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超声评价川崎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大剂量VitC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观察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并对照大剂量VitC治疗后肱动脉内皮功能变化,以探讨VitC对川崎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超声评价28例急性期及21例恢复期川崎病患者与20例健康对照者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并观察KD患者应用大剂量VitC静脉滴注前、后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FMD%)的变化.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恢复期组肱动脉F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川崎病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大剂量VitC静滴后肱动脉FMD%均显著高于静滴前(P均〈0.01).结论川崎病急性期组、恢复期组肱动脉FMD%较健康儿童低,提示川崎病患儿存在着显著的持续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大剂量抗氧化剂VitC对KD急性期组、恢复期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明确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否对晚期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有作用.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仪测量39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17例健康对照者冷加压试验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计算其内径百分变化率.结果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川崎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4.7%及 11.1%±3.8%,P<0.0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所诱导的冠状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急性病程中是否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者冷加压前后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4.5%及0.4%±6.4%,P>0.05).结论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提示川崎病后存在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异常.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早期治疗不能干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分析川崎病(KD)患儿各期肱动脉内皮功能.方法 测定50例KD患儿(KD组,亚急性期3人失访、恢复期2人失访)、28例发热待查患儿(发热对照组)及19名正常对照儿童(健康对照组)肱动脉FMD,并对恢复期患儿依据冠状动脉有无损害分为两个亚组,对各组FM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D组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发热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F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42,P <0.001);KD组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分别与发热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恢复期KD患儿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性损害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结论 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肱动脉FMD可反映KD患儿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为KD患儿诊疗监测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分析维生素C的快速输注是否能改善外周血管内皮功能。方法对 3 9例有川崎病史者静脉内输注维生素C或安慰剂 ,在输注前后分别评价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结果  19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静脉输注维生素C后反应性充血诱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明显增加 [由 (6.6± 3 .5) %增加到 (13 .0± 5.5) % ,P <0 .0 0 0 1] ,2 0例输注安慰剂后发现反应性充血诱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无明显增加 [由 (6.5± 4.5) %增加到 (7.3± 4.9) % ,P =0 .2 0 ]。结论 快速静脉内输注维生素C可使川崎病后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明确维生素 C的快速输注是否能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方法 :评价 3 9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 17例健康对照者的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对 3 9例有川崎病史者行静脉内输注维生素 C或安慰剂 ,在输注前后重新评价冠状动脉的舒张性。结果 :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川崎病组 (1.0 %± 4.7% )明显低于对照组[(11.1± 3 .8) % ,P<0 .0 0 0 1]。 19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行维生素 C静脉输注后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明显增加 [从 (1.6± 6.0 ) %增加到 (6.5± 5.1) % ,P<0 .0 0 0 1] ,2 0例输注安慰剂后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无明显增加 [从 (0 .3 5± 3 .0 ) %到 (0 .5± 3 .2 ) % ,P=0 .3 79]。结论 :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 ,提示川崎病后存在着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异常。快速静脉内输注维生素 C可使川崎病后受损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力超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测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的百分变化率评价肱动脉内皮功能.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测量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并计算反应性充血和硝酸甘油诱发的内径百分变化率.结果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2±4.7)%]明显低于正常人[(11.4±3.7)%,P<0.001],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7.4±8.1)%]和健康对照者[(28.3±8.4)%,P=0.32]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探讨川崎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00例,分为急性期组、恢复期Ⅰ组、恢复期Ⅱ组和恢复期Ⅲ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及肱动脉舒张百分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川崎病各组肱动脉舒张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各组△%较急性期组降低,差异显著(P<0.05)。恢复期Ⅱ、Ⅲ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即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障碍,恢复期EDD障碍持续存在;②高分辨率超声可做为检测外周血管EDD,并可间接反映冠脉EDD,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后颈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川崎病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构参数,无创性评价川崎病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明确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否干预川崎病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方法评价48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结构参数.结果川崎病组颈动脉最大剪切率(S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在川崎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1).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应用与否SR及IMT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257和P=0.091).结论 SR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IMT在川崎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川崎病后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早期治疗不能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超声评价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价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a,HL P)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80名研究对象分为 4组。 组 2 0人为正常对照组 , - 组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降低、尤以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为甚 (11.3± 3.1) %比 (5 .7± 3.2 ) % ,(5 .4± 3.0 ) %比 (3.8± 2 .4 ) % ,P均 <0 .0 5 )。结论 HL P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受损 ,高分辨率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有动静脉内瘘侧和无动静脉内瘘侧的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EDD)间有无差异。 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对38例应用动静脉内瘘行MHD的患者,检测动静脉内瘘侧(AVF组)及非动静脉内瘘侧(NAVF组)肱动脉基础内径、反应性充血后内径的变化并计算EDD。 结果MHD患者中AVF组肱动脉EDD(5.21±1.84)%较NAVF组(7.33±3.43)%明显减低,差异显著(P〈0.001);MHD患者AVF组肱动脉基础内径(5.90±1.04)mm较NAVF组(4.37±0.88)mm明显增宽(P〈0.001)。 结论MHD患者有动静脉内瘘侧EDD较无动静脉内瘘侧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1.
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对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评估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受损情况.方法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心病组患者28例,非冠心病组26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24h内进行肱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并对冠心病易患因素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FMD)显著减低(4.17%±2.98%)vs(10.26%±8.41%),P=0.03,但两组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无明显差异.两组的冠心病易患因子数(P=0.01)和吸烟(P=0.004)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可非侵入性评价周围血管内皮功能,冠心病患者通常存在肱动脉FMD受损.此技术可作为一种无创性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早期高血压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46例原发性早期高血压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者充血性反应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和峰值流速变化。结果:早期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充血性反应后内径和峰值流速的变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变化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早期高血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并可以被高分辨率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探讨川崎病后肱动脉内皮功能。方法超声评价18例急性期及14例恢复期川崎病患儿与20例健康对照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结果川崎病急性期组,恢复期组肱动脉F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川崎病急性期组、恢复期组肱动脉FMD%较健康儿童低,提示川崎病患儿存在显著的持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价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 对30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PHC)患者给予辛伐他汀(SVT)治疗8周,用CDFI测定治疗前后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PHC患者SVT治疗前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为338%±548%,与正常对照组(1758%±64%)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SVT治疗8周后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为1468%±505%,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P<0001)。结论 应用CDFI可以准确、简便、有效地评价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对早期发现及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等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分辨力超声评价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超声评价高胰岛素血症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量患者血浆胰岛素 (INS)水平并据此将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分为高胰岛素血症 (HI)组 17例以及非高胰岛素血症 (NHI)组 30例 ,正常对照组 2 0例。应用 Celermajer的方法 [1 ] ,通过超声检测反应性充血后及舌下含服 0 .5 mg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原发性高血压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受损 (P<0 .0 5 ) ,HI组较 NHI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更为明显 (P<0 .0 5 )。而 3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应用高分辨力超声能够准确、简便、有效地评价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高胰岛素血症对 EH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显像法探讨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 :对 6 0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为 ( 2 .2 7± 5 .39) % ,与正常对照组 ( 17.5 8±6 .4) %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与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 ( L DL - C)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 ( r=- 0 .6 0 19、- 0 .3919,P均 <0 .0 1)。结论 :1.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做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价血管内皮的功能 ;2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 ,受损程度与血浆总胆固醇水平、L DL- C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