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3/2005-08在山东泰安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为观察对象,其中高血压1,2,3级分别为35,30,20例;选择同期健康老年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分析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关系,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1,2,3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0.67±0.19),(0.86±0.24),(0.98±0.18),(0.59±0.13)mm,P<0.01],高血压级别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大(P<0.05)。②高血压1,2,3级组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48±1.35),(8.45±1.41),(10.59±1.95),(4.57±1.02)mg/L,P<0.01],高血压级别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大(P<0.05)。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8~1.0mm和>1.0mm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0.8mm者[(8.15±1.58),(10.63±2.15),(5.67±1.65)mg/L,P<0.05]。④高血压组中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随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加,高血压3级高于1,2级(P<0.05)。结论:①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密切,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反应蛋白亦增高。②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高血压级别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发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硬化情况。方法:采用格式化调查表收集仪征市社区人群中477例新发高血压患者的信息,并检测其血糖、血脂、颈动脉IMT、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结果:477例新发高血压患者的平均颈动脉IMT为(0.87±0.20)mm,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6.8%,平均CRP为0.70 mg/L(0.01~26.80 mg/L)。调整年龄和性别因素后,高CRP组(CRP≥3.0 mg/L)患者的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吸烟率、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CRP<0.05)。随着心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增加,患者的IMT持续增厚、高CRP的发生率持续增高(P<0.05)。结论:新发高血压患者中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动脉硬化,高CRP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升高,而颈动脉IMT、高CRP发生率随着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累积的增多而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6±1.6)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3.6±1.3)]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3±1.8)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6±1.3)mg/L]与增厚患者[(6.8±1.2)mg/L],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不同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检测,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第1组)和30例3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第2组)进行hs—CRP、内皮素、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检测、颈动脉超声检查,与除外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各种感染、肿瘤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第2组hs—CRP、内皮素、HCY浓度明显高于第1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2组颈动脉硬化最严重。血脂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外(P〈0.05),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hs—CRP、内皮素、HCY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对血脂正常的患者测定hs—CRP尤其重要,对血脂和hs—CRP两个危险因子联合测定,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会有更高的预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U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血清hs-CRP和UA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UA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UA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hs-CRP和UA,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6.
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6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水平等生化指标,并与613例健康者比较,分析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1.91±1.85)g/L和(0.70±0.67)g/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反应蛋白浓度随着血压级别的增加而增加,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排除高血压的其他危险因素影响后,C反应蛋白仍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P<0.01)。结论C反应蛋白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炎症反应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3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5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6例和颈动脉硬化组42例;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Hs—CPR水平,彩超检查患者颈动脉的IMT值、是否合并斑块及管腔的狭窄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PR水平和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Hs—CPR水平和IMT值也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颈动脉硬化组Hs—CPR水平比颈动脉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Hs-CPR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过程。其升高可能预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目前研究表明, hsCRP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有效指标[1].本研究探讨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6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164例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对照组),测定2组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目前研究表明,hsCRP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有效指标。本研究探讨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东莞市虎门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经过临床检测,所有患者均测定IMT,其中IMT增高组42例,IMT正常组48例,另外按照相关条件选取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的Hcy、hs-CRP及IMT进行检测,分析Hcy、hs-CRP分别与IMT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cy值越高,IMT越厚,两者呈显著正相关;hs-CRP值越高,IMT也越厚,两者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呈正相关,其可以作为全身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为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长青  曹中朝 《临床荟萃》2007,22(23):1687-1690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及前者在老年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对AS的参与影响作用。方法选取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其是否合并IR分为两组,即高血压合并IR组(3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36例),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同时做彩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Crouse法计算斑块积分)。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糖曲线下面积(AG),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I),空腹血胰岛素(FSI)/空腹血糖(FSG),AI/AG,斑块积分,测量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同时选取同龄30例正常血压者作为对照,应用直线相关分析观察ISI和斑块积分(PS)与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IR组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IR组的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P<0.05);IMT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003、0.129,均P<0.01),IMT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125,P<0.01)。PS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018、1.233,均P<0.05),PS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701,P<0.05)。结论IR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合并IR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进程,即较单纯老年高血压对颈动脉硬化损害更严重。IR在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IR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是参与和促进老年高血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 )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 B 超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 、UA 变化.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增厚组 UA 为(324.4±97.5)mmol/L 、IM T 斑块形成组 UA为(330.1±97.4)mmol/L ,与 IM T 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 IM T 增厚组 hs‐CRP 异常率为47.1%,IM T斑块形成组异常率为51.5%,比 IM T 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 和血清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李妍妍 《新医学》2009,40(10):656-65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脉压测量结果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动态脉压小于60mmHg(10mmHg=1.33kPa),B组36例,动态脉压等于或大于60mm—Hg。2组患者均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动脉和肱动脉血压测量,计算踝臂指数,并采用HP-5500型超声诊断仪行颈部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分析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A组动态脉压为(50±8)mm-Hg,B组为(70±10)mmHg,A组的踝臂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P〈0.05),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负相关(r=0.38,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相关,监测脉压和踝臂指数可早期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与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54例,女50例。应用B超声对所有病例肱动脉进行扫查,检测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hcCRP的浓度。结果:加压充血后,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率(Flow-MD)高血压组犤(7.06±1.02)%犦低于对照组犤(16.50±1.09)%犦(P<0.01);Flow-MD与hsCRP呈负相关(r=-0.693,P<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中hsCRP浓度增高与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并探讨其血管内皮功能及两者的相关性为早期干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有力证据。方法:高血压组:选择山东省泰山疗养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64±8)岁。另选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126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相关性。结果:高血压患者IMT犤(1.06±0.05)mm犦明显比正常对照组犤(0.73±0.02)mm犦增厚(t=57.29,P<0.001)。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25.8P<0.001)。颈动脉内膜厚度与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538,-0.46,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内皮功能紊乱引起血管重构、肥厚、斑块形成。原发性高血压的内皮功能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血管活性物质在老年高血压病中的意义。方法: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n=54)按标准分为高血压1、2、3级和单纯、非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以正常老年人(n=50)作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加以比较。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CGRP(29±9)ng/L和NO(28±9)ng/L较健康老年组(28±9)ng/L和(39±9)ng/L显著降低;CGRP、NO测定结果与高血压分级呈负相关(r=-0.500,0.618,P均<0.00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浆中CGRP(34±9)ng/L、NO的含量(32±8)ng/L明显小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3±6)ng/L和(23±8)ng/L(t=5.183,4.190,P均<0.001);各组测定的血浆CGRP与NO高度正相关(r=0.521,P<0.001)。结论:CGRP、NO在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壁面剪应力(WSS)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及其WSS的分布。方法选取42例健康者(对照组)和8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其中高血压患者依颈总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33例)和IMT增厚组(50例),采用血流WSS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绘制颈总动脉WSS三维空间分布图,分析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WSS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高血压组无论IMT是否增厚,其颈总动脉WS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颈总动脉WSS较IMT正常组低[(2.87±0.59)dynes/cm2 vs.(4.26±1.18)dynes/cm2,P〈0.05]。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中IMT与WSS呈负相关(r=-0.76)。结论高血压患者在IMT增厚前颈总动脉WSS已开始下降,WSS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