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对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表现。结朵32例患者中,CT平扫阳性16例,诊断率50%;CTA显示大脑前动脉病变7例(闭塞4例,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病变18例(闭基10倒,狭窄8例),走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CTA诊断率100g。结论临床怀疑急性重症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行cT扫描,在排除脑出血及其它病变后应行CTA成像分析,为,临床诊治大面积脑梗塞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大面积脑梗塞应用多层螺旋CT平扫和C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记录CT平扫阳性结果和颈、脑动脉CTA情况。结果 60例患者经CT平扫检出34例阳性结果(56.67%);CTA检查发现有36例血管闭塞(包括10例大脑中动脉病变,9例大脑前动脉病变,9例大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8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4例血管狭窄(包括15例大脑中动脉病变,9例大脑前动脉病变)。结论大面积脑梗塞可以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和CTA检查做出较满意的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u LZ  Liu J  Yang H  Dong MH  Sui JM  Fan G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7-880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以DSA和手术作为参考标准,评价3D-CTA诊断价值。对其中的5例动脉瘤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3.9%。对5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的患者通过CTA进行了随访,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结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是一种可靠、微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为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D—CTA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DSA检查组85例,检出动脉瘤76例;CTA检查组95例,检出动脉瘤83例,两组均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予以证实。两组患者检查诊断阳性率间差异无显著性,3D—CTA术前时间短于DSA组,并且通过格拉斯结果分级(Cos)发现3D—CTA检查组患者预后好于DSA组(P〈0.05)。结论3D—CTA快速、便捷、无创,能有效缩短术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部血管彩超在辅助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病变中的效果。方法对50例经过头部MRI或CT和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CVUS)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CTA检查的结果为对照,对CVUS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CVUS和CTA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别为21、18例,椎动脉发育异常或者狭窄分别为14、30例。结论 CVUS和CTA对于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效果基本一致,但对于诊断椎动脉疾病CTA效果优于CVU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例脑梗塞后再灌注损伤的CT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脑梗塞后再灌注损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我院一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的CTA影像学分析,了解脑梗塞后的再灌注损伤的CT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脑梗塞后常常发生再灌注,如发生再灌注损伤,其CT影像表现为脑梗塞区脑质仍肿胀,CTA显示脑梗塞区血管再通,且管径较正常侧增粗、扩张.结论脑梗塞后再灌注损伤发生后,患者预后不良,如能早期发现,可进行相关应急处理,通过本例影像学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对于脑梗塞后再灌注损伤的重视及对影像学的诊断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CTA)成像对颈性眩晕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46例颈性旋晕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及CTA检查。结果: ①CT平扫显示脑梗塞4例,未见异常42例; ②CTPI脑血流灌注正常19例,异常27例;③CTA46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有21例存在椎动脉狭窄。18例患者脑血管存在局限性狭窄或部分血管未显影,未见异常7例;④CTPI显示的17例脑梗塞前期患者在CTA中均显示有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CTPI联合CTA能够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及脑供血情况,是判断颈性眩晕病因及脑缺血严重程度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早期临床表现及头颅MSCT表现。方法对56例大面积脑梗塞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塞早期(24小时内),临床症状重,致残率、致死率高,除有失语、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外,常常出现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以及抽搐等症状。早期头颅CT表现有梗塞区域致密动脉影、脑内低密度影、局部脑组织肿胀等。结论头颅CT表现与临床症状往往呈非平衡关系,应用MSCT结合临床表现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超早期治疗脑梗塞提供了证据,为患者赢得了时间,减少了致残率、致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2例病人先后接受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SCAG)检查的影像学资料。CTA扫描时采用16排探测器,使用心电门控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结合三维重建影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52例病人208支冠状动脉血管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近段和右冠状动脉近段均完全显示(100%);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狭窄血管81支,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狭窄血管76支,误诊4支,漏诊9支。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96.9%,阳性预测值94.7%,阴性预测值93.2%。结论16排CT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早期脑梗死患者头颅多层螺旋CT( MS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其发病早期(1~6 h)行MS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发病后24 h~3 dCT扫描,分析影像特征。具体观察颅内动脉,局部脑组织等变化。结果平扫显示:(1)脑动脉密度增高征36例;(2)局部脑肿胀52例;(3)豆状核轮廓模糊23例;(4)岛叶皮质境界不清39例;(5)局部脑组织密度轻微降低14例。 CTA表现为脑梗死区域供血血管梗阻变细。结论 MSCT平扫可以发现一些超早期脑梗死的征象,从而快速地对脑梗死做出明确诊断,对临床早期治疗和预后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多层CT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血管系统中急性动脉或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急性脑缺血性病变的病人38例(表现为大脑半球症状28例,椎基系统症状10例),怀疑有急性脑静脉(CVT)栓塞病人5例。其中5例做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6例经DSA检查。对全部病例颅内外脑血管系统的狭窄或闭塞进行观察分析,并与临床进行对比。结果 43例中有41例MS-CTA得到了可以达到诊断目的的高质量动脉和静脉图像,包括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颅内大动脉的第三段、硬膜窦、大脑内静脉。2例因假牙伪影致颈部血管显示不清。在所有影像和临床随访证实为非腔隙性脑梗死的23例中,MS-CTA均看到了潜在的血管病变。怀疑脑静脉栓塞的病例中.2例经CTA证实有静脉栓塞,3例被排除。结论 对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病例MS-CTA是迅速和综合评价脑血管动静脉系统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2.
