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它向全身各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并调节细胞组织的内环境。正常的微循环状态是保证各脏器能执行其正常功能的先决条件,所以对微循环的全面了解,有助于认识疾病,提高疗效,目前微循环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十分重视的课题。自1963年wiedef hielm将电视技术应用于研究微循环这一领域以来,又陆续采用光电扫描法、图象剪切法等来测量微血管的管径,由于研究手段不断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微循环检测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础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直接参与细胞与组织间物质交换的循环。它包括血液循环、组织液循环、淋巴液循环。由于组织液、淋巴液无色,难于直接观察,故目前称微循环实际上是指能直接观察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特点为在属性、形态、功能、调节方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但又有脏器组织的特殊性。它在各脏器组织的结构也有所不同,典型结构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床——后微静脉——微静脉——动静脉短路等。  相似文献   

3.
周瑜  王卫星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9):1559-1562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由多种炎症因子异常激活而引起胰腺损伤的多因子疾病,以胰腺水肿、坏死为主要特征,可导致胰腺局部甚至系统性炎症。急性胰腺炎作为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因其起病急、病情重、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且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等原因而受到广大学者们的极大重视。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传统的观点认为胰腺的自身消化、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全身微循环障碍以及肠道菌群易位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从微循环障碍角度探索其发病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机体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血管活性介质的释放等在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因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共同促进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急性胰腺炎虽原发病灶位于胰腺,却能造成肠道、肝脏、肾脏、肺等全身多脏器功能损伤,而微循环障碍则是导致胰腺以及胰外脏器损伤的重要原因。本文就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发生的机制及全身主要脏器微循环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广大学者对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进而寻求广大学者对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的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众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4.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它是循环系统最基层的结构,不同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可反映组织细胞的代谢,并可据此观察机体内各脏器的功能与病理变化。国内李志山、陈文杰等1964年首先报道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后有关微循环研究的报道日益增多,但大多着手于平原甲皱微循环的研究,直到1979年才有人对西藏高原甲皱微循环进行了研究,而对地处海拔三千米以下,一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甲皱  相似文献   

5.
丹参对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3%牛磺胆酸钠经胆胰管逆行注射制成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并用丹参进行实验性治疗,发现对照组6h出现严重的胰腺出血坏死及微血管破坏,血清胰酶活性显著升高(P<0.001),12h后血清胰酶活性呈进行性降低,胰腺微血管及组织病变进行性加重;丹参组24h胰腺微血管损害及组织学病变改善显著(P<0.01)。结果提示:微循环障碍是加重AHNP后期胰腺病变的重要因素,丹参能改变胰腺的微循环对AHNP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基础医学1.胰腺微循环形态学的基础研究华西医大附一院采用保留动态与活体信息于静态微循环样本,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的研究方法,以猴为主要实验动物,对猴、鼠、狗的胰腺微循环形态学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蛙皮缩胆囊肽诱发鼠的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对早期胰腺微循环的形态学损伤进行了研究。经过8年的努力,取得了以下重要发现:①在国内外提出了胰腺小叶内动脉是终动脉的概念,从微循环水平阐明了急性坏死性胰  相似文献   

7.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 是指胰酶在胰腺内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或两者兼有。它是一多因素、累及多环节的疾病,是多种致病因素引发胰腺腺泡损伤,释放多种受激活的胰酶及炎症细胞因子,通过多种细胞过度激活相互作用产生氧自由基和炎症介质,从而引起胰腺微循环障碍,腹膜和一些主要器官(肺、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重症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机体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动态。微循环改变是一种基本病理改变。微循环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机体体表及重要脏器微循环的特点,了解器官功能障碍及许多病理现象(炎症、水肿、出血、过敏、休克、肿瘤、烧伤、冻伤及放射损伤等)的发病机理以及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业已证明,许多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等,其发病机理与病理过程和微循环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临床上,目前主要是活体观察甲皱、球结膜、舌等可见部位微循环。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甲皱微循环。我们观察  相似文献   

