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以脂多糖(LPS)诱导下高表达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为大鼠脑微血栓形成的细胞模型,探讨核因子kB(NF-kB)在炎症介质导致的脑微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分别用LPS刺激1/4、1/2、1、2、4、16h,以NF-kB特异性抑制剂PDTC(pyrrilidine dithiocarbam-ate)预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特异性检测经BMECs膜表面TF定位表达丰度的变化,同时检测胞浆中TF的mRNA水平的变化,并进行计算机定量分析。结果TF在BMECs细胞中的表达与LPS作用呈现时间依赖关系,10μg/ml LPS刺激1/2h时TF表达开始升高,1h时达到最高值;100μmol/L PDTC预处理的BMECs在LPS刺激下,TF表达水平不升高。结论LPS可以显著诱导BMECs中TF的表达,NF-kB是LPS诱导的BMECs TF表达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分子,是炎症介质诱导的脑血栓形成发病分子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死亡的首要病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核因子-κB(NF-κB)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进展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以预见,NF-κB将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途径和新靶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因子NF—kB激活在急性胰腺炎抗凋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胰腺细胞凋亡及Bcl-2和Bcl—XL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预防或治疗性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可不同程度地降低NF—kB激活,减轻胰腺坏死程度,增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程度,降低Bcl-2和Bcl—XL蛋白的表达。结论细胞凋亡对腺泡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Bcl-2和Bcl—XL基因表达可能参与NF—kB抗胰腺腺泡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5.
NF-κB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大鼠胰腺炎腺泡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的含量,探讨NFκB对TNFα的调控作用及其在胰腺炎病情变脂中的作用。方法将63只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轻型胰腺炎症组和PTCD药物干预组,用改进的AHO法复制胰腺炎模型。分别于术后6h、12h、24h用HE病理观察胰腺病变程度、免疫组化测定胰腺组织NFκB、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可见腺泡坏死、出血,轻型组和干预组仅见组织水肿,无明显出血及坏死。重症组各时间段NFκB、TNFα的检测结果较其他各组显著增高(P<0.05),PTCD可有效抑制NFκB的激活,从而减轻胰腺炎病变程度。结论NFκB有诱导产生TNFα的作用,在胰腺炎病变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抑制NFkB的活化可显著减轻胰腺炎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7.
肿瘤坏死因子 (TNF)需要与靶细胞高亲合力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起作用。目前 ,两种可溶性的TNFRⅠ和TNFRⅡ已经被基因重组并分别称为TNF结合蛋白 (TNFbindingprotein ,TBP)Ⅰ和Ⅱ。在实验动物中 ,重组的TBPⅠ可以减轻TNF毒性并降低动物死亡率[1] 。然而 ,TBPⅠ对TNF的抑制作用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尚未作过系统研究。为此 ,我们对重组的TBPⅠ是否能够阻断TNF诱导的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MB MVEC)表型和功能的改变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TBPⅠ的阻断效应与TBPⅠ /TNF的比率及… 相似文献
8.
韦杰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373-374
目的观察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气道分泌物神经肽变化,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感冒后慢性感染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痰细胞分类及SP、NKA、NKB浓度。结果两组痰细胞分类比较,观察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SP为(508.7±154.8)ng/L,治疗后为(152.4±56.4)ng/L,对照组为(143.5±35.1)ng/L,观察组治疗前SP表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P0.01)。结论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伴随有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介质SP的升高,提示其与感染后慢性咳嗽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左归降糖通脉方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诱导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损伤的干预作用,并基于AGEs/RAGE/NF-κB通路探讨左归降糖通脉方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同体积蒸馏水)、中药组[左归降糖通脉方36 g/(kg·d)]和西药组[尼莫地平18.35 mg/(kg·d)+格列齐特27.5 mg/(kg·d)],每日灌胃1次,连续5 d,用于制备含药血清。将BMECs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左归降糖通脉方组、尼莫地平+格列齐特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抑制剂(FPS-ZM1)组及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 ammonium, PDTC)组,BMECs加入200 mg/L的AGEs作用24 h后,分别予空白血清、空白血清、左归降糖通脉方含...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是感染、严重创伤、休克等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患者可进一步发展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1].脓毒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也历经多次更新,反映了脓毒症的复杂性和临床诊疗的重要性.尽管早期诊疗流程不断规范,脓毒症监测手段、评估指标得到进一步拓展,但全球脓毒症的救治现状仍不容乐观,脓毒症的攻坚之路仍任重道远.在脓毒症诸多易受损器官中,肺脏是脓毒症是最易被攻击的靶器官,患者常较早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研究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BMVEC分成两大组,将其与不同浓度的Hcy(50、200μmol/L和1、2 mmol/L)和(或)无CuSO4(4μmol/L)共同培养18 h,分别利用噻唑蓝、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BMVEC细胞的生长及凋亡情况。结果BMVEC在CuSO4的协同下与不同浓度的Hcy培养18 h后,细胞活力A值呈现剂量依赖性的降低,超过1 mmol/L的Hcy对BMVEC已经形成了显著的抑制和毒性效应,滞留于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结论高浓度的Hcy具有内皮细胞毒作用,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贯叶连翘提取物对百草枯所致的急性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贯叶连翘提取物(HP)在百草枯(PQ)诱导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PMVECs)急性损伤中的作用和对活性氧族物质(ROS)产生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rPMVECs,分为PQ中毒组、HP干预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同时向PQ中毒组和HP干预组加入PQ溶液(0.1mmol/L)0.5h后开始计时,再向HP干预组分别添加三种不同浓度的HP溶液(250mg/L、10mg/L、1mg/L)。