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癌中TGF-β1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2 6例结直肠癌中TGF 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 ,同时应用CD34标记肿瘤间质中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12 6例结直肠癌中TGF β1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 2 1%和 6 3 5 %。结直肠癌中TGF β1、VEGF蛋白的表达和MVD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5 ) ;VEGF在TGF β1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GF β1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 (P <0 0 5 ) ,TGF β1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MVD高于TGF β1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P <0 0 5 )。结论 TGF β1可能通过间接或直接刺激肿瘤血管形成而促进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2.
CD34基因与血管内皮细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34基因有 8个外显子 ,其产物CD34抗原为 1 0 5~ 1 2 0kD的跨膜细胞表面糖蛋白 ,可选择性地在造血干 /祖细胞中表达 ,而且也在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其它组织中表达。它具有粘附、加速血管前内皮细胞聚集形成血管、调控造血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的功能。可用来测量肿瘤内及缺血组织微血管的密度和面积检测早期的新生微血管形成及分离CD34 造血干 /祖细胞等。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特异性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EPCs主要位于骨髓和外周血。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新生。肿瘤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不同因子的趋化作用下EPCs从骨髓动员至外周血循环,然后迁移和定居到肿瘤组织,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新生。VEGF/VEGFR-2信号途径在EPCs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肌纤维化 (MF)是高血压左室重构的主要表现之一 ,TGF β1和AngII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生物活性因子 ,AngII通过血管紧张素II 1型 (AT1)受体对TGF β1合成和释放的刺激 ,增加TGF β1的表达和促进纤维的发生 ;TGF β1也上调I型、III型胶原合成并抑制胶原酶的释放 ;两者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MF的发生。多种药物可对TGF β1的表达产生抑制 ,AT1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TGF β拮抗剂在降低TGF β1表达和减轻MF方面显示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中CD105表达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多项免疫组化(multiple immunohistoehemistry,MIHC)检测内皮因子CD105作为判断患者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2003年11月-2004年1月经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科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87例,癌旁组织标本20例,同期乳腺良性病变标本24例。以CD105单克隆抗体为标记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105的表达水平计测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CD105所标记的MVD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以及乳腺良性病变与癌旁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癌旁组织中CD105几乎表达缺失;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织分化差(Ⅲ级)、临床TNM分期晚以及VEGF表达阳性、ER、PR表达阴性的患者中,CD105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CD105主要在处于增殖状态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在标记肿瘤组织活性微血管方面特异性极高,是检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CD248又称内皮唾液酸蛋白(endosialin)或肿瘤血管内皮标志物1(TEM1),是一种具有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的单次跨膜糖蛋白。研究表明,CD248在胚胎期表达于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在成人的绝大部分组织均不表达,仅在结肠平滑肌细胞和前列腺组织中有低水平的表达。CD248在多种肿瘤的间质和血管周细胞,以及肉瘤的实质细胞特异性高表达,CD248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迁移、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及调节肿瘤微环境等机制促进肿瘤进展。因此,CD248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抗肿瘤治疗靶点,多种靶向CD248的治疗策略已显示出初步的抗肿瘤效果,展示出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是血管形成过程中始动并且使之持续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机制。 方法:在大鼠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单独或联合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后,划痕实验和MTT检测对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观察内皮细胞形态、活性、迁移能力。 结果与结论:划痕实验显示单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迁移无明显差异,单独促血管生成素1作用时,不仅不能增加细胞的迁移作用,反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弱,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作用时,细胞迁移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MTT实验结果表明:单纯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促血管生成素1,均不能起到有效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素1可有效促进增殖。结果可见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应用时,才能有效促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及其在临床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它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并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在调节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VEGF也是胚胎发育、软骨内骨形成、女性生殖系统、以及肿瘤和眼球内血管新生所必需的。另外,VEGF也可诱导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而出现高凝状态。目前,有许多临床实验正在评价VEGF在血管新生依赖性疾病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和抗血管新生药物用于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长素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长素 (ANG)属于RNase超家族 ,是唯一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的血管生成因子。它可通过促进基膜的降解 ,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粘附等作用来促进血管生成。ANG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增高。在糖尿病、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中其表达水平亦有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DMSCs)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方法: 利用组织块种植法体外分离培养PD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抗原,应用含50 μg/L VEGF和10 μg/L bFGF的诱导分化液定向诱导PD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化过程中不同时点内皮特异性标志的表达变化。