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计算机辅助后牙全冠修复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获得待修复的全冠的数据,以备计算机辅助加工(CAM)之用。方法 待作全冠修复的牙预备体、邻牙、对He牙经过光学测量,获得其表面三维形状后,选用拟修复的牙的理想牙冠形态,根据缺牙区的大小及邻牙,对He牙的情况进行修改,使理想牙冠形状适合该缺牙区的情况后,用修改后的理想牙冠形状图像与牙预备体形状图像相减,即获得所需修复的全冠的数据,以备CAM加工之用。结果 获得了待修复的全冠的数据和图像。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通用性良好的冠修复的CAD系统,为CAM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前牙贴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获得待修复的前牙贴面的数据,以备计算机辅助加工(CAM)之用。方法 用光学测量的方法获得牙预备体,邻牙和对He牙的数据信息,并三维重建出这些结果。此后,选用拟修复的牙的理想牙冠的形态根据缺牙区的大小及邻牙和对He牙的情况进行修改,使之适应该缺牙区的情况后,用修改好的该牙冠理想的形状数据与预备体的形状数据相减,即获得的所需贴面的数据。结果 获得了所需的贴面的数和图像。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通用性良好的前牙贴面修复的CAD系统,为CAM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牙体缺损的治疗原则是保护牙髓及恢复牙齿功能,并兼顾微创美学修复。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椅旁修复系统以其精确便捷的加工技术、简单微创的牙体预备、可靠稳定的粘接修复等优势在牙体缺损修复领域迅速得以应用。现对CAD/CAM瓷嵌体在活髓后牙牙体缺损修复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逆向工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嵌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口腔修复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的方法,实现嵌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方法:制作修复牙预备体、邻牙、对咬和牙,通过光学测量获得其表面三维形状,输入计算机在基于逆向工程软件surfacer二次开发的口腔固定修复CAD系统进行修复体设计。结果:本文以嵌体修复体为例,实现了嵌体曲面重构。结论:使用口腔固定修复CAD系统设计嵌体符合口腔修复学和解剖生理学理论,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嵌体计算机辅助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运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嵌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探讨符合生理要求的嵌体He面与邻面的CAD方法,为嵌体专用CAD平台的开发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 取一个别正常He自愿者牙颌超硬石膏模型,在模型上牙体预备G.V.Black Ⅰ类洞、Ⅱ类洞、Ⅵ类(MOD)洞嵌体洞型,以牙科自凝树脂取牙尖交错位(ICP)He记录与模拟功能性He记录(FGP)。在同一坐标系下采集预备体、邻牙及He记录数字印模。运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同时结合标准牙数据库完成CAD。结果 在逆向工程软件基础上确立了嵌体CAD的技术路线,CAD完成后的各类型后牙嵌体形态协调美观,表面光滑,咬合及邻接关系符合生理要求。结论 基于通用逆向工程软件二次开发构建的嵌体CAD专用平台,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ona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后牙全瓷修复体的3年临床使用效果,分析病例失败的原因。方法使用CAD—CAM系统和可切削瓷块治疗32例后牙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共修复14颗前磨牙和18颗磨牙。根据缺损的形态和体积分别制作11个嵌体、10个冠和11个髓腔固位冠,追踪观察3年。结果28个修复体完好,2个修复体折断(磨牙嵌体和冠各1个)并重新制作,2个修复体边缘破损(磨牙和前磨牙嵌体各1个)。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并严格按要求进行牙体预备的前提下,使用CAD.CAM全瓷修复能满足患者对咀嚼功能和美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CAD/CAM系统中单冠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口腔固定修复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ComputerAidedDesi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e)系境的单冠设计路线,为研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定修复CAD/CAM系境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机械式扫描仪获取已进行完牙体预备需进行单冠修复的模型、对颌模型及正中(牙合)的咬合模型的数据,在I—DEAS软件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得到适于该个体的单冠的数据,从而得到单冠的设计路线,并以IGES格式存储所得数据。以备后续的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加工。结果 得到了单冠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路线。结论 单冠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路线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战意义,为口腔固定修复CAD/CAM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嵌体修复磨牙邻He面洞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嵌体与银汞合金充填修复磨牙He面洞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颌磨牙因龋病需要制备近中邻He面洞者,分别以嵌体或角汞合金修复,各30牙,跟踪观察2年,比较其效果。结果:用嵌体修复成功28牙(93,33%),失败2年(6.67%);用银汞合金修复成功21牙(70.00%),失败9牙(30.00%)。