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氯乙烯致大鼠DNA损伤与肝代谢酶活性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氯乙烯(VC)对大鼠肝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VC代谢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的影响;探索VC所致损伤的早期敏感检测指标。[方法]大鼠染毒12周,分别在第3、6、9和12周处死动物,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法,代谢酶活性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彗星细胞数目随染毒剂量和染毒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肝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第12周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为12.38%和17.88%,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第3周高剂量组为7.33%,第12周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为16.25%和28、25%,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彗星细胞发生率与VC染毒剂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ALDH和CYP2E1活性随染毒时间和染毒剂量的增加发生改变,差异具显著性。肝细胞DNA损伤与CYP2EI活性相关。[结论]VC可导致肝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发生损伤,且存在剂量.反应和时间一效应关系;VC致肝细胞DNA损伤与CYP2E1代谢酶活性相关。彗星细胞率可作为VC所致肝脏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番茄红素对大鼠细胞DNA氧化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 研究番茄红素对大鼠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灌胃番茄红素 4周后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番茄红素组大鼠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番茄红素对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对DNA损伤修复酶 [O6 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 (MGMT)、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1(XRCC1)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3(XRCC3) ]表达的影响 ;探索VC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VCM染毒 ,实验组按不同染毒剂量分为 3个剂量组 ,分别为低剂量 5mg kg、中剂量 10mg kg和高剂量 2 0mg kg ,染毒12周 ,以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试验 )测DNA损伤 ,免疫组化法测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 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1.75 %、12 .38%和 17.6 3% ,均高于对照组(5 .6 7% ) ,且中、高剂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MGMT和XRCC1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 ,而XRCC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VCM致DNA损伤与XRCC3表达有相关关系 (r=0 .4 38,P =0 .0 6 7)。结论 VCM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 ,且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 ;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VCM所致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4.
鹅膏毒肽致大鼠多组织细胞DNA损伤及EPA和DHA的拮抗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鹅膏毒肽对大鼠多组织细胞DNA的损伤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拮抗效应.方法 将3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鹅膏毒肽染毒组、鹅膏毒肽染毒 EPA DHA组.雌雄各半.采用腹腔注射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各组大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肺细胞和脑细胞DNA的损伤.结果 鹅膏毒肽染毒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肺细胞和脑细胞的彗星细胞尾长、受损DNA所占百分比(尾DNA%)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鹅膏毒肽染毒 EPA DHA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肺细胞及脑细胞的彗星细胞尾长、尾DNA%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结论 鹅膏毒肽可致大鼠多组织细胞DNA损伤,EPA和DHA可拮抗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5.
氯乙烯接触工人DNA损伤与代谢酶基因多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所致DNA损伤与VCM代谢酶多态间的关系。方法彗星实验测DNA损伤,并按DNA损伤情况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设计,PCRRFLP测CYP2E1c1c2、mEH4His139Arg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结果CYP2E1c1c2和c2c2基因型与DNA损伤显著相关(P<0.01)。累积接触剂量高和低的个体同时具CYP2E1c1c2c2c2基因型,其DNA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OR4.92,95%CI1.35~13.85和OR2.57,95%CI1.01~6.59)。结论VCM累积接触剂量和代谢酶CYP2E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气态苯动式吸入染毒大鼠的实验模型,探讨苯所致大鼠多组织细胞DNA损伤作用,同时为室内装修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提供早期灵敏的生物标志物。方法苯吸入染毒组(处理组)大鼠每天吸入苯浓度为106 mg.m-3的空气4 h,连续7 d,染毒结束后,分别取外周血、脑、肺和肝组织并分离活细胞,应用彗星实验检测各组织细胞的DNA损伤情况,以DNA移动距离(慧星尾长)来表示损伤程度,其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彗星实验发现,处理组肝细胞、脑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P<0.05);在加入蛋白酶K(PK)孵化后,处理组肺细胞、脑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移动距离的增加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细胞经过PK孵化后,处理组细胞DNA移动距离的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此种染毒剂量下苯可致大鼠肺细胞、脑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DNA断裂损伤,苯致上述细胞DNA发生DNA蛋白质交联的能力很弱,或者不产生DNA蛋白质的交联。而苯所致肝细胞DNA损伤方式以DNA-蛋白质交联为主。  相似文献   

7.
