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舸  吴云娟 《江西中医药》2006,37(12):17-18
酸味药性多收敛,方剂中配伍此类药,既发挥其功效,针对性病情的需要,用以治疗滑脱失散之证,故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固方之制,固其泻也。如久嗽为喘,气泄于上者,宜固其肺;久遗成淋而精脱于下者,宜固其肾;小水不禁者,宜固其膀胱;大便失禁者,宜固其肠脏;汗泄不止者,宜固其皮毛;血泄不止者,宜固其营卫”。同时,又根据方剂中药物的需要配伍,起到相反相成作用。显而易见,固涩剂许多方剂,理所当然多以酸味药为主,就是起到收敛固涩作用,以治气血精津之耗散滑脱病证,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赘述,至于其他方剂为什么配伍此类药,则寓意颇深,值得细细体味,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对温里药在方剂配伍规律进行探讨.认为温里药除了用于治里寒证的方剂配伍外,还广泛用于解表、泻下、祛痰、和解、清热、祛湿、补益、固涩、开窍、理血、理气及祛湿剂等多类方剂配伍中,由于配伍不同,则功效迥异,特探讨之.  相似文献   

3.
<正> 固涩法是根据《内经》“散者收之”而设。凡由收涩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涩剂;有一部分方剂中没有收涩药物,但其具有敛汗、涩精等作用,因此也属于涩剂的范围。如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封髓丹等。“涩以固脱”,这是涩剂的主要作用。它适用于自汗、盗汗、大便不固、小便频数、精滑不禁、久嗽津耗、崩中带下等症。笔者根据前人经验,治疗因严重感染所致的自汗、盗汗、泻泄滑脱不禁、久嗽咯血案皆获显效,兹举病例如下。一、肠虚不固,滑泻不禁治验例  相似文献   

4.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属于“十剂”中“涩可固脱”的范围。一、目的、要求熟悉固涩剂的概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经丸、完带  相似文献   

5.
酸收法是指运用具有酸敛收涩作用的药物配伍组成方剂,以达到收敛耗散、固涩滑脱、开胃生津的目的,治疗津液精气泄脱诸证的一种方法。早在《内经》中即有“酸收”、“散者收之”等论述。经过后人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使酸收法的治疗内容与理论更加丰富完整。  相似文献   

6.
<正> 中医方剂名目繁多,除具有药味增减、药量增减、药物配伍、剂型更换等变化特点外,有许多方剂方名虽相同,但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却完全不同。了解这些方名相同而易于混淆的方剂,对业医者十分必要。举例如下。柏子仁丸同此方名之丸剂有二。一为经产之剂,一为收涩之剂。经产之剂出自宋代陈自明之《妇人大全良方》,方药组成是:柏子仁、牛膝、卷柏、泽兰、续断、熟地,有补血通经之功,用于治疗妇人血少经闭证。收涩之剂出自南宋许叔微之《普济本事方·卷六》,方药组成是:柏子仁、人参、白术、牡蛎、麻黄根、半夏、五味子、麦麸、枣肉。有养心清热、收敛固表之功,主治阴虚盗汗证。  相似文献   

7.
方剂分类《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又说:“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这说明立法处方,应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适当地配伍药物,斟酌剂量。后人引申其意,定名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七方中除复方外,都是相对而言的。以后,又有“十剂”的分类。关于十剂的来源,最初是指药物的功用而讲的,如《雷公药对》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后人借用为方剂的分类,如宋代《明理论》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现将“七方”、“十剂”(指药物功能而  相似文献   

8.
从《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与芍药为主组成方剂的配伍意义探讨桂芍剂用于治疗营卫不和证的理论来源及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治疗遗精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遗精方剂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遗精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遗精的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软件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进行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370首治疗遗精方剂,涉及中药282味.方中补益、固涩、安神之品出现频数较高.方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茯苓(129次),占总处方数的34.9%;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山药-茯苓(66次),3味中药组合为山药、五味子、熟地黄(35次),4味中药组合为山茱萸、山药、熟地黄与茯苓(22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遗精的方剂中知母常配黄柏,莲须常配芡实;山茱萸、茯苓常配山药,巴戟天、茯苓常配肉苁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36个,新处方7首.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遗精方剂组方以补益中药为主,辅以安神、固涩之品,标本兼治,可为中医药临床治疗遗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方剂分类,历来推崇“七方”、“十剂”之说。“七方”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大、小、缓、急、奇、偶、复。至宋成无己在他的《伤寒明理论》中才明确提出“七方”之名。“十剂”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出自北齐徐之才的《药对》,也有人认为出自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但两书均已佚失,无从查考。据《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医述》等书记载,“十剂”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相似文献   