结论:用嵌体修复下颌磨牙近中邻He面洞的疗效明显主于银汞合金修复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CAD/CAM)二矽酸锂全瓷嵌体修复牙颈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病例为1颗牙颈部继发龋坏深达龈下的患牙,采用CAD/CAM全瓷嵌体修复,按照改良的USPHS标准分别进行6个月和1年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各个复查阶段:嵌体无脱落,折断、劈裂等不良现象,临床指标均达到A级指标。结论:CAD/CAM嵌体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是一种效果良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CAD/CAM全瓷嵌体与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后牙Ⅱ类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后牙Ⅱ类洞患者193例(共226颗牙),根据患者意愿,其中101颗采用CAD/CAM全瓷嵌体修复,其余125颗采用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分别在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修复体磨耗、折裂、脱落、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及继发龋等情况。结果:2种嵌体在修复体磨耗及边缘着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体折裂、修复体脱落、继发龋和边缘密合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CAM全瓷嵌体的成功率为:96.84%,树脂嵌体的成功率为:81.05%,两组之间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牙Ⅱ类洞缺损的修复治疗中,CAD/CAM全瓷嵌体的效果优于复合树脂嵌体。  相似文献   

11.
国产口腔修复CAD-CAM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目的 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口腔修复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系统。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3轴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全牙列28颗标准牙冠的形态数据。利用Matlab 5.3作为数据处理和程序开发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在牙冠表面定义特征区和特征点并进行各种变换和调整。用Surfacer10.5作为开发平台,进行修复体设计程序的研究与开发。用国产3.5轴的数控加工设备进行修复体加工。结果 建立了国人28颗标准牙冠的三维图形数据库。开发了咬合形态调整和修改程序。初步实现了冠修复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全过程并完成了其计算机辅助制作的全过程。结论 本项实验系统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学者已掌握了口腔修复CAD-CAM的基本理论、数学描述、技术和制造工艺。为进一步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CAD/CAM全瓷嵌体与Ceramage 聚合瓷嵌体修复活髓后牙Ⅱ类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牙体缺损活髓后牙需制备Ⅱ类洞的患者97例,共100颗患牙。随机分为2组,分别制作CAD/CAM全瓷嵌体与Ceramage 聚合瓷嵌体修复。比较2组修复后12个月、24个月的效果,参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体系(USPHS),评价术后牙敏感、修复体折裂、修复体脱落、边缘着色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2种材料嵌体修复12个月、24个月的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12个月时,2组病例均修改成功,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24个月时,术后牙敏感、修复体脱落例数,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修复体折裂发生例数,聚合瓷组低于全瓷组(P<0.05);边缘着色发生例数,聚合瓷组高于全瓷组(P<0.05)。结论: 聚合瓷嵌体修复活髓后牙Ⅱ类洞术后抗折裂力高于CAD/ CAM 全瓷嵌体,缺点是边缘着色发生率较高,应根据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牙科 CAD-CAM 系统上加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氧化锆复合材料得到牙科修复体.方法将氧化锆纳米粉体成型,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部分烧结体,然后将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渗透入部分烧结体的开孔中,原位聚合,制备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氧化锆复合材料.测试部分烧结体和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与可切削性能.将复合材料在牙科 CAD-CAM 系统上加工,以得到牙科修复体.结果在部分烧结体密度为 71.44% TD 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弹性模量和维氏硬度分别为 (202.56±3.09)Mpa、(4.30±0.16)Mpa·m1/2 、(58.71±1.98)Gpa、(3.82±0.34)Gpa.在 CAD-CAM 系统上加工前磨牙冠所需时间约为 16 min,得到的修复体形态生动,无崩裂缺口或微裂纹.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氧化锆复合材料机械性能良好,经牙科 CAD-CAM 系统加工能得到牙科修复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自凝树脂、Luxatemp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树脂暂时冠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差异。方法 按全冠牙体制备标准预备牙体30个,取模并灌注石膏模型后,分别制作自凝树脂、Luxatemp与CAD/ CAM树脂暂时冠各30个,将其就位于石膏模型上。通过体式显微镜,对利用硅橡胶复制技术得到的暂时冠与石膏模型间的边缘间隙宽度代型进行测量,计算各组30个样本边缘间隙的平均值。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自凝树脂、Luxatemp与CAD/CAM树脂暂时冠边缘间隙平均值分别为(179.06±33.24)、(88.83±9.56)和(43.61±7.27) μm。