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解剖显微镜观察了50例国人大脑的Willis环前部及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又可分成两小段,即Ⅰ段和Ⅱ段。Ⅰ段发出丘脑下部支,Ⅱ段发出前穿支。前交通动脉向后上方发出丘脑下部支,向前上方发出胝脈体正中动脉,其出现率为56.0±7.02%。脉络从前动脉绝大多数起自颈内动脉,极少数起自后交通动脉。该动脉平均发出13.3支穿支分布于邻近的脑组织。大脑前动脉被分成A_1段及A_2段。A_1段发出四组穿支,即前穿支、丘脑下部支、胼胝体下回支及返动脉。大脑前动脉共发出十支皮质支,可分成三种干型。本文讨论了Willis环前部及大脑前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和大脑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脑内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34侧)正常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1)大脑内静脉多在室间孔后缘由丘纹上静脉、透明隔静脉和脉络膜上静脉形成,(2)左右大脑内静脉多在第三脑室顶同一水平面内后行。(3)左右大脑内静脉间最窄处多位于大脑内静脉的前半,最宽处多位于其后半,其间距分别为0.60±1.10mm和6.27±2.16mm。(4)大脑内静脉绕过松果体后行时,多位于松果体外上方。所有大脑内静脉均注入大脑大静脉。(5)本文还对大脑内静脉属支的出现率、起源、形成、管径、回流和支数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大脑大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大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大脑大静脉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型,大脑大静脉多起于松果体的后上方,绝大多数为单于,其长度和管径分别为9.65±4.12mm和3.88±1.52mm。本文还对其属支的出现率、起源、管径、回流和支数进行了详细观察。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术前准备和手术技巧,避免分离、夹闭动脉瘤时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0113年5月至2008年10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处理30个动脉瘤.30例中19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存在脑内血肿,2例因其他疾病体检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沿大脑中动脉主干寻找动脉瘤并夹闭.结果 32.1%的破裂动脉瘤中存在脑内血肿.全部动脉瘤均行夹闭术.按COS分级,预后良好(Ⅳ和Ⅴ级)25例,预后不良(Ⅲ-Ⅰ级)5例.结论 了解大脑中动脉的解剖,术前仔细研究CTA和DSA明确动脉瘤的指向,术中准确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可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并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急诊血肿清除,防止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总结经验。结果:28例患者共30个动脉瘤,其中5例伴有脑内血肿;根据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朝向和与分叉血管的关系,精心设计显微手术;术后随访6~12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优良22例,中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术前影像学上的准确分析与评估、合适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有效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提高术后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大脑后动脉的显微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00侧成人的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主干右侧稍粗于左侧,分为P_1~P_3段。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干型可分为五型:单干型;双干型;三干型;四干型和五干型。颞下前动脉有3例直接起于大脑中动脉的起端附近。分布海马回外侧及颞下回下面的前部。在其他材料里尚未见到。距状裂动脉除直接发自大脑后动脉外,尚发自颞下后动脉和顶枕动脉,以加强视区皮质区的血液供应,称为副距状裂动脉。 相似文献
9.
大脑后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脑后动脉分支及走行。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4—60倍,观察58例116侧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走行。结果:大脑后动脉P1段左侧稍粗于右侧,P2、P3段管径左右变化较大,主要与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可分为:单干型、双干型、三干型、四干型和五干型。颞下前动脉和颞下中动脉合干起于颈内动脉尚属首见。结论:大脑后动脉供应枕叶的大部分和颞叶的底面,以及参与形成第三脑室的脉络丛。 相似文献
10.
显微外科治疗47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47例显微外科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临床特征。37例以蛛网膜下隙出血起病,其中20例伴颅内血肿;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17例,Ⅳ级8例,Ⅴ级3例;动脉瘤平均直径9.3mm;指向前上型17例,后向型22例,下向型8例。结果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患者进行0.5~4年随访。良好16例,中残18例,重残6例,植物状态2例。术后死亡5例,2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常见巨大复杂形态以及合并颅内血肿。早期手术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合理的手术入路,对M1、M2穿支的辨认,适时的临时阻断以及良好的夹闭习惯是手术操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00例新生儿中结肠动脉的观察结果。发现有中结肠动脉者99例(99.0±1.0%),其中具有2~3支中结肠动脉者40例(40.0±4.90%),共140支。并对各起始形式、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颅内血肿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处理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19例伴颅内血肿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行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并夹闭动脉瘤17例,夹闭加包裹2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按GOS预后评分:GOS 5分10例,GOS 4分6例,GOS 3分2例,GOS 2分1例,无死亡患者.结论 伴颅内血肿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容易形成脑疝,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完善CTA、DSA等影像检查,给予准确的术前评估、制定手术预案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前位和侧位视图中M1段的形态,测量M1段的长度,并分析左、右侧M1段形态的相似性。结果:在轴位、后前位及侧位这三个视图中,MCA M1段在正常人群中的形态分布均表现为C形>L形>S形。在轴位,约373条(47%)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340条(42.8%)表现为弓向背侧的C形,仅33条(4.2%)表现为弓向腹侧的C形;在后前位,约322条(40.6%)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262条(33.0%)表现为弓向头侧的C形,60条(7.6%)表现为弓向足侧的C形。左、右侧M1段形态相似比例为:轴位27.2%(114/419),后前位42.7%(179/419),后前位M1段形态相似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升高,在轴位视图,L形向C形的转化非常明显,而S形仅有轻度升高;在后前位视图中,L形同时向C形及S形有转化。结论:MCA M1段在轴位及后前位视图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对16例MCA狭窄所致的急性闭塞性脑中风患者,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进行微栓子(MES)检测。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有中度MCA死(CI)6例;而深穿支动脉梗死(PAI)8例,为单发梗死。栓子检测结果:16例病人中,有4例(25%)MES,其中重度狭窄的2例患者均发现MES。结论 栓塞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交界区多发梗死多由于该区域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栓子清除能力的下降引起。狭窄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栓子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作者观测25例50侧成人大脑中动脉分支类型及各皮质支的外径,分支数目,浅出位置和走行分布等。讨论了大脑中动脉在颅内外吻合术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张希庆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8,15(6):371-372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0%~80%,而大脑中动脉(MCA)梗塞占缺血性脑梗塞的60%左右。MCA梗塞中大面积梗塞可增加病人的早期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必要对这类严重梗塞临床特点,病因学以及预后进行介绍。1MCA解剖特点及梗塞后CT表现MCA自... 相似文献
18.
基底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34侧)成人脑标本的基底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基底静脉主要由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形成;其长度和管径分别为36.43±6.60mm和1.43±0.39mm;在环池内,基底静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和滑车神经关系密切;基底静脉主要位于松果体外下方和外方。此外,还对其属支的起源、形成、管径、回流和支数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伴脑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早期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3例MCA动脉瘤伴脑内血肿早期显微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Hunt-Hess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6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均位于MCA分叉部。13例均在动脉瘤破裂出血72 h内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4例。结果动脉瘤夹闭12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依据GOS判断:优良7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伴脑内血肿的MCA动脉瘤效果显著,充分的术前评估和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早期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并夹闭动脉瘤可有效预防致命的再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