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骶部硬膜外囊肿伴发骶前囊肿在临床比较少见,易误诊、误治.作者自1980至2000年共诊治本病患者7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材料与方法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19~69岁。平均44岁。9例均在MRI检查前行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仅见2例显示S_(2—3)椎管边缘性骨质侵蚀性破坏,椎管扩大,疑椎管内占位,有2例显示骶_(1—3)椎板裂,余未见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骶骨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手术在治疗骶部硬膜外囊肿(SEC)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1例SEC患者在行常规椎管减压囊肿切除后,应用钛网行椎管成形并植骨融合。【结果】21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优良率95.83%(20/21)。术后3个月复查,钛网位置无变化,固定缘已经发生植骨融合,椎管有效容积得到恢复,无椎管狭窄和马尾粘连发生。【结论】SEC患者在椎板减压囊肿切除术后应用钛网椎管成形植骨融合有利于保持治疗效果,避免术后椎管狭窄及马尾粘连。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骶管内硬膜外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手术证实的骶管内硬膜外囊肿进行分析,其中蛛网膜囊肿15例,神经鞘膜囊肿2例,滑膜囊肿2例。结果:本病临床特点是腰骶部痛伴骶神经或坐骨神经压迫症状,通过脊髓腔造影或MRI获得明确诊断。行椎板切除、囊肿除效果确切,未发现复发。结论;骶管内硬膜外囊肿临床上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脊髓腔造影或MRI对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治疗上仍以手术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穿刺置管1047例回顾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骶裂孔穿刺置管失败的发生率及改行后路硬膜外前侧间隙穿刺置管的有关问题。方法:对骶裂孔穿刺、置管失败的病例进行统计,并参考其术前骶尾侧位片、术中监测X-线造影片,分析骶裂孔穿刺失败原因。计算首次置管达后间隙及发生脊麻的比率,并对采用后路硬膜外前侧间隙法的病例进行1年远期疗效随访。结果:在X-线下首选骶裂孔前间隙法穿刺失败率7.54%,置管失败率为0.94%.首次置管达后间隙的发生率为3.63%,脊麻的发生率为2.06%,其中延迟性脊麻的发生率为1.22%。随访44例后路法患者1年远期疗效的优良率为84.09%,总有效率为97.73%。结论: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穿刺置管注射胶原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安全有效的途径;骶尾侧位片有助于确定骶裂孔及骶管有无畸形。  相似文献   

6.
近2年来,我院镇痛门诊对40例腰椎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骶管硬膜外腔注射疗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0~69岁,平均51.7岁;病程6个月~3年;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可有腰椎侧弯、椎间隙左右不等宽,骨盆倾斜但多数无特殊发现。CT扫描可见在椎体边缘以外,有低密度软组织阴影,如髓核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在椎体后缘正中或后外侧有形态不规则的一团中密度软组织阴影,如髓核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在椎体后缘正中或后外侧有形态不规则的一团中密度阴影,其基底与椎间盘相延续。经X线平片及CT扫描,部…  相似文献   

7.
封君品 《疼痛》2004,12(3):5-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疼痛临床的深入开展,硬膜外阻滞和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比较这两种不同径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笔近年随机选择50例典型(均出现一侧腰腿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 ,45岁 ,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疼痛 ,伴双下肢麻木 6个月就诊。疼痛为持续性钝痛 ,尤以夜间为甚 ,不能平卧 ,服用“去痛片”等止痛药物疗效一般 ,曾多次在外院就诊 ,行腰椎CT及MRI检查均示“S1 骶管内囊肿改变” ,给予抗炎、激素治疗 ,症状无明显缓解 ,于 2 0 0 2年 1月 2 9日住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心肺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 ,脊柱无侧弯。腰骶部以S1 为中心压、叩痛明显 ,不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均阴性 ;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 ,无明显肌肉萎缩 ;双拇背伸肌力正常。双下肢小腿外侧触觉迟钝(以左侧为重) ,痛、温觉…  相似文献   