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时同点(3、12、24、48、72h)和不同浓度的HP对rPMVECs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同时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相应的细胞上清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在0.1mmol/L的PQ诱导rPMVECs损伤后,随着HP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增长,HP可明显减缓rPMVECs生长抑制率的升高;三种浓度的HP几乎在各个时同点均能明显减缓总SOD的活力的下降(P〈0.05);72h时,三种浓度的HP均能明显减缓MDA含量的增加(P〈0.05),而在其它时间点,三种浓度的HP几乎不能明显减缓MDA含量的增加。结论HP对PQ诱导的急性rPMVE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无血清培养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无血清培养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 .3。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的百分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ax及Bcl- 2蛋白表达;用WesternBlot检测caspase 3蛋白表达。结果 bEnd .3细胞经无血清饥饿体外培养12 ,2 4 ,36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分别为(13.79±0 .99) % ,(17.80±1.39) % ,(2 0 .5 1±0 .5 5 ) % ,与各自正常血清培养的对照组凋亡率相比,P <0 .0 1。Bax表达明显增强,Bcl -2表达明显减弱,caspase 3明显增强。结论 无血清饥饿培养可诱导bEnd .3细胞发生凋亡,其发生机制与Bax/Bcl 2的变化及caspase 3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获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简单、有效方法,为构建体外血肿瘤屏障(BTB)模型提供材料.方法 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将BMEC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BMEC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2h时脑微血管段贴壁,12~48 h见圆形生发中心形成,2~3d单层内皮细胞自生发中心长出,4~5 d见较大单层内皮细胞团,5~7 d可见融合成片的内皮细胞单层,外观呈“铺路石”样;第Ⅷ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铺路石”样细胞胞质呈棕黄色染色;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免疫组化和荧光结果证明共培养的BMEC间表达BTB的特性.结论 本方法能成功地进行大鼠原代BMEC培养,构建大鼠体外BTB模型,进而应用于BTB的生理、生化及药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程序简便、经济、获得细胞纯度较高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材料,采用两步滤过法获得微血管段,胶原酶消化,低分子右旋糖苷密度离心获得BMECs,接种后4h换液使获得的细胞纯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ⅦF-Ag)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及其纯度,通过碱性磷酸酶(AKP)的表达来分析BMECs被微动脉和微静脉污染的程度,通过测定BMECs分泌ET-1的量,鉴定培养的BMECs活力。结果 经分离培养获得的BMECs在倒置显微镜下呈多角形或“铺路石”形,单层贴壁生长。培养的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试验阳性,细胞纯度为90%。AKP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为93%,总积分112。原代培养内皮细胞的ET-1含量为388.03pg/ml,传代后为591.75pg/ml。结论 采用两步滤过法获得脑微血管段,胶原酶消化,低分子量右旋糖苷密度离心可分离和培养大鼠BMECs。该方法较其他方法程序简单,获得细胞纯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炎症介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SAP组,用5%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制成SAP模型,术后0.5h、2h、6h、12h分别观察血液中炎症介质、BUN、Cr及肾组织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各时相BUN、Cr、TNFα和IL-18均明显增高,TXA2/PGI2比值于术后2h起明显增高,肾组织学改变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结论SAP早期即发生肾功能损害,TNTa、IL-1的异常以及TXA2与PGI2的失衡参与了SAP肾损害的发生机制,抑制或预防炎症介质的产生可能防治SAP时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卡马西平的LC-MS测定方法。方法:细胞悬液中加入内标盐酸非洛普,高速离心沉淀蛋白,取上清液进行LC-MS测定。色谱柱为ShimpackODSC18(5.0μm,150mm×2.0mmID),离子源为ESI,检测离子为[M+H]+:卡马西平(m/z):237;DDPH(m/z):344,流动相为2mmol/L醋酸铵缓冲液(pH=4)与乙腈(60∶40,v/v)。结果:本实验条件下卡马西平与内标盐酸非洛普可良好分离,保留时间分别为5.0min和3.6min左右;线性范围为0.39~50.00ng/mL;方法回收率为96%~104%;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3%;最低检测浓度为0.39ng/mL。结论: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可用于细胞内卡马西平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利用血-脑屏障的体外模型,分析脑内皮细胞上的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β淀粉样蛋白(Aβ)引起的T 细胞跨内皮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分析T 淋巴细胞跨内皮迁移的能力。结果Aβ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穿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HBMEC 中CCR5 过表达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穿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HBMEC 中CCR5 缺失突变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穿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结论HBMEC 中CCR5 参与Aβ引起的
T淋巴细胞的跨内皮迁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小鼠柯萨奇病毒 B3感染过程中炎症介质动态表达与心肌组织损伤间的关系。方法 :于Balb/ c小鼠腹腔接种 1× 10 8TCID50 柯萨奇病毒 B3(CVB3)液 ,诱发心肌损伤的发生 ,在 CVB3感染后观察 2 1天 ,分别在第 3、6、9、12、15、18和 2 1天 ,采集外周血作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分析 ,并留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对照组心肌无改变 ,实验组小鼠心肌细胞出现肿胀 ,横纹不清 ,胞质染色嗜酸性增强 ,胞核出现核固缩及核碎裂、变性、坏死崩解 ,胞核和细胞轮廓消失 ,周围出现炎性细胞浸润 (主要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 ,间质内可见较多的胶原纤维 ,可见钙化灶 ;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断裂、严重空泡样变及细胞核异形变、染色质浓缩边聚。在病毒感染过程中 ,NOS和 TNF-α异常升高并呈动态的双峰型改变 ,第 2峰与心肌的损伤密切相关。结论 :柯萨奇病毒 B3感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可能与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