NPY拮抗剂)组雌二醇0.5 mg/次和拮抗剂0.06 mg/次;D(对照)组芝麻油0.5 ml/次;以上均隔日腹腔注射/次,12周后处死.取血和垂体进行病理,免疫组化和放免检测血浆NPY和血清PRL浓度.结果 (1)A和B组血浆NPY及PRL浓度均比D组增高,P<0.05.(2)免疫组化NPY:D组垂体瘤(+++),A和B组(+~++),C组仍较强(++~+++);PRL:A和B组均(+++).C组较D组强.结论 NPY在大鼠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后生化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的80例垂体GH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全面的内分泌功能评估。术后根据2021版《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共识》中的生化缓解标准判断患者是否达到生化缓解,并将其分为生化缓解组和生化未缓解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影像学评估结果、术中所见及病理学指标,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垂体GH细胞腺瘤患者术后生化缓解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术后GH中位数为6.2μg/L(0.4~128.2μg/L)(1μg/L=0.047 nmol/L),IGF-1为(407.5±191.4)ng/ml(122.9~804.6 ng/ml),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GH中位数:52.3μg/L(2.8~456.4μg/L)、IGF-1:(693.6±294.2)ng/ml(163.8~1970.0 ng/ml),均P<0.001]。根据2021版的生化缓解标准,47例患者达到生化缓解(生化缓解组),另33例未达到(生化未缓解组)。与生化未缓解组比较,生化缓解组患者的术前GH水平低,肿瘤最大径>3.0 cm、Knosp分级为3、4级、Hardy分期为E期的患者占比均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H水平(OR=1.033,95%CI:1.001~1.066,P=0.046)和Knosp分级(OR=14.498,95%CI:3.534~59.317,P<0.001)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化缓解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GH水平越低、Knosp分级越低的垂体GH细胞腺瘤患者行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后易达到生化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α-干扰素(IFN-α)和溴隐亭(BC)对人垂体腺瘤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将垂体泌乳素(PRL)腺瘤(15例)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每例培养细胞随机分成IFN-α组、BC组、IFN-α BC组及对照组,观测lFN-α和BC干预后细胞PRL分泌量。结果15例垂体腺瘤培养成功12例;干预2d和4d时,IFN-α对58%(7/12例)和75%(9/12例)垂体腺瘤细胞分泌有明显抑制,其中,57%(4/7例)和86%(6/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细胞分泌受到明显抑制;BC对41%(5/12例)垂体腺瘤细胞分泌无明显抑制作用,而IFN-α对其中2例和4例有明显抑制分泌效应(P<0.05或P< 0.01)。结论IFN-α对大多数垂体PRL腺瘤,尤其是侵袭性垂体腺瘤细胞激素分泌有抑制作用,对大多数BC不敏感的垂体PRL腺瘤细胞激素分泌亦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垂体腺瘤患者的垂体组织在MRI上的信号和方位,分析其与垂体腺瘤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108例,在术前MRI上,依据平面直角坐标系测量垂体与垂体腺瘤的相对位置,将垂体按位置分为侧方型、上方型及侧上方型。术后观察尿崩情况,并于术后1周、术后4~6个月分别复查头颅MRI。结果在术前MRI T1平扫像上显示垂体亮点的86例中,垂体后叶相对于脑桥呈高信号的有53例,其中9例(17.0%)术后发生尿崩症;呈稍高信号的有20例,其中6例(30%)术后发生尿崩症;呈等信号的有13例,其中4例(30.8%)术后发生尿崩症。三组的尿崩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功能型腺瘤的垂体组织多位于侧方(64%),生长激素(GH)型腺瘤患者垂体组织多位于上方(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08例垂体腺瘤患者中,65例在MRI上观察到垂体组织,部分病例术后垂体的体积恢复不满意,其中侧方型28例中有4例(14.3%),上方型和侧上方型37例中有13例(7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MRI上显示的垂体后叶信号强度与术后尿崩发生率呈负相关。生长激素型腺瘤者垂体组织位于肿瘤上方者较多;无功能型垂体腺瘤者,垂体组织位于肿瘤侧方者较多。术前垂体位于肿瘤侧方者,术后垂体组织体积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3.