9.
重症胰腺炎(SAP)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急性胰腺炎是消化酶在胰腺内活化及高分泌导致胰腺自身消化。但现在研究表明,胰泡细胞的破坏是胰腺炎发生的起始事件…,随之,释放多种受激活的胰酶及炎症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及多种炎性细胞的激活和相互作用,产生氧自由基和炎症介质引起胰腺、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多脏器(如心、肺、脑)功能障碍,最后导致重症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内激活的胰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主要经历了胰酶激活,自身消化和炎症反应的过程.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除了传统的"胰酶自身消化"学说外,还有"白细胞过度激活-炎症因子级联瀑布反应",胰腺微循环障碍,细胞凋亡,胰腺细胞钙超载学说,胰腺星形细胞活化,肠道细菌移位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取决于胰酶的消化,而与循环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方法 对2001-2003年间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恢复期48例持续血、尿淀粉酶升高者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持续血淀粉酶升高病人与急性胰腺炎病因学无关,与胰腺血管性因素及微循环障碍相关。结论 改善胰腺的微循环有利于变性的胰腺细胞逆转,从而减轻病情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2.
微循环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到六十年代以后才应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微循环在阐明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治疗途径方面,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微循环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其实际临床应用作一介绍。一、微循环的概念人体的细胞、组织与脏器,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代谢过程的动态平衡,有赖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故广义的微循环应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循环。但组织液本身无色,不能直接观察;淋巴液循环需借助染料及造影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3.
微循环的调节及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微循环是新兴的边缘科学,主要由微循环 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 组成。就微循环在神经体液的作用下,其自身的 特殊调节方式的临床意义加以分析。 微循环的特殊调节是多见而且重要,但在 一定范围内是生理调节,超过一定限度才有病 理意义。 微血管有被动调节和自我调节,不同脏器 的微血管对不同的刺激产生各种不同反应。在  相似文献   

14.
马秀英 《中外医疗》2009,28(19):54-5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应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胰激肽原酶是一种含有唾液酸的糖蛋白,他是组成肌体内血管舒缓素胰肽系统的重要成分在胰激肽原酶的作用下激肽原释放出激肽,激肽一方面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使器官组织的血流灌注增加,代谢改善。胰激肽原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徽循环的作用,病人通过疏通微循环使病人双下肢凉感减轻,麻木感及疼痛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5.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遍布全身,与所有组织、细胞直接接触,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执行循环系统基本功能的最基层结构;是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代谢和功能的基本保证。如微循环障碍,则将引起机体功能损害程度递增性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微循环作为循环系统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不论在研究正常形态、功能方面,或是在探讨有关疾病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方面,都日益受  相似文献   

16.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代谢的体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的循环动态,在显微镜下才能检测到。因为微循环是机体的内在环镜,内在环境相对稳定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微循环动态改变能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微循环检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法,包括甲皱微循环、舌面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以甲皱微循环既方便,又简单,既卫生,又准确,不给患者带来丝毫痛苦。是一种可取的中医诊断辅助方法。为此,本文旨在通过检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供体脾脏对胰腺移植大鼠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制作异基因大鼠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模型,观察供体胰腺的病理学改变,测定供体胰腺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 β1 )mRNA的表达及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 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组:术后 3 d胰腺小叶间质水肿,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轻度水肿;术后5 d炎细胞浸润,腺泡细胞灶状坏死;术后7 d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部分坏死、自溶。胰、十二指肠移植组:术后3 d胰腺腺泡细胞片状坏死;术后 5 d胰腺小叶和部分胰岛细胞坏死;术后7 d腺泡细胞大片坏死,胰岛结构消失。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组供体胰腺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 TGF β1mRNA的表达于术后各时点均高于胰、十二指肠移植组(P<0.001);其 CD4+ 和 CD8+ T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胰、十二指肠移植组(P<0.001)。结论: 细胞凋亡和 TGF β可减轻受体大鼠对供体胰腺的免疫排斥反应;调高供体胰腺组织TGF βmRNA的表达是供体脾脏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清淀粉酶、TNFa、IL - 6、胰腺组织学变化程度的作用 ;同时观察其对SAP大鼠急性期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动态影响 ,以进一步了解大黄素治疗SAP的作用机理。方法 :用chetty法制作大鼠SAP模型 ,术后 0h 2 4h 30h 36h测定假手术组、SAP组及大黄素治疗组血清淀粉酶、血清TNFa.IL -6浓度及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 ,并取胰组织作病理学检查 ;同时应用TUNEL技术 ,分析各组各时相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①血清淀粉酶浓度 :术后 0h假手…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胰腺炎(AP)是一发病机制复杂、过程曲折、预后凶险的疾病。早期多主张手术治疗,病死率高,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成绩,在90年代使AP病死率接近10%低水平,中医中药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多,现总结如下。1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急性胰腺炎时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痉挛、通透性改变,胰腺滋养组织灌流损害、缺血/再灌流促进白细胞粘附,最终导致胰腺微循环淤滞。研究发现活血化瘀中药HHI-1(桃仁注射液)能增加大鼠胰腺循环血流量,提高组织氧分压,抑制白…  相似文献   

20.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代谢的体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的循环动态,因为微循环是机体的内在环境,内在环境相对稳定是保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微循环动态改变能不同程度地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影响微循环状态的生理因素很多,如心脏收缩力、外周血管弹性、血容量以及神经与体液等因素。为了了解针麻手术患者的微循环动态,我们于1976年4月对35例针麻手术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