单鲁琴  余国宝 《广西医学》2003,25(12):2404-2406
目的:探讨常规CT与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临床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病人行常规CT头颅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扫描后一般选取基底节层面,经肘静脉灌注对比剂,同时开始持续46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重建46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成像。计算最大峰值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和相对血流量(RF)。结果:早期常规CT头颅平扫,显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实质低密度征等共35例,占36.4%,CT灌注成像发现88例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长,另外8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作用有限,在准确性远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脑CT灌注成像已成为早期诊断超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指导临床治疗(尤其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颈部CT血管造影(CTA)的结果,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5例,对患者进行CTA检查,分析患者的CTA检查结果,探究其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在65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59例,正常未发现颈动脉狭窄6例,检出率为90.77%;共检测血管130支,共有89支狭窄的血管,其中轻度狭窄的血管为52支,所占比例最大(58.43%);而在相应的血管中,颈内动脉有78支狭窄,所占比例最大(87.64%)。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进行颈部CTA检查,对于颈部血管的形态显示的比较清楚;另外也能观察周围的毗邻关系,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较高,对于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参数的关系,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5例发病6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CTP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记录CTP各参数,同时评价病灶侧大血管情况;分别在发病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90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mR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①75例患者CTA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29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狭窄6例,颈内动脉闭塞16例。②病灶侧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及血管正常组比较,患者缺血区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异常面积、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异常面积、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异常面积、梗死区相对CBF(relative CBF,rCBF)及相对CBV(relative CBV,r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闭塞组CTP的脑灌注参数异常改变均比血管正常组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狭窄组CTP的脑灌注参数仅CBF面积比血管正常组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闭塞组CTP的脑灌注异常范围(CBF面积、TTP面积、CBV面积)均明显大于血管狭窄组(P<0.05)。③患者发病时仅NIHSS评分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正常组明显优于血管狭窄组和血管异常组;在发病第14天、发病第90天的NIHSS、BI、mRS评分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CTP显示的缺血范围相关,并且可以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朴成浩 《当代医学》2013,(31):81-8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A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怀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2例,依次行64排螺旋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并对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检出数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成像方法检出脑动脉斑块形成的例数相近,其总检出数和总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排螺旋CTA能够清晰、逼真地对脑血管成像,提供全面而又准确的影像学信息,拥有和bSA相近的疾病检出率,对诊断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EPI-T2WI序列对超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EPI—T2WI序列对超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经临床治疗或手术证实的超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治疗前接受1.5T超导型磁共振EPI—T2WI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结果 28例中9例为超急性脑梗塞溶栓后出血,19例为自发性脑出血。全部病例均显示脑出血特征表现。出血中心在EPI—T2WI为中等偏高信号,在T1WI上呈中等偏低信号。出血边缘在EPL—T2WI上为细线状或窄带状低信号。结论 EPI—T2WI序列对出血导致的信号丢失非常敏感,结合其它序列表现,MRI能够确诊超急性脑出血。MR可以作为超急性脑中风患者的首选和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方伟  郑兆华  邓家秀 《医学综述》2013,19(12):2292-2294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就治的5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等临床资料,总结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 50例患者入院后首次CT检查除4例阴性外,均出现不同性质及程度的颅内血肿;24 h内复查CT,颅内血肿范围不同程度增大,13例出现脑梗死,36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或血肿清除术;72 h复查,37例出现脑梗死。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CT表现有一定特点,螺旋CT检查方便、快捷,分辨率高,对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28-13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MRI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图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住院部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常规MRI检查、DWI检查及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及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情况,进一步比较DWI检查结果中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DC值及rADC值差异。结果 DWI检查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检出率高达100.00%,显著高于CT检查与常规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检查与常规MRI检查对急性期脑梗死检出率分别为100.00%和90.91%,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梗死灶对侧部位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及急性期脑梗死病灶中心rADC值均显著低于边缘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中心rADC值及边缘rADC值均显著低于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与ADC诊断急性脑梗死准确率高,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病灶情况和缺血半暗带变化,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表现,入院后均完成CTA、CT灌注扫描(CTP)检查,分析CTA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CBF低于对照组,CBV、MTT、TTP均高于对照组(P0.05);CTA检出正常43支,轻度狭窄9支,中度狭窄12支,重度狭窄23支,闭塞13支,与TCD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结论 CTA配合CTP检查有助于综合评估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