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青科  赵振国  隋海晶 《上海医学影像》2005,14(3):179-180,188
目的提高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方法本文对4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超急性期CT表现为MCA高密度征、点状征及MCA供血区早期缺血梗死的表现:如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岛叶密度减低,相应侧裂池变窄;颞叶灰质密度减低,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结论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超急性期CT表现特别对最早出现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其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4例CT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象的认识提高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24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2例还有MRI证实,发病在6 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结论:平扫CT对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在早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60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所选患者发病1~6 h内开展CT扫描以及24h后开展CT复查。结果: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表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者,均为单侧,并且HMCAS在脑梗死诊断中,其特异度比敏感度更高,预后效果不佳,病死率高,24 h后,经CT复查发现,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有大片状低密度灶产生,其中有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在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变化情况对其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存在积极作用,推广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例正常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4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左侧(正常组)或患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右侧(正常组)或健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作为输入动脉,4次图像后处理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绘制ROI,梗死组额外在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边缘梗死侧绘制ROI,测量4次全脑灌注成像各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单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灌注参数平均值作为该侧灌注参数值,对4次测量所获灌注参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正常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左、右侧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梗死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健侧、患侧大脑及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侧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可以选择显示较好的任意大脑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CT灌注成像+头颈CT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抽选2016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9例)做研究,均进行CT灌注成像+头颈CT血管造影,总结影像学表现,对比脑梗死区和对侧脑区相关参数。结果:在本次研究的49例患者中,32例患者在首次的头颅CT平扫时发现有早期脑梗死病灶存在,其具体表现为病变区的密度轻度减低与局部脑沟消失,另外17例患者并未有同症状相应的一些病灶出现;头颈CT血管造影显示10例患者的病灶侧大血管基本正常,15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狭窄,6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脑前动脉闭塞、狭窄,6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脑后动脉闭塞、狭窄,12例患者病灶侧的颈动脉闭塞、狭窄。同对侧脑区相比,脑梗死区的强化峰值降低、脑灌注值降低、脑血容量降低、达峰时间延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CT灌注成像+头颈CT血管造影具有经济、快捷等特点,并且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情况可掌握其血供情况,从而为患者的诊治准确提供生理学信息以及病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总结12例小脑梗死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12例小脑梗死患者,均行普通平扫后,加做后颅凹薄层扫描。结果较大面积(区域性)梗死5例,较小面积(直径<2cm)梗死7例,梗死区呈片状低密度影,较大面积的梗死范围与小脑动脉供血区相吻合(主要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直径<2cm的梗死灶,边缘较模糊,有2例多发。行增强扫描4例。结论小脑梗死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伴有占位征象时,需与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容积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6h内行CT平扫及CT脑容积灌注成像,分析平扫及灌注表现,测量缺血区的灌注参数值,并应用灌注扫描图像重建Willis环动脉。结果2例患者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脑容积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减低区,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平均通过时间延迟;重建Willis环动脉图像均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结论CT脑容积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重建血管成像可以判断闭塞血管,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指导溶栓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期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后 ,大脑中动脉自身及所供血区脑组织的CT及MRI表现。方法 :搜集 2 4例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的早期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病例 ,对照研究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后大脑中动脉本身及所供血区脑组织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病例 ,CT虽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多数病例仍有一定的表现。MRI诊断急性期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 ,所有病例均有表现 ,根据T1WI、T2WI及 2D PCMRA的表现可确诊。结论 :CT、MRI在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病历中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MRI较CT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探讨CT平扫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相关要求从2015年10月19日至2018年10月19日来本院就诊考虑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GE公司生产的optima 660型64排和bright-speed型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并以此探讨CT平扫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数据显示,60例患者6h内不同时间段(0-2h、2-4h、4-6h)发现病例数分别为25例、22例和13例,其中0-2h和2-4h分别有20例、8例在CT平扫中未发现异常;60例患者中有45例为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病例,发病率为45(75.00%);在CT平扫征象中,三个时间段出现密度降低征及交界模糊征的发生率分别为5(25.00%)、13(59.09%)、11(84.62%),以4-6h时间段发生率最高且和其他时间段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时间段出现脑肿胀征的发生率分别为2(8.00%)、12(54.55%)、11(84.62%),同样以4-6h时间段发生率最高(P0.05);三个时间段出现血管高密度征得发生率组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接受CT平扫检测,临床实用性强,诊断价值高,利于临床早期诊疗,对提高检出率和确诊率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拟诊早期脑梗死患者38例,均在症状出现24 h内行头颅CT平扫及CTP检查。