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有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是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但脉象概念抽象,不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通过脉诊实验课教学,使抽象玄奥的脉象具体、形象,为脉诊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将我校近几年脉诊实验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缓脉论述进行分析,指出缓脉原为病脉,并无生理性病理性之分,对平缓脉和病缓脉的认识属于概念上的混乱。缓脉由双因素构成,即脉率一息四至,脉势松弛、懈怠,临床主湿病和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3.
在第五章脉诊的内容里面有“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二十八种”,在绪论却为“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暂且不论李中梓与李士材是否为一人,但觉这种写法在同一本教材中,实在难以让人接受。绪论中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这样的写法让人一目了然,淳于意创立“诊籍”,或说仓公吐三创立“诊籍”,何不参考之。  相似文献   

4.
在第一章问诊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正俱盛,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此说法不妥。“邪正俱盛,寒热俱重”尚可理解,而“邪盛正衰,多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实难苟同。如邪热亢盛而正气衰减,并非一定出现恶寒重而发热轻的临床表现。在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气致病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脉象的非直观性使得初学者体会和掌握脉象时有一定困难。为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均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以此6种纲脉的脉象构成要素为分类依据,归纳了其余脉象。六纲分类法中的6个纲脉,与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纲领相对应,该分类法虽简明扼要,但鉴于一些脉象为多要素构成的复合脉,使得以"一要素概括多要素"的六纲分类归纳法不能体现相应类别下复合脉的多维性和独特性,且因为脉象要素的多样性,六纲脉中涉及的6种要素不能涵盖其他要素,从而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不利于学生对脉象特征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因此,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28脉的特征,旨在让初学者系统理解并掌握28脉中每种脉体象特征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第8章病性辨证的内容里面有:“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证求因之谓”,这里既说病性是病因,又说病性为病机,显然这里教材谈的病性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而笔者认为病性辨证中的病性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在绪论中明确指出:“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势所做的病理性概括。”可见辨证的目的就是明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最后作病机性概括。假如证里面病性既是病因,又是病机,那么辨证里面再谈病性还…  相似文献   

7.
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院校规划教材,已使用了6年多,历经风风雨雨的洗礼,可以说其好的方面及不足之处各有评说.  相似文献   

8.
在第7章八纲辨证内容里面有:“《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此说法略有不妥,首先“辩证”二字应为“辨证”。其次,既然对八纲辨证探源,按编者意,《内经》中虽无“八纲”或“八纲辨证”这一名词称谓,但其实已有寒证或热证或实证或虚证等情况,由此诸多教材的辅导材料还借此而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9.
在第七章的八纲辨证源流内容里有:“《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性论述,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此说法略有不妥。对八纲辨证探源,按编者意,《内经》中虽无“八纲”或“八纲辨证”这一名词称谓,其实已有寒证或热证或实证或虚证等。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是中医古典论著,没有能离开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相似文献   

10.
论濒危中药替代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濒危中药替代品的概念、研究背景及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当前状况下中药替代品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替代品研究方向及策略进行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濒危中药替代品研究提供科学和正确的思路,对今后的生产和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骆文斌 《光明中医》2009,24(12):2383-2384
对如何提高境外生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进行探讨,认为应消除语言障碍,提高汉语水平;联系前后内容,注重横向比较;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样;授课重点突出,总结归纳要点;合理安排作业,督促课后复习.  相似文献   

12.
杜彩凤 《山西中医》2011,27(3):56-57
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中医诊断学》是承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也是中医双语教学的基础。目前,由于教材、师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尚无固定的模式可循。探索适合《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模式,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仍是一线教师工作的重点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从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素质的培养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几方面对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探讨,提示信息环境下中医诊断教学模式需各环节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现状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难点是对四诊中一些症状、体征的辨识及相关症候的鉴别诊断.通过建立"望诊图片电子图库""中医诊断模拟实训室"、设计脉诊CAI课件等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掌握四诊技能和辨证方法,并提出开设"脉象""象"等实验项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学教学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应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纲目组合式教学法、AB组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互动式教学法、床边实践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疾病、辨证诊断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是连接理论知识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质量。近年来笔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学习兴趣、信心、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等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显示早见习、结合案例和文献阅读可以明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医生盲法切脉与脉象仪测脉结果的对比分析,统计分析了医生切脉时指感为无脉搏搏动时的界限定量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初步建立了一套长短脉客观量化研究的方法,确定了判断中医长短脉的阈值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第三方教材评估系统对二种版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进行评估。方法分别由中西医结合专家、教师、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估,将二种版本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1年版综合评分为80.04,2005年版综合评分为83.43。结论 2005年版较2001年版有所改进,第三方评估能有效地沟通教材编制者与教材实施者。  相似文献   

19.
"脉象"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四诊技能切诊诊察的内容,是几千年来众多中医医家长期实践临床经验的结晶。本文就脉象的内在蕴含特点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