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治疗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脉内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2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术,观察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结果 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左前降支闭塞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闭塞组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前降支闭塞组(P<0.05).AMI发病6h之内IRA开通组RA的发生率高于6 h~12 h IRA开通组(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中RA的发生率与闭塞的冠状动脉以及AMI发病后IRA开通的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60~8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另选取同年龄段非冠心病手术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连续记录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48 h心电信息,统计ST段位移幅度及时间,各型心律失常、各时间段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等。结果冠心病组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发生率、平均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心动过缓(SB)、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房性早搏(AP)、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24~48 h ST-T改变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术后24 h 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冠心病组术后24 h和术后24~48 h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是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高发人群,术后24 h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4月收治行急诊PCI的AMI患者70例,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总结并分析护理方法。结果 70例患者PCI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4例,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6%;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术中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观察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72只眼)年龄≥60岁伴有心血管病史的白内障手术摘除患者,在围手术期间进行24 h DCG监测,观察术前2 h、术中以及术后2 h的心律失常变化,所得DCC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66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87.9%,以房性心律失常最高(86.2%),室性心律失常次之(72.4%);短暂房性心动过速和短暂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24.1%和3.4%。术中和术后2 h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2 h(P=0.000);而术中和术后2 h室性心律失常明显低于术前2 h(P=0.000)。23例(34.8%)有眼心反射的发生。术后出院视力脱残率为86.1%,脱盲率为93.1%。手术中无严重全身并发症发生。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术前应予全面综合分析和评估,针对其变化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使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将105例接受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4例(实验组)术后静脉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d),连用5 d.51例(对照组)术后不用地塞米松.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心电监护,并每日行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者8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者9例;严重心律失常(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对照组(7.84%)高于实验组(0%)(P<0.05).认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可减少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后心电图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14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心内科行介入封堵的PMVSD患者358例,分析住院和来院复查(术后1、3、6、12个月)的心电图结果。结果 PMVSD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后随访期间与术前比较,电轴和心率无变化,PR间期缩短,QRS间期和QT间期都延长。358例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38.0%(136/358),而严重心律失常(即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5.0%(18/358);术后1~12个月随访到心电图的180例患者新出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2.8%(23/180),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0.6%(1/180)。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MVSD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且转归好,是一项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经验以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276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76例患者,83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30.1%.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9例,窦性心律不齐6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房性早搏4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7例,心房纤颤2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68例(81.9%)心律失常发生在术后24 h以内,15例(18.1%)发生在术后24 h~48 h以内.全组患者无死亡,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4 d~51 d,平均20 d.患者年龄超过60岁、术前合并肺功能减退及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食管胃弓上或颈部吻合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增加.结论 患者年龄、术前有合并症、手术方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加强围术期的管理,可以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品对急性右冠状动脉梗塞急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28例冠脉造影显示急性右冠脉闭塞致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分为阿托品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阿托品组冠脉开通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给予阿托品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阿托品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7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6例,缓慢心律失常11例,术后低血压13例,对照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7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5例,缓慢心律失常32例,术后低血压24例,两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急性右冠脉心梗患者,急诊开通冠脉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可以减少再灌注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4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AECG)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心功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观察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增大的情况,统计并分析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6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52例(81.25%);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10例(15.62%);死亡3例(4.68%);存活患者中10例有三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其余均为一至两种心律失常.结论 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以室性早搏居高,并在此基础上合并有其他形式的心律失常,即多样、易变、复杂,心律失常越复杂其治疗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术中心律失常特点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TCA术中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体会,总结经验教训。方法 入选的59例AMI患均进行了冠脉造影及PACT支架术。结果 术中共有48例心电监护发现有心律失常发生(发生率81.4%),属于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35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72.9%。非再灌注心律失常13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27.1%,明显低于再灌注心律失常(P<0.01)。结论 AMI急诊PTCA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术中心律失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心脏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脑栓塞发生率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起搏患者心房颤动 (AF)和脑栓塞 (C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12 5例起搏患者术后每 6~ 12个月随访一次 ,随访时暴露自身心律并记录术后CE事件。 