9.
骶管内神经根袖囊肿是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酷似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罕见,应予以重视,文献报告很少。尤其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管内神经根袖囊肿,更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告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管内神经根袖囊肿,就其诊治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4例,女4例。年龄范围43~54岁,平均48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最短45小时,最长13年,平均49个月。 发病原因无诱因缓慢发病7例,其中5例发病后症状时重时轻,可缓解数月甚至数年,2例发病后症状亦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腰腿痛较剧烈,与体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且适合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慢速牵引组、快速牵引组和快速牵引加骶裂孔硬膜外阻滞组(联合组),其中慢速牵引组接受1个疗程的腰椎慢速牵引,快速牵引组接受1次腰椎快速牵引,联合组接受1次腰椎快速牵引加骶裂孔硬膜外阻滞.应用13本整形外科协会(JOA)推荐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及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其复发率.结果 治疗前,3组JO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3组的JOA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速牵引组、快速牵引组和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90.7%和94.0%,联合组优于快速牵引组(P<0.01),快速牵引组优于慢速牵引组(P<0.01).随访1年,3组的复发率比较,慢速牵引组最高(20.7%),快速牵引组其次(14.0%),联合组最低(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牵引配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快速牵引及慢速牵引.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ree-dimensional rapid traction combined with sacral hiatus epidural block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Methods A totsl of 450 patients with LDH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Group A received conventional slow traction,group B received three-dimensional rapid traction,and group C received sacral hiatus injections for epidural blocking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rapid traction.The Japanese Orthopadedic Association(JOA)scale for lumbar disease and a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patients'subsequent quality of life.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year and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clinical evaluations. Results The average VAS scores and JOA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treatment,and all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rates were 63.33% for group A,90.67%for group B and 94% for group C,and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fter one year the recurrence rates in the A,B and C groups were 20.7%,14.0%and 8.7% respectively,and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gai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Sacral hiatus epidural blocking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rapid traction showe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for LDH patients and was superior to simple rapid traction or slow traction.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13例骶管内脊膜囊肿的低场MRI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13例手术病理及随访的骶管内脊膜囊肿,男8例,女5例,MR扫描采用sE序列T1WI、T2WI矢状面和轴面扫描,5例加做MR增强扫描。结果:13例骶管内脊膜囊肿,囊肿境界清楚,囊壁菲薄,T1WI囊液呈均质低信号,T2M囊液呈高信号,5例扫描均无强化表现。结论:骶管内脊膜囊肿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低场MRI可作为诊断骶管内脊膜囊肿的敏感检查方法,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并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选择腰腿痛病例62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30例采用硬膜外+骶管+中医手法治疗,Ⅱ组30例采用中医手法+牵引传统治疗。结果:Ⅰ组中疗效显著10例,较好18例,较差4例;Ⅱ组中疗效显著4例,较好12例,较差14例。硬膜外+骶管+中医手法治疗腰腿痛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观察了小儿骶管麻醉时使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及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对患儿骶管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术后镇痛的影响及其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是调脂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近年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二级和一级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血运重建术,而在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骨质疏松、肾脏疾病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也有很多进展;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以外的多效性是其作用广泛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在脐尿管囊肿病变中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7例脐尿管囊肿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其结果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 超声能显示脐尿管囊肿的形态、大小及范围,囊壁的厚度及囊内不均质的变化。结论 超声显像在脐尿管囊肿病变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腰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表现及检查技术。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RI检查、手术证实的腰骶管内9例共12个蛛网膜囊肿。结果:腰椎管内3个,骶椎管内9个。呈园形或椭园形,边清,大小约0.5cm×1.0cm-1.2erax2.5em;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腰骶管内蛛网膜囊肿临床极易误诊误治,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边缘性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以行为改变以及记忆缺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分为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i-tis,PLE)和非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non-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itis,NPLE)[1-2]。1 PLEPLE患病率为9%,发病年龄为26~80岁,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普鲁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择期手术100例,随机分为氯普鲁卡因组(研究组)和利多卡因组(对照组),每组50例。麻醉开始后监测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和麻醉效果等指标及给药后不同时期心率、血压、呼吸、脉博、SPO2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平均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运动阻滞、运动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快(P<0.05)。研究组在痛觉恢复后运动随即恢复。两组麻醉效能无显著差异。两组生命体征变化研究组用药后10min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氯普鲁卡因可安全有效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较利多卡因有明显的起效快、痛觉消失、运动阻滞、运动恢复时间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