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XH-YAG泪道激光联合泪道U型硅胶管置管治疗各型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 各型泪道阻塞162例(186眼).进行XH-YAG泪道激光联合U型硅胶管置管术.结果 单纯泪点闭锁3眼,治愈3眼;单纯泪小管阻塞24眼,治愈22眼,好转2眼;单纯泪总管阻塞57眼,治愈48眼,好转6眼,无效3眼;鼻泪管阻塞63眼,治愈51眼,好转7眼,无效5眼;泪小管和泪总管阻塞37眼,治愈26眼,好转8眼,无效3眼;泪小管、泪总管和鼻泪管阻塞的2眼,治愈2眼.总治愈率为81.72%.结论 泪道激光联合泪道U型硅胶管置管治疗各型泪道阻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用短时间、微小创伤治疗泪囊炎、泪小管阻塞的手术疗效.方法 泪囊炎、泪总管及上下泪小管阻塞56例(70眼)经微创5分钟术式手术方法治疗,鼻泪管逆行植入球头硅胶管术,操作分为4步:探泪道、送引线绳、扩大鼻泪管、逆插球头硅胶管.结果 泪囊炎、泪总管及上下泪小管阻塞70眼经微创5分钟术式手术后泪道通畅.结论 泪囊炎、泪小管阻塞采用5分钟术式手术,鼻泪管逆行植入球头硅胶管和线形硅胶管术是泪囊炎、泪道阻塞手术治疗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詹田兰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739-1741
目的:观察泪道激光融通泪道阻塞后不同留置物对不同部位泪道阻塞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各种原因所致泪道阻塞179例299眼。按照病因分成泪小管阻塞组43例74眼,鼻泪管阻塞组82例134眼,泪小管合并鼻泪管阻塞组54例91眼。泪小管阻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留置硅胶管组37眼,留置丝线组37眼。鼻泪管阻塞患者随机分成3组:留置硅胶管组44眼;留置丝线组44眼,留置T型泪道支撑管组46眼。泪小管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留置丝线联合T型泪道支撑管组45眼,留置带泪小管扩张管的硅胶泪道留置管组46眼。分别留置硅胶管、丝线、T型泪道支撑管、带泪小管扩张管的硅胶管。随访3~6mo,观察泪道引流泪液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将各种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泪小管阻塞患者留置丝线:治愈率89.2%,有效率8.1%;留置硅胶管:治愈率62.2%,有效率21.3%。鼻泪管阻塞患者,留置丝线组:治愈率52.3%,有效率34.1%;留置硅胶管组:治愈率59.1%,有效率34.1%;留置T型泪道支撑管组:治愈率80.4%,有效率8.7%。泪小管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留置丝线联合T型泪道支撑管组:治愈率82.2%,有效率6.67%;留置带泪小管扩张管的硅胶管组:治愈率60.9%,有效率19.6%。结论:临床结果提示,泪道阻塞留置物的选择应该根据泪道阻塞的部位、阻塞的严重程度、病程、治疗情况、患者的依从性等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选择,力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泪囊前壁切开植管内固定治疗泪道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泪道阻塞是眼科常见病。我科1993年1月~1996年6月采用泪囊前切开泪道植入硅胶管内固定治疗泪道阻塞44眼,疗效较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4眼中男13眼,女31眼。下泪小管阻塞6眼,泪总管阻塞11眼,鼻泪管阻塞27眼。年龄在30-39岁7眼,40-49岁9眼,50~59岁24眼,60岁以上4眼。手术方法:行筛前神经和泪囊区皮下浸润麻醉。按一般泪囊摘出的方法暴露泪囊前壁,紧靠内毗韧带下方,前泪呢外2mm处切开泪囊前壁约5mm。若下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用泪点扩张器扩大泪点和泪小管后,用深外经泪点、泪小管向泪囊进针。如阻塞为一薄膜,则能较易进人…  相似文献   

5.