11.
肠澼、下利、肠风诸病名由来已久,属于古病名,泄泻、痢疾之别则于明清时期始清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载下利性疾病的相关治法方剂,后世方书,如《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等,不断对其继承、发展。在多种以下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肠澼、滞下、小肠虚寒三者与溃疡性结肠炎在症候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备急千金要方》首载小肠虚寒,黄连干姜汤是其证治方,其方剂组成寒温并用,具有收涩、止痢、止痛、补益、排脓的效功,此与肠澼、滞下的治疗方药具有相似性。三者的治疗方剂在配伍上多为寒温并用,多使用具有补益、排脓与收涩功效的药物。以上相关研究对丰富方剂的配伍理论和优化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鉴于《伤寒论》乃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之鼻祖,兹结合桂枝汤浅谈方剂的一般意义,钦望教正。一、方剂主辅佐使配伍的意义方剂的组成,应遵循主(君)辅(臣)佐使配伍的原则,体现“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精神。方剂的主药是不可缺少的,占主要的成分,居主导地位;辅药协从辅助主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而佐使药仅是使方剂发挥全面有效作用的必要补充和合理配合部分,按处方之实际需要而定。所以,《素问·至真重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说明了方剂并不是所  相似文献   

13.
白术安胃饮详载于李东垣先生的《脾胃论》,近两年来,此方是我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肠炎常用的基础方剂,效果满意。现将点滴体会写于后。一、方剂组成及配伍特点:白术、茯苓、车前子、乌梅肉、五味子、罂粟壳。方中白术、茯苓、车前子有健脾胃、助消化、渗湿止泻之功;乌梅肉、五味子有养胃生津、增进饮食、并有涩肠止泻之效,罂粟壳分量较重,用醋煎透,增强收敛止泻之力。(我们使用未用醋煎),上药共奏有补脾固涩之功。  相似文献   

14.
纵观历代医家对治疗不孕症的理论阐述,并无明确指出配伍固涩药的必要性,而探究《傅青主女科·种子》可知,固涩药在治疗女子不孕时配伍使用,多有画龙点睛之效,既可敛摄气血精液,又可调补冲任加强固藏,又不孕症多虚多损,在临床中以相应的补益药佐固涩药同用,可标本兼顾,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傅青主女科·种子》中十方有三方未运用固涩药:嫉妒不孕之开郁种玉汤、肥胖不孕之加味补中益气汤、腰酸腹胀不孕之升带汤,三方皆为治疗不孕实证,这提示固涩法仅适用于虚证、脱证及久病大病后邪不猖盛的情况,如运用不当就会造成"闭门留寇",其害无穷,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为系统研究经方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统计《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中大黄的出现频率,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联合应用3个方面分析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独立成方有8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有8组,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在临床中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配伍精妙,应用广泛,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龙骨与牡蛎相须配伍,有镇静安神、收涩固脱、软坚散结之功,已为医家所习用。然而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及部分著名医家之临床运用,其功能、主治远非如此。如《本草述》云:“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如阴不能守其阳,阳不能固其阴”,“阴不为阳守,阳亦不为阴固”。《本草经读》亦云:“龙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炎 《中医研究》2004,17(1):13-13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留下了许多首方剂,由于其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湛,配伍合理,疗效显著,被后世尊称为“经方”。深入研究其配伍心法,而施之于临床,是仲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仲景对于方剂配伍,是在充分了解药物配伍之七情合和的基础上,巧妙遣用,使其达到方剂整体功能大于  相似文献   

18.
《内外伤辨惑论》(简称《辨惑论》)为李东垣所著的治疗内伤的医方书。此次将《辨惑论》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对书中生药使用的频次进行考证。方法:作为数据库的底本为收载于《和刻汉籍医书集成/第6辑》东京(1989)的《内外伤辨惑论》。目录记载的方剂作为基本方剂,将反复记载的方剂与加减方计入“总计”方剂内。而未记载配伍生药,仅引用名称及适应症的方剂有20种(总计25种),不包含在“总计”内。整理全书中生药使用频次。数据的输入基准与整理法按以往报道的方法进行。结果:①方剂数:《辨惑论》基本方剂46个,…  相似文献   

19.
谈“轻剂”对上焦温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轻剂理论的源流追溯方剂中关于轻剂的内容,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是后人根据药味功用归纳“十剂”的最早理论依据。轻剂即用来治疗病邪较浅、病情较轻的疾病,或治疗须轻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用药法度严谨 ,配伍精当 ,且疗效卓著 ,故一部《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崇奉为“医方之祖”。其16 8种用药 ,每一味药物的配伍都蕴涵深刻妙义 ,如牡蛎为临床常用药 ,性味咸、微寒 ,归肝、肾经。今人多以其潜镇、软坚、敛涩之功而治疗阳亢神扰、痰核结块及体虚滑脱诸症。然在张仲景方中 ,其配伍则更具匠心 ,兹据张仲景所论结合历代本草文献的有关阐释浅述于下 ,冀对开拓牡蛎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1 化解湿热牡蛎性微寒有清热之功 ,味咸有破溃之力 ,故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证。《注解伤寒论》曰 :”牡蛎……咸以泄水气。”《本草纲目》云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