钇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期摄入稀土Y3 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为明确稀土的遗传毒性提供数据.方法 刚断乳大鼠分别饮用含稀土Y3 为0,53.4,5 340mg/L的饮用水,子代饮水同亲代.子代喂饮6个月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观察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状况.结果 53.4和5 340 mg/L组大鼠淋巴细胞DNA形成的彗星尾部DNA含量、尾长、彗星长、Olive尾矩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低剂量组的彗星长(28.80±5.01)、高剂量组尾长(3.04±0.20)和彗星长(28.52±5.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稀土 Y3 可造成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核酸营养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大鼠灌胃饮食核酸5周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进行分析。结果:核酸组大鼠淋巴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核酸对淋巴细胞DNA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醋酸铅致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情况,了解铅的遗传毒性.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醋酸铅分别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体内染毒24h及取正常大鼠血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染毒1 h,然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分别测定各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结果 体内实验组见淋巴细胞边缘不光滑,毛糙,体外实验各处理组都有明显彗尾形成,体内外实验各染毒组彗星出现率、DNA迁移长度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结论 醋酸铅对大鼠淋巴细胞DNA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和肝功能损伤情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该研究主要探讨氯乙烯(VCM)对肝脏和DNA的损伤作用.方法彗星实验测DNA损伤,并按VCM接触情况将工人分为接触组和对照组,并检测工人肝功能和肝B超.结果接触组肝功能异常者、DNA受损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累积接触剂量分层分析表明,高累积剂量组和低累积剂量组工人,DNA受损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提示VCM对接触工人肝脏损伤和DNA损伤作用值得关注,彗星实验可用于VCM接触工人的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氯乙烯(VC)对大鼠原代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DNA损伤修复酶(rMSH2和XPD)和抑癌蛋白p53表达的影响;探索VC所致DNA损伤的修复和调控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VC,隔日染毒,染毒剂量分别为5,10和20mg/kg。单细胞凝胶电泳测肝细胞DNA损伤,免疫组化法测肝脏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彗星细胞数目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彗星发生率与VC染毒剂量问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rMSH2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XPD和p5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VC致DNA损伤与XPD表达具有相关关系。结论VC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且存在剂量一反应关系;DNA损伤修复酶和p53蛋白参与修复VC所致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丙烯酰胺的遗传毒性,探测其遗传毒性的靶器官。方法应用彗星试验检测50mg/kg丙烯酰胺腹腔注射染毒0、3、6、12和24h后小鼠肺、肝、脾、肾、睾丸、骨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丙烯酰胺染毒后不同时间,可引起小鼠肝、脾、睾丸、骨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及尾矩的显著增加,随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未观察到对肺和肾脏细胞的明显影响。结论丙烯酰胺可以诱导小鼠多种组织细胞的DNA损伤,机体对丙烯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强度2 450 MHz微波是否增强丝裂霉素C(MMC)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彗星试验和胞质分裂阻断微核试验(CBMN),在体外检测2 450 MHz微波(5.0mW/cm2)与MMC诱发的DNA单链断裂及染色体损伤的情况.结果微波辐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彗星长度[男、女分别为(29.1±8.1)、(25.9±7.5)μm]与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6.3±6.6)、(24.1±4.3)μ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MC各剂量组(0.012 5、0.025 0、0.050 0、0.100 0μg/ml)的彗星长度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随着MMC剂量的增加,彗星长度增长;微波联合MMC(MW+MMC)各剂量组的彗星长度也随着MMC剂量增加而增长,且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当MMC≥0.025 0μg/ml时,微波与MMC可协同增加DNA单链断裂.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微波组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MMC组和MW+MMC组在MMC≥0.050 0μg/ml时,其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MW+MMC组的微核率高于相应的MM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强度2450 MHz微波辐射未能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但彗星试验显示,其可增强MMC诱发的DNA单链断裂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小燕  陈贤均 《卫生研究》2004,33(4):494-496
目的 探讨机械剪切对小鼠脾、肝、肾 3种细胞DNA的损伤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机械剪切法是否适于 3种器官单细胞的分离。方法 以未经任何处理的小鼠为实验组 ,以 1 5 0mg kg环磷酰胺处理的小鼠为对照组 ,用机械剪切法分离 3种器官的单个细胞并制备单细胞悬液 ,然后用苔盼蓝排斥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细胞DNA损伤程度。结果 机械剪切法能快速分离出彗星实验所需的足量的脾、肝、肾 3种器官的单个细胞 ;试验组脾、肝、肾细胞的拖尾率分别为 3 2 0 %、6 2 1 %和 9 2 2 % ,DNA迁移距离分别为 2 7 30 μm、2 8 4 5 μm和 4 7 1 0 μm ,且不同类细胞之间的拖尾细胞率以及脾细胞与肾细胞、肝细胞与肾细胞之间的DNA迁移距离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试验组脾、肝、肾细胞的拖尾率和DNA迁移距离与阳性对照组的同类细胞比较都显著要低 (P <0 0 1 ,P <0 0 0 1 )。结论 机械剪切对小鼠脾、肝、肾 3种细胞DNA的损伤依次加重。机械剪切法对脾、肝细胞的分离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15.