曹业宏  徐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842-1843
目的:探讨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泪道引流管治疗方法。方法:临床诊断为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患者23例28眼,经泪道探通后,采用泪道引流管[1]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治疗。结果:术后4mo拔管,随诊1a,患者23例28眼中,23眼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治愈率82%。2眼少许溢泪,泪道冲洗时另一泪点少许返流,探针可达骨壁,可以入咽,为好转,好转率为7%。2眼泪道冲洗原路返流,针头不能达骨壁为无效;1眼泪道冲洗时探针可达鼻骨,但再次出现脓性分泌物,为无效,无效率为11%。结论:鼻泪管引流管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是治疗泪道系统多点阻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脉冲Nd:YAG激光及激光联合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应用Nd:YAG激光及激光联合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共472例514只眼.结果 (1)泪小管阻塞的留置U形硅胶管及留置硬膜外导管的治愈率分别为75%及70%,高于单纯YAG激光的治愈率31%,P<0.05.(2)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留置U形硅胶管治愈率100%,高于单纯YAG激光的治愈率65%,P<0.05.(3)泪囊炎留置U形管、留置硬膜外导管及逆行植入人工鼻泪管的治愈率分别为55%、60%、78%,明显优于单纯YAG激光治疗.结论 单纯YAG激光对于各种原因的泪道阻塞虽然疏通率均较高,但治愈率除泪总管、鼻泪管阻塞较好外,其他均不理想,特别是对于泪囊炎疗效较差.而激光联合植入其他引流管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种原因泪道阻塞的短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线形硅胶管在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25眼)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经双泪小管隐形置入线形硅胶管术治疗。操作:探通阻塞部位泪道、送引线、微扩泪道、隐形置入线形硅胶管、鼻腔结扣。结果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25眼经双泪小管隐形置入线形硅胶管术治疗,治愈22眼(88.00%),好转2眼,未愈1眼。结论双泪小管隐形置入线形硅胶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不影响容貌,是目前治疗泪小管、泪总管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泪道探通联合泪道内硅胶支撑管环形置入在鼻泪管阻塞及泪小管断裂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鼻泪管阻塞48例(53眼)及泪小管断裂24例(24眼),共72例(77眼),施行泪道探通联合泪道内硅胶支撑管环形置管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月~1年,治愈58眼,好转15眼,无效4眼。结论泪道探通联合泪道内硅胶支撑管环形置入是治疗鼻泪管阻塞及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KTP激光泪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KTP激光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KTP激光疏通泪道,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和典必殊眼膏,随访3-18个月。结果:随访96例(109只眼),其中鼻泪管阻塞51只眼,治愈率90.2%;慢性泪囊炎35只眼,治愈率54.3%;泪总管阻塞12只眼,治愈率91.7%;泪小管阻塞5只眼,治愈率80.0%;义鼻泪管逆行植入术后阻塞3只眼,治愈率33.3%;外伤性泪道管阻塞3只眼,治愈率33.3%。结论:KTP激光治疗单纯性泪道阻塞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0.
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1384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掺钕钇铝石榴石(neodymium-yttrium aluminum garnet, 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并对泪道不同阻塞部位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1 384 例(1 707眼) 阻塞性泪道疾病患者,按泪道阻塞的部位分为泪小点阻塞(35眼)、泪小管阻塞(625眼)、泪总管阻塞(598 眼)和鼻泪管阻塞(449 眼).术后定期冲洗泪道,随访6个月至3年,将各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泪小点阻塞、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及鼻泪管阻塞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4.3%、40.0%、36.1 %和31.8 %,有效率分别为94.3 %、57.9%、51.2 %和43.8 %.结论 单纯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泪小点阻塞效果最好,而治疗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及鼻泪管阻塞组的效果欠佳.(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101-102)  相似文献   

11.