透射电镜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分别检测内皮特异性结构和内皮细胞功能。结果: PDMSCs表面抗原 CD105和CD166阳性,CD31、CD34和CD45阴性。诱导分化的内皮细胞形态呈鹅卵石样,早期内皮标志Flk-1/KDR在4 d表达最强;成熟的内皮标志CD31、vWF、CD144/VE-cadherin在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现时间依赖性表达(0 d、4 d、8 d和12 d)。透射电镜下可见内皮特异性结构:Weibel-Palade小体。细胞接种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可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结论: 胎盘中可分离出大量PDMSCs,并且PDMSCs在体外可分化为具有功能特性的内皮细胞,因此胎盘组织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ERG蛋白在各种血管源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ERG蛋白在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血管源性肿瘤(血管瘤12例、上皮样血管瘤5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5例、Kaposi肉瘤3例和血管肉瘤5例)和20例非血管源性肿瘤中ERG和CD31蛋白表达。结果30例血管源性肿瘤均弥漫性表达ERG和CD31, ERG表达与血管源性肿瘤类型和良恶性无关,ERG表达与CD31表达相一致。20例非血管源性肿瘤中,除1例上皮样肉瘤表达ERG外,其余均不表达ERG。 ERG在血管源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6.7%。结论 ERG是一种高度敏感和比较特异性的血管源性肿瘤标志物,可与CD31联合应用于血管源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因子。正常情况下,VEGF在创伤愈合、组织器官修复和胚胎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缺血、炎症和肿瘤等病理情况下表达也增加。VEGF通过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促进血管的发生和生长。利用VEGF的这一特性,将其用于治疗心血管的缺血性疾病,可明显增加侧支循环,改善缺血。由于VEGF在循环中的半衰期短暂,它的基因治疗将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背景: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机体不同类型组织后是否可以分化为相应组织靶细胞呢?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分离培养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表达,用含体积分数2%胎牛血清以及5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v-WF染色鉴定。 结果与结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v-WF染色结果阳性。提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等生物学作用,在血管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VEGF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肿瘤组织可合成和分泌VEGF,VEGF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周围的正常组织高,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探讨在5种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中中期因子在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3例乳腺癌组织的中期因子表达量;采用CD105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中期因子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性密切。中期因子表达量高的样本具有较高的以CD105表征的微血管密度。与其他4种分子分型相比,中期因子和CD105在基底细胞样型的表达量最高,但是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因子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标记物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与其他分子亚型的乳腺癌相比,基底细胞样型的乳腺癌可能并不具有独特的血管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实体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具有选择性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增强血管渗透性的作用,在多种实体肿瘤中有高水平合成,并与肿瘤的分级和转移相关,VEGF受体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干预VEGF及其受体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是阻遏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1-7)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 1 7) [Ang ( 1 7) ]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 ,建立Ang ( 1 7)对二肾一夹 ( 2K1C)高血压大鼠干预模型 ,在光镜下观察肾脏纤维化 ,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 β1 ) ,RT PCR检测肾组织内TGF β1 、TGF β1 受体ImRNA水平。结果 :Ang ( 1 7)能减轻2K1C高血压大鼠肾纤维化 ,减少 2K1C高血压大鼠肾组织TGF β1 的蛋白表达 ,降低肾组织内TGF β1 、TGF β1 受体ImRNA水平。结论 :Ang ( 1 7)对 2K1C高血压大鼠肾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减少肾组织内TGF β1 及其受体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KDR基因编码的、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的Ⅴ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对VEGF通路信号起反应并调节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VEFGR2主要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及血管源性肿瘤,也有大量表达于乳腺癌、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及尿路  相似文献   

19.
KDR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VEGF及其受体KDR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用KDR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作用于人血管内皮细胞,以阻断VEGF的自分泌作用通路,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检测细胞DNA含量,测定细胞分泌VEGF的能力,并检测作用后KDR mRNA和KDR蛋白的水平。结果发现未经处理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一定量的VEGF,KDR ASODN能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内KDR基因的表达,并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在一定剂量下还可诱导凋亡。结果说明KDR ASODN能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VEGF受体KDR在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凋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组织血管结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结构的过程。1971年Folkman[1]提出了肿瘤血管依赖性生长的概念,并把肿瘤生长分为非血管期和血管期两个生长阶段。固体肿瘤在血管生成前,肿瘤体积一般不超过3 mm3。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肿瘤组织出现缺氧、代谢产物堆积、pH值改变等,这些因素刺激肿瘤细胞、周围间质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各种促血管生长刺激因子,通过诱导血管基底膜降解和内皮细胞增殖,启动新生血管的生成。 肿瘤一旦血管化, 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而且容易发生转移,说明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过去30多年中,人们致力于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并试图通过抑制和破坏肿瘤血管生成来建立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