Cadmium is a potential carcinogenic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pollutant. A wide variety of mutagens have been shown to cause DNA damage, but it is not yet clear whether the DNA damage is relative to inducement of mutations. DNA dam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mutations at the 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 ferase (HPRT) induced by cadmium chloride (CdCl(2)) were investigated with rat lymphocytes and V79 Chinese hamster lung cells. The hprt mutant frequency (MF) assay was used as the method to measure gene mutation in the rat lymphocytes and V79 cells exposed to CdCl(2), and comet assa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DNA lesion and repair in CdCl(2)-induced V79 cel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dCl(2) treatment caused a strong genotoxic effect and a marginal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of gene mutations. The hprt mutant frequencies in the rat lymphocytes and V79 cells exposed to CdCl(2) were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egative control.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L, TD and percentage of comet cell with tails. CdCl(2) treatment can induce DNA single-strand breaks. There was a dose-dependent increase between CdCl(2) and DNA lesion. After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CdCl(2) and hydrogen peroxide (H(2)O(2)), the TL and TD declined with repair time increasing, which indicated that DNA damages were repaired gradually. However, DNA repair with treatment of CdCl(2) was slower than that of H(2)O(2) in V79 cells, which suggests that CdCl(2) affected DNA repair of damaged cells.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 hprt MF and comet assay can be used for genotoxicity testing of heavy metals. DNA damage detected with the comet assay may be relative to mutagenes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HT)肝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未经治疗119例儿童和青少年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患者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FT3、VF4、s-TSH和放射免疫法测定CG血清。用速率生化分析法检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血清,并排除肝脏本身病变所致肝功能异常。结果儿童和青少年Graves病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仿。119例儿童和青少年Graves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35例为29.4%,儿童组肝功能损害9例为7.6%,青少年组肝功能损害26例为21.8%。甲亢性肝损害与年龄密切相关,两组年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性别无关(P>0.05)。肝功能指标为成人不同以ALP异常为85.7%(30/35),其次ALT为71.4%(25/35),AST及TB为54.3%(19/35)异常,甘胆酸(CG)明显增高为94.3%(33/35),35例甲亢性肝功能损害患者血清FT3及FT4测定明显高于无肝功能损害患者(P<0.05),而血清s—TSH则明显差异比无肝损害者低(P<0.01)。结论儿童和青少年甲亢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治疗前易致肝损害,肝损害异常指标是以碱性磷酸酶增高,甲亢性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和年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氨基酚类化合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小鼠脾脏细胞DNA的损伤效应。方法选用人淋巴细胞及小鼠脾脏细胞进行研究。暴露时间为1h。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计算细胞损伤率及专用单位。结果3种氨基酚类化合物均能引起两种细胞不同程度的DNA损伤,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对氨基酚的毒性高于邻氨基酚和间氨基酚,其损伤的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与小鼠脾脏细胞相比,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敏感性较强,更能直接反映氨基酚类化合物对人群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