硅胶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硅胶泪道引流管逆行泪道插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手术效果.方法:对68例83眼鼻泪管阻塞患者选用球头型硅胶管逆行插管术,对26例37眼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患者选用引线型硅胶管逆行插管术.结果:术后随访6~12mo,球头型硅胶管治疗组有效率87%,引线型硅胶管治疗组有效率73%.结论:逆行泪道插入硅胶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办法简便,效果良好,适合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泪道内窥镜联合硅胶管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泪道内窥镜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07年2~11月选择了52例71只眼鼻泪管阻塞患者,在局麻下,扩张泪点后将泪道内窥镜按常规泪道探通法插入泪道,监视器屏幕直视下找到鼻泪管阻塞部位.直视下以微型环钻、激光清除阻塞处组织,使泪道完全通畅后,将硅胶管插入泪道鼻泪管并固定于鼻泪管内.结果 52例(71只眼)鼻泪管阻塞患者在泪道内窥镜下联合硅胶管植入治疗后,随访3~6个月,治愈69只眼,治愈率达97.1%.结论 在泪道内窥镜下,可以直接观察泪道内部情况,找到阻塞部位,能进行损伤最小的治疗,恢复鼻泪管的生理结构,术后反应轻,临床再通率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泪道置管联合管内给药治疗复发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15眼)复发性鼻泪管阻塞,采用自行设计的鼻腔端带栓塞的泪道支撑硅胶管,在泪道和鼻粘膜表麻下,经鼻腔逆行置入,管内分别给药丝裂霉素C和敏感抗生素后栓塞端口,术后管内逆行冲洗,并保留药液于管内直接长效地作用于泪囊及鼻泪管黏膜。结果15眼复发性鼻泪管阻塞,经泪道置管联合管内注入丝裂霉素C有效控制肉芽瘢痕增生,并敏感抗生素保留管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泪道置管及管内注药治疗复发性鼻泪管阻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陈则云  刘业滋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28-2029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泪道浚通联合硅胶管逆行植入和丝裂霉素C(MMC)应用治疗泪道阻塞的手术疗效。方法:鼻内窥镜下利用泪道浚通联合类Y形硅胶管规范泪道逆行植入和MMC应用,留置Y形管3mo,跟踪观察并统计其中106例106眼的治疗结果。结果:鼻内窥镜下泪道浚通后MMC应用,置留、拔管操作特别简单容易,创伤甚微。全部治疗在门诊完成,期间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学习。3a以上随访治疗结果:有效以上率96.2%(102眼);显效以上率92.5%(98眼);治愈率84.9%(90眼);无效3.8%(4眼)。结论:鼻内窥镜下泪道浚通联合硅胶管逆行植入和MMC应用技术是治疗泪道阻塞的首选与补充方法,损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手术费用低。  相似文献   

15.
彭仕君  金露  杨瑛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5):1043-1044
目的:观察泪道激光联合一次性泪道再通管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效果。方法:用KTP激光泪道机先行激光成形术,再行鼻泪管穿线,予套包内扩张硅胶条行鼻泪管扩张后植入一次性泪道再通管。结果:所行30例30眼一次性泪道再通管植入患者随访6mo~2a,有1眼再次阻塞,有效率97%。结论:本方法对鼻泪管阻塞狭窄的患者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人工鼻泪管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寻找有效的处理方法。 方法:对我院2009-05/2010-10行人工鼻泪管植入3mo以上的泪囊炎及鼻泪管阻塞患者146例16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观察并发症处理的方法和效果。 结果:患者146例160眼中共37眼发生并发症,3眼(81%)因眉弓过高、泪囊-鼻泪管夹角太大;3眼(8.1%)因外伤性泪囊炎鼻泪管狭窄,扩张器不能进入鼻泪管而改行手术治疗;5眼(13.5%)在1mo后出现人工鼻泪管下滑移位行再次植入;20眼(54.1%)术后6mo发生肉芽组织增生和阻塞;6眼(16.2%)术后12mo发生肉芽组织增生和阻塞。经扩张后注入丝裂霉素C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5眼恢复通畅,失败病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或经鼻泪囊开窗引流术。 结论:人工鼻泪管蘑菇头部位肉芽组织增生造成阻塞是人工鼻泪管植入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与植入时间成正比,人工鼻泪管植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患者46例48眼,全部先有流泪、脓性分泌物病史,直至泪囊区出现硬结,红肿,甚至皮肤溃破,经泪道冲洗检查确诊,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术后随访3a,定期冲洗泪道,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无流泪、脓性分泌物46眼(96%),泪囊区红肿消失,冲洗泪道通畅。2眼仍有流泪,无脓性分泌物,泪囊区红肿消失,泪道冲洗通畅,有效率100%。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管植入术一次性解决了鼻泪管泪总管同时阻塞的问题,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激光联合新型一次性使用泪道再通管( RS型)或泪道扩张引流管(鼻泪管)治疗不同部位泪道阻塞疾病的疗效。方法:针对2011-01/2013-12我院548例657眼泪道阻塞患者,其中泪小管(含泪总管)阻塞患者236例298眼,采用KTP激光联合泪道再通管( RS型)植入术;鼻泪管阻塞患者312例359眼,采用KTP激光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鼻泪管)植入术,术后坚持泪道冲洗,手术3 mo后拔除支架,以拔管后3 mo冲洗泪道情况及患者自觉溢泪情况作为评定标准。结果: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的患者行KTP激光联合新型RS型泪道再通管植入术,其中治愈248眼,好转33眼,无效17眼;鼻泪管阻塞的患者行KTP激光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术,其中治愈301眼,好转19眼,无效39眼。有效601眼,总有效率91.5%。结论:泪道阻塞患者治疗过程中需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泪道不同部位阻塞激光联合不同硅胶管植入经临床观察疗效肯定,可作为基层医院泪道阻塞患者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