12 5例患者随访 5 .88± 0 .34(1.5~ 2 4.6 )年。术前AF总的发生率为 2 8% (35 / 12 5 ) ,术后为 40 % (5 0 / 12 5 ) ,其中术后新发生持续性AF(CAF) 15 % (18/ 12 0 )、阵发性AF(PAF) 5 .5 %(5 / 90 )。影响AF发生的因素 :①起搏方式 :VDD患者未见AF发生 ,AAI、VVI和DDD三种起搏方式间AF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②术前存在PAF者 ,术后CAF发生率明显升高 ,达 2 6 .7% (8/ 30 )。③心律失常类型 :慢 快综合征患者术后CAF的发生率 30 .3% (10 / 33)显著高于缓慢性病窦综合征 6 .4% (3/ 47)和房室阻滞 11.1% (5 / 45 )患者 (P均<0 .0 5 )。④年龄 :6 0岁以上患者中CAF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6 0岁以下患者 (P <0 .0 5 )。术后CE发生率为 5 .6 % ,伴AF者显著高于不伴AF者 (P <0 .0 1) ,而未见起搏方式对其影响。结果提示 :在起搏随访时应重视对AF的检出及治疗 ,避免由此造成的起搏功能障碍、起搏并发症和CE ,并充分考虑基础心律失常类型、起搏方式和年龄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LP)预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价值.方法 4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4例)和无症状组(19例).采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检测所有患者的心室晚电位;动态随访(33.8±9.0)个月,观察研究人群中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有症状组中有22例(91.7%)患者晚电位阳性,无症状组中有7例(36.8%)晚电位为阳性.LP阳性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为72.4%,LP阴性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为14.3%,LP预测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为5.1,95%可信区间(CI)为[1.4,18.6](P=0.002). 结论 心室晚电位可以作为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用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方法改善心肌供血后原心律失常的转归。方法 :冠心病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 ,在术后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提下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 :74例术前有顽固性缺血性心律失常者术后有 4 1例 ( 5 5 .4 % )心律失常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 :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后部分与缺血有关的顽固性心律失常有可能消失或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直接PCI的180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12例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62.22%,与年龄相关(r=0.614,P=0.026),年龄越大越易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其中单支血管病变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支病变患者(69.17%比48.33%,P=0.021)。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前降支组、左回旋支组(71.67%比61.67%比53.3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6~12h开通者(47.62%比66.67%,P=0.025)。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组在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再梗死及卒中与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与血管病变支数、梗死血管类型及冠脉开通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 1 0 2例胸部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心律失常 3 5例。根据年龄 ,术前是否伴发心血管疾病、 EKG异常、肺部慢性疾病及肺功能异常 ,术后 SO2 改变及并发症 ,血Rt变化 ,血电解质变化等 ,观察其中出现术后心律失常的例数 ,进行发生率的对比分析 ,用卡方 (X2 )检验 ,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胸部肿瘤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和多种因素相关 ,包括年龄、术前伴发病 ,如心血管疾病、 EKG异常、肺部慢性疾病及肺功能异常 ,以及术后 SO2 下降及并发症 (P<0 .0 1~ 0 .0 5 )。结论 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和术前、术中、术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室纤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科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08例,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发生心室纤颤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发生心室纤颤)和对照组173例(未发生心室纤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压、血常规、心电图、入院血糖、电解质、CK-MB、肌钙蛋白T(cTnT)、胸痛发作到PCI时间、术前及术中用药等。观察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患者及PCI术后不同IRA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患者心室纤颤发生率。结果 208例患者心室纤颤发生率为16.8%(35/208)。观察组患者CK-MB、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间心室纤颤发生率比较:IRA血流TIMI 3级TIMI 2级TIMI 1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诊PCI的AMI患者围术期心室纤颤的发生有关。结论 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是急诊PCI的AMI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室纤颤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简称冠搭)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72例冠搭术后患者进行24 h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根据心电图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心律失常组(组1),一组为非心律失常组(组2).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是否体外循环、搭桥支数与病变支数、电解质情况、心功能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为22例,发生率为30.55%.心律失常组的高龄、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差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结论 高龄、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差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急性心肌梗死且急诊行PCI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所需时间、IRA是否完全闭塞及梗死面积大小的之间的关系。结果 125例患者中85例发生RA(68%)。梗死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12h开通者(p<0.05)。完全闭塞组RA发生率总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次全闭塞组RA发生率(p<0.05)。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与局限性心肌梗死RA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MI患者直接PCI后RA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与IRA病变程度、发病至开通IRA时间明确相关,与梗死面积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或经皮冠状动脉成行(PTCA)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12年3月78例急诊PCI和10例急诊P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急诊PCI或PTCA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采取的相关处理方法及最终心律失常的转归,以便于掌握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达到降低急诊PCI术的病死率。结果本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68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16例),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7.2%。88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经血运重建血管均再通,其中行PCI(PTCA+STENT)术76例,单纯行PTCA术12例;死亡1例,是支架后无复流发生所致。结论急诊PCI术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特别要警惕室性心律失常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术前已有心律失常患者要给与相关药物应用,对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已有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应给予安装临时起搏器保护。  相似文献   

20.
1 资料与方法为探讨危重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的临床意义。采用美国 1 81 0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护仪对 2 1 6例危重患者进行DCG监测。2 结果①在常规心电图 (ECG)检查阴性的部分患者中 ,2 4hDCG监测有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的改变。②而部分ECG检查阳性者 ,DCG发现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③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复杂性不仅与病种有关 ,而且与疾病的严重性有关。④同时能观察到危重患者 ,特别是AMI和心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较其他患者的发生率高。⑤起搏器功能的评估 :对有阵发性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估 ,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