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男性垂体泌乳素(PRL)腺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手术治疗的男性垂体PRL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6.55岁。血清泌乳素63.5~150000ng/ml,肿瘤最大径4~70mm。本组头痛50例,视力障碍47例,视野缺损41例,性功能障碍59例。根据Knosp分级方法,其中侵袭性腺瘤6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6例,次全切除46例。经手术及综合治疗后,PRL水平降至正常15例(14.71%),明显下降21例(20.59%);性功能障碍恢复正常17例,头痛消失或明显改善38例,视力障碍恢复正常或改善39例,视野缺损恢复正常或改善37例。结论男性PRL腺瘤病人具有年龄高、肿瘤大且多呈侵袭性生长及PRL水平高等特点,单纯手术治疗疗效差,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采用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h17(helper T lymphocyte,Th17)细胞含量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垂体泌乳素腺瘤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与泌乳素分泌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不同泌乳素水平的PRL(prolacin,PRL)腺瘤患者术前、术后和16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含量,RT-PCR技术检测2组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泌乳素腺瘤患者术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3.49±0.51)%,高于正常对照组(0.86±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泌乳素增高程度而增加;RT-PCR结果显示,泌乳素腺瘤患者术前IL-17mRNA表达水平(19.43±3.14)%,高于术后的(8.91±1.92)%及正常对照组的(2.69±0.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泌乳素增高程度而增加。结论 Th17细胞及IL-17在垂体泌乳素腺瘤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泌乳素的分泌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价PRL腺瘤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术前溴隐停治疗对女性泌乳素腺瘤患者经蝶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60例术前曾服用溴隐停治疗的女性泌乳素腺瘤经蝶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服药组),根据临床特点,为每名术前服药组患者选择一名术前未服药的女性经蝶手术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泌乳素水平、肿瘤大小及是否浸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术前服药组患者肿瘤质地较韧硬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基本相同.术前服药组泌乳素由术前271.23±3.29ng/ml降至37.01±7.48ng/ml(P<0.001),对照组泌乳素由260.07±3.15ng/ml降至34.21±5.90ng/ml(P<0.001),两组患者术后泌乳素值无显著差异(P=0.69).两组患者手术治愈率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服药组为51.67%,对照组为58.33%,P=0.5).结论术前溴隐停治疗对女性泌乳素腺瘤经蝶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垂体泌乳素腺瘤临床治疗策略各家观点不一。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影像学在该疾病治疗策略确定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对5年间326例垂体泌乳素腺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策略的确定及疗效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年龄男性41.6岁,女性32.3岁。男性肿瘤直径平均38.05mm,其中83.3%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在女性则为15.25mm和49%。手术组平均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男性1875.22ng/ml,女性376.6ng/ml。术后,男性降至385.84ng/ml(P〈0.05),女性PRL降至23.93ng/ml(P〈0.05)。微腺瘤不孕者术后受孕率达75%,高于药物治疗组33.33%(P〈0.05)。结论对于影像学上存在明显病灶的病例,显微手术可取得良好疗效,若术后血清激素控制不良或海绵窦残留侵袭肿瘤的病例可考虑辅助药物或放射治疗。对于影像学明确提示微腺瘤,尤其是有生育要求的女性病例,积极的显微手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垂体腺瘤是一种良性的颅内内分泌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催乳素(PRL)腺瘤占分泌性垂体腺瘤的40% ~60%,其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和溴隐亭的药物治疗,少数患者在手术和药物治疗无效时选择放射治疗[1].本文通过回顾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02例经手术治疗的催乳素腺瘤患者,分析术前溴隐亭治疗对垂体催乳素腺瘤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切除功能性垂体瘤术后激素改善的差异性。方法收集并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8例功能性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显微镜下单鼻孔经鼻蝶手术组34例;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组24例。每组患者根据不同激素功能类型分为泌乳素(PRL)腺瘤、生长激素(GH)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皆行垂体激素检测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显微镜组34例,术后激素恢复正常15例(44.1%),下降术前激素水平50%13例(38.2%),无变化6例(17.4%);内镜组共24例,术后恢复正常17例(70.8%),下降术前激素水平50%2例(8.3%),无变化5例(2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结论神经内镜经蝶手术切除功能性垂体腺瘤能显著改善垂体激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显微镜手术。  相似文献   

19.
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总结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10年间23例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肿瘤的病理学、内分泌学、影像学及治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38.7岁。临床表现以性功能、视力视野障碍多见。患者平均血清泌乳素水平为2705.22+-  3.85ng/ml.肿瘤平均高度为30.41+-11.86mm,78%的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或向鞍上.鞍旁不规则生长。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患者泌乳素降至641.54+-15.21ng/ml(p〈0.001);18例性功能障碍患者8例改善;13例视力下降的患者11例视力恢复正常或有不同程度改善;12例视野缺损的患者10例视野恢复正常或改善。结论 男性泌乳素腺瘤患者具有年龄高、肿瘤大且多侵袭性生长、泌乳素水平高等特点。单一疗法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女性精神分裂症合并应用小剂量阿立哌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8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应用阿立哌唑5mg/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8、12、24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PRL)、利培酮血浓度,并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结果 合并治疗4周后PRL显著下降[(67.58+49.12)ng/ml vs(36.18±35.32)ng/ml,P=0.000],在合并治疗的第8周末、第12周末PRL的下降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12周后PRL血浓度基本保持稳定(P>0.05).8周末有效率达86.8%,24周末有效率81.6%.全部患者中,有5例在第24周末的PRL浓度较第12周末反跳性增高,其中2例患者再次超过正常范围.治疗前后PA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合并小剂量阿立哌唑可在中短期内有效降低利培酮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不良反应少,但长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