CAD/CAM树脂暂时冠边缘间隙显著小于自凝树脂和Luxatemp暂时冠(P< 0.05),自凝树脂暂时冠边缘间隙显著大于Luxatemp与CAD/CAM树脂暂时冠(P<0.05)。结论 CAD/CAM树脂暂时冠边缘密合度显著优于自凝树脂和Luxatemp暂时冠, CAD/CAM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Cerec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AD-CAM)系统制作的全瓷冠进行8年随访,评价其远期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Cerec2 CAD-CAM系统对22例患者的24颗牙体缺损的患牙进行CAD-CAM全瓷冠修复,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参照改良美国加州牙科协会评价标准对CAD-CAM全瓷冠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结果 除3件CAD-CAM全瓷冠失败外,其余21件CAD-CAM全瓷冠随访82个月~102个月.除费用外,患者对其余指标的满意度达100%.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CAD-CAM全瓷冠的8年留存率为88%.结论 Cerec2 CAD-CAM系统制作的全瓷冠可在口腔环境中长期保存并行使功能.  相似文献   

16.
The amount of tooth structure removed for various innovative and conventional preparation designs for fixed prosthodontics was quantified. Four Typodont resin teeth representing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premolars and molars were prepared in various abutment designs: adhesive, box (A2); adhesive, wing and groove (A3); mesioocclusal or distoocclusal inlay; mesio-occlusodistal inlay (13); mesio-occlusodistal onlay; partial crown; half crown (only molars); complete crown, 0.8-mm circumferential tapered chamfer (F1); complete crown, 1.0-mm circumferential rounded shoulder; and complete crown, 1.4-mm axial reduction facial shoulder, 0.7-mm lingual chamfer (F3). After tooth preparation (10 per group), the root was separated from the anatomic crown at the cementoenamel junction. Removal of tooth structure was measured by gravimetric analysis in a high-precision balance. Preparations A3 and F3 were assigned as abutments for metal-supported restorations, whereas all other preparations were used for all-ceramic restorations. When the mean structure removal of all teeth tested was compared, the adhesive and inlay abutments were the least invasive preparation designs, ranging from approximately 5.5% (A2) to 27.2% (13) tooth structure removal. Complete crowns required the most invasive preparations, ranging from 67.5% (F1) to 75.6% (F3) tooth structure removal. The tooth structure removal required for F3 retainers was almost 14 times greater than for an A2 preparation. Tooth structure removal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morphology of the tooth.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tooth preparation design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introduced. The measurement system used in this study provides an accurate method of quantifying tooth structure removal for fixed prosthodontic preparations. The innovative preparation designs studied conserved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ooth structure, yielding a better prognosis for the restored toot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系统( CEREC?)中的扫描设计软件(SW 4.4)获取预备体的光学模型数据,及利用牙体预备评估软件(PrepCheck 2.0)测量上颌前牙全瓷冠预备体的轴壁倾斜度( axial inclination,AI)以评估学生临床前期牙体预备体位培训和CAD的系统性训练对于上颌前牙全瓷冠修复预备体AI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口腔医学专业40名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临床前期牙体预备培训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牙体预备的体位培训和PrepCheck软件的运用。通过PrepCheck软件测量培训前后每位学生各预备的2颗预备体和标准预备体的唇侧、舌侧、近中向和远中向AI值。结果:培训前后预备体舌侧轴壁倾斜度及标准预备体舌侧AI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的舌侧AI值较培训前的小,但大于标准预备体的舌侧AI值。培训前唇侧、近中和远中AI值均大于培训后的AI值( P<0.05),但培训后的AI值与标准预备体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前期牙体预备体位培训和PrepCheck软件课程可有效提高牙体轴壁倾斜度预备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