将脑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区与健侧对应区的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15例头颅CT平扫发现可疑脑梗死区,主要位于大脑半球,表现为密度轻度减低、局部脑沟稍变浅等;其余23例患者CT平扫未发现异常。38例患者的CTP检查均发现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梗死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与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均较健侧对应区明显下降,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较健侧对应区缩短,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较健侧对应区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脑梗死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F、CBV、MTT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P区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随访的18例患者中,经积极溶栓等治疗后梗死区缩小6例,梗死区消失5例,仅表现为梗死区TTP和MTT延长、CBF和CBV变化不大3例,梗死区无明显变化4例。结论:64排螺旋CTP检查可以准确地提示早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5 1例 ,占 41.5 % ,其中灰质组的阴性率显著低于另两组 (P <0 .0 0 1)。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 (2 5例 )、局部脑肿胀征 (5 8例 )和脑实质低密度征 (2 2例 )。其中灰质组的局部脑肿胀征出现率显著高于白质组和基底节组 (P<0 .0 0 1)。其他表现有陈旧性脑梗死 2 0例、老年脑改变 3 5例。结论 仔细分析平扫CT影像 ,对半数以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可作出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对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表面灰质区的病例 ,CT平扫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改变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材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9年11月我院收集的27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12小时以内发病,分析CT检查结果,27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22例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脑实质密度减低区。15例显示轻微的占位效应,与脑缺血、脑水肿有关,表现为脑皮质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11例出现脑动脉密度增高征,见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有其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CT、MRI联合应用对诊断脑梗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CT和MRI在对诊断脑梗死中的联合运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脑梗塞的237例病例经CT扫描,其中经CT、MRI联合扫描92例。并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塞CT诊断21例(N=188)。MRI诊断57例(N=65),发病在24小时后的诊断率分别为61.2%、100%。讨论:CT和MRI联合应用对诊断脑梗死有互补作用。虽然CT扫描可以作为首选,但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和确诊梗死血管的位置,应经MRI扫描,这对临床的及时处理和治疗有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Toshiba Aquilion型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26例脑梗死病人进行3D-CTA检查,分别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检测并评估。结果 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或狭窄17例,大脑后动脉闭塞或狭窄2例,椎动脉狭窄1例。6例未见血管异常,其中5例为多发性腔隙梗死。全部26例病人中,只见到1例动脉内壁不光滑,未见到斑块、钙化、溃疡及血栓形成。结论 脑梗死的病因可能以栓塞为多见;3D-CTA具有灵活的三维影像后处理功能,能提供脑血管病的多方面信息,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5.
TCD评估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TCD评估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5例经头颅磁共振证实的MCA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行TCD检查。结果病例组患侧MCA流速低于健侧,两侧MCA流速比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患侧与健侧大脑前动脉(ACA)流速比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双侧大脑后动脉(PCA)流速比值跟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组患侧MCA脉动指数减低(P<0.001)。结论TCD提供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部分反映MCA病变后的侧支循环情况,MCA区脑梗死后侧支循环代偿以ACA为主。  相似文献   

16.
对30例脑梗塞的脑血流断层显像进行分析并与CT比较,结果表明脑断层显像在脑梗塞的预防、早期诊断、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能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清粘附分子及选择素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治疗、病情转归和判断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EIASA法分别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含量。并探讨各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sICAM—1、s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L—选择素则无显著变化;脑梗死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明显下降;脑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各指标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清sICAM—1、sVCAM—1、及sE—选择素、s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的临床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和预后判断指标,同时也为在脑梗死发病早期使用抗粘附分子抗体及药物治疗提供临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Arterial dissection is a rare but serious cause of acute childhood stroke. Here,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15-year-old adolescent boy, an art school student, who suddenly experienced left hemi-paralysis after performing repeated backward somersaults, diagnosed as right-side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hyperacute infarct due to isolated MCA dissectio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 in childhood is rare, as in our patient; however, pediatricians and emergency physicians should take MCA dissectio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when hyperdense MCA sign is detected from unenhanced 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of childhood and/or adolescent stroke, with a special history such as backward somersault as in this case. Besides, unenhanced cranial CT and further imaging studies, including CT angi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vide a crucial role in early diagnosis to design proper treatment of acute childhood stroke in the 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