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 (HLD) ,又称Wilson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最常侵犯儿童或青年人。主要病理改变为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 ,铜离子除在大脑基底节沉积外 ,还在大脑皮质、白质、丘脑也有沉积 ,造成这些部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而部分患者还可见脑电图改变[1] 。我们对 1996年 7月至 2 0 0 1年 6月门诊确诊的 2 8例HLD患者行动态脑电图检查 ,并将 2 8例同年龄组健康人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HLD病人组 :2 8例中 ,男 2 0例 ,女 8例 ,年龄 14~ 31岁 ,平均 2 1± 7岁。首发为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2.
对10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行脑电图监护(VEEG)检查,结果发现HLD患者VEEG异常率达8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异常率(20%)(P<0.01);不同临床类型HLD患者VEEG的异常率无显著差异,其VEEG异常主要表现为基本节律慢化,阵发性慢波和痫样放电。  相似文献   

3.
对32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脑电图(EEG)、颅脑CT、颅脑磁共振(MRI)和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尿铜及肝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EG的异常率略高于CT、MRI、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的异常率,但无显著性差异;EEG的异常率显著低于尿铜的异常率和显著高于SGPT的异常率,其间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HLD患者的EEG异常不但直接反映大脑功能状况,而且还可间接地反映患者体内铜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二例汪广俐例1男,8岁,因肝脾肿大1月余入院。1年前患过“肝炎”(院外诊断)。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7cm,边缘钝、质中、表面光滑,无触痛。脾肋下4cm,质中,无腹水。实验检查:WBC7.2×10...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2 7岁 ,汉族。 13岁时因双手震颤就诊于我院儿科。当时查体 :双眼K F环阳性 ,实验室检查 :尿铜排泄量 90 2 μg/2 4h ,显著增加 ,铜氧化酶活性 0 5U ,明显降低 ,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以D 青霉胺、VitB6等治疗 ,症状好转 ,病情稳定。近 7年来反复腹胀便血 ,予以保肝、利尿、止血等对症治疗 ,症状时重时轻。此次出现意识恍惚并发肝性脑病治疗无效死亡。尸检所见 黄疸明显 ,口唇青紫 ,杵状指 (趾 )。胸腔、腹腔和心包内均有大量黄色清亮液体 (2 0 0 0ml、5 0 0ml)。肝脏 :黄色 ,体积缩小 ,重 90 0 g ,…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一家系四例骆金芝,张琳,杨颖丽先证者女,9岁。半年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腹痛、腹胀,肝功能异常,按肝炎治疗无效。近一个月来性格改变,双手震颤,步态不稳。体检;皮肤及巩膜黄染,表情呆滞,腹膨隆,肝未触及,脾肋下2cm,腹水征阳性,四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30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脑电图资料,以分析其脑电图特征并探讨脑电图在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价值. 一、资料及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收集我院2002年至201 1年精神科就诊并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第3版(CCMD -Ⅲ)[1]标准的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病例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47岁至61岁,平均年龄52岁.受文化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13例,高中及以上11例.职业:农民7例,工人15例,干部8例.  相似文献   

8.
陈旭东 《医学信息》2005,18(8):861-861
肝豆状核变性(W 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多个器官,首发症状无神经系统症状时容易误诊,我院在临床中收治无神经系统症状的W D患者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10岁,因“全身浮肿三月”入院。患者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浮肿,以双下肢最明显,未予重视,逐渐加重,以劳累后明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遗传病,其基因定位于13q14.3区,目前常用于检测ATP7B基因突变的方法有染色体单体型分析法、PCR-SSCP法及DNA直接测序法;ATP7B基因突变形式很多,以点突变为主,不同地域、不同人种存在不同的突变热区。现有的研究还未证实ATP7B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这些关于ATP7B基因突变的研究为实现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为先天性铜异常代谢所致,由于铜不能正常被利用而沉积于各种组织内产生相应脏器功能受损,临床上以肝、脑、肾病变最为突出,为探讨其临床特征,本文将我科.1984年5月-1994年10月收治的29例该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伴随原发性钢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钢沉积于全身各大器官导致本病症多样化。精神障碍是本病重要的临床表现,但首发精神障碍的HLD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4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HLD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20岁。1990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话少,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月经不来潮。在外院按“抑郁症”治疗,效果欠佳。1992年3月出现双膝关节畸形,行矫正手术后,患者出现右手不自主抖动,症状逐渐加剧,无法握笔及持筷。就诊我院,查血清钢蓝蛋白omg/dl,角膜K-F…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对该病可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本就近年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兄妹二人同患肝豆状核变性病例报告黑龙江省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儿科(150001)翟魁英,刘领弟,范淑梅病例摘要患儿,男,8岁。因言语不清,动作迟缓一周,82年4月初入院。查体:体温36.5℃,巩膜无黄染,表情呆滞,步态不稳。心肺正常,腹部稍膨隆,肝在肋...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几种能用药物治疗的先天性代谢病之一。因其发病症状各异,给临床的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现将我站和市人民医院10年来诊治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发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54岁。1...  相似文献   

15.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80年至1992年,收集15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则以锥体外系症状为首发较多。其中1例伴癫痫发作2次,3例合并肾脏损害,1例累及心脏。而以肝脏损害为首发者3例,其中1例误诊为肝硬化。本组采用青霉胺+10%硫酸锌糖浆口服,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名Wilson氏病,是一种铜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以肝脏损害及锥体外系为主的脑损害为特征。本研究于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对住院的62例HLD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 资?..  相似文献   

17.
18.
锌盐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锌盐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远期疗效,用法及长期大剂量锌制剂的不良反应。方法:96例患儿接受大剂量硫酸锌,病情严重的52例治疗开始时联合使用低剂量青霉胺,症状改善后停作,仅用锌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观察张光苓,张宏世,梁秀梅,王凤英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家族性疾病。我们用口服大剂量硫酸锌治疗4例患者均获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例1女,42岁。因双上肢震颤,...  相似文献   

20.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血液系统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7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发生血液系统损害16例,占43.2%,包括各种原因的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溶血性贫血者并发暴发性肝衰,血液损害与肝型有一致性,可以是肝豆状核变性的首发表现,探讨了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发生血液系统损害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