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h的QT间期离散度,并对比观察1周内发生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间期离散度显著大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50例终末期肾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并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与QTcd值并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患者透析后QTd及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增大(P<0.05);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及透析后QTd、QTcd均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结论 MHD患者QT间期离散度在透析后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临床医师应重视对QT间期离散度的观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我们测量228例门诊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的QTd ,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正常参照。1临床资料228例门诊体检者 ,平均年龄 (41±12)岁 ,男性122例 ,女性106例 ,均无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X线胸片、体表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2测量方法应用日本产NEC3320K型心电图机 ,十二导联同步记录 ,纸速50mm/s,QT间期测量从QRS波开始到T波回到基线 ,除外T波终点不清的导联 ,如U波存在 ,以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的交点为终点 ,每一导联连续3个心博 ,取平均值 ,最长QT间期 (QT…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价值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030001)薛树仁孝义市兑镇医院李润连李有俊盂县人民医院阎志平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值即QT间期离散度,它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简易指标〔1〕,可用于预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160例QT间期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心病病人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本文选择160例冠心病病人与150例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老年人,描记常规心电图进行QT间期离散度(QTd)的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观察美托洛尔(Metoprolol)治疗急性心硬(AMI)伴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对QT间期复极离散度(QTd)的影响。16例AMI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5±11a)采用美托洛尔50mg,po,qid×4wk。QT间期从395.0±8.1ms延长至436.8±11.6ms(p<0.01),总有效率100%。QTd从110.1±7.8ms降至80.8±9.0ms(p<0.05),总有效率87.5%。美托洛尔对QTd及QT间期的有效影响可减少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9.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关系探讨福建省立医院内科李瑞爱左室肥厚(LVH)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梗塞、心衰和猝死发生率明显增高[1、2]。而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为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12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的QTd的差异,以探讨QTd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 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将患平均分成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组64例,对照组64例。使用12导联的体表心电图检查。人工分规测量QT间期和QTd。结果 有室早的QTd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差异(P<0.01)且QTd与QT间期无相关关系(r=0.15)。结论 QTd是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简单而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QT离散度对老年肺心病病人的预后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老年慢性肺心病病人高危组和低危组各30例,于入院第1天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其QT离散度,并与体检健康老年组60例做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QT离散度老年肺心病组(高危组+低危组)较对照组增大,高危组较低危组增大,低危组较对照组增大,均P<0.05,而高危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1)。结论 老年肺心病病情越重其QT离散度增大越明显,两者呈正相关,QT离散度越大,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周发展  张焕轶 《中国医药》2009,4(8):570-571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92例冠心病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1.6g/次,3次/d口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QTd及校正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均显著缩小[治疗组QTd、QTcd分别为(38.2±19.1)ms和(32.2±16.1)ms,对照组分别为(48.6±18.9)ms和(42.3±17.9)ms],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缩小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缩小QTd和QTcd,起到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血液稀释对冠心病患者手术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 6 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 组 )和血液稀释组 ( 组 )。 组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2 0 0~ 6 0 0 m l,同时输注平衡液使血液达到中度稀释状态 ; 组未采取以上措施。两组均于术前、术中 1小时、术后第 1、 2天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测量 QTd并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两组 QTd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所增加 (P<0 .0 5或 P<0 .0 1) ,但 组增加明显多于 组 (P<0 .0 1) , 组室性心律失常也较 组容易发生。结论 血液稀释可相对缩短 QT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汤华  李健  黄智慧  任振强  宁锦平 《中国医药》2013,8(9):1211-1213
目的 探讨心脉隆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心内科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心脉隆组和对照组,各40例.心脉隆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对照组仅应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原、QT间期离散度的情况.结果 心脉隆组总有效率为77.5% (31/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 (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脉隆组:(44.3±2.9)%;对照组:(40.9±3.1)%]较治疗前[心脉隆组:(36.8±3.3)%;对照组:(35.6±3.9)%]升高(P<0.05),N末端脑钠肽原[心脉隆组:(281 ±86)ng/L;对照组:(390±93) ng/L]明显降低[心脉隆组:(521±ll9)ng/L;对照组:(509±112) ng/L](P<0.05).心脉隆组治疗后QT间期离散度[(43±15) ms]明显低于治疗前[(56±15)ms] (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治疗前:(56±15)ms;治疗后:(56±15)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脉隆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原、QT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脉隆组3例治疗3~5d后出现口干、恶心症状,未做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在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缺血的同时,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增强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每组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控制感染、祛痰平喘、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参脉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参脉注射液治疗,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治疗慢胜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IL IB)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电图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70例心率校正后的 QTd(QTcd) >5 0 ms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按是否接受 IL IB治疗分为两组 ,比较治疗前后 QTcd的变化。结果 :接受 IL IB治疗者治疗后 QTcd值 (5 5 .3 8± 2 5 .71) m s,比未接受 IL IB治疗者QTcd值 (68.40± 2 7.5 3 ) ms明显减少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t=2 0 .44 ,P<0 .0 5 )。结论 :IL IB能有效地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电图 QT离散度 ,使心室肌组织间复极时间趋向一致 ,从而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预防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 (QTd)及校正QTd(QTcd)的影响。方法对 80例经Holter证实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测定其SMI期及缺血缓解期的QTd及QTcd值。结果SMI期的QTd、QTcd值为 76± 32 4ms、2 6± 0 4 1ms,缺血缓解期为 4 5 2±2 1 6ms、8 6± 0 36ms ,后者 95 %上限值分别为 6 0ms、10ms,SMI期与缺血缓解期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0 0 1)。结论SMI可引起QTd、QTcd值增大 (>6 0ms,>10ms) ,且显著大于缺血缓解期 ,故可将其作为预测SMI预后的一项无创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QTd、QTcd的影响。方法38例有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达75%以上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描记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QTd、QTcd分别从术前的51.59±20.49和54.83±22.01下降到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的41.98±18.33、36.94±15.54、40.56±16.54、37.01±13.45和45.54±19.68、39.12±14.75、42.82±16.64、39.14±13.4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后24小时内至术后1个月QT离散度明显持续降低,反映心肌复极的非均质性得到改善,并可能反映了冠状动脉的持续有效开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实现对冠心病进行有效、无创、经济地诊断分析。方法对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并结合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观察结果分析比较。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8.57%、81.82%、80.00%,运动后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29%、95.45%、92.00%。结论运动负荷试验与QT离散度结合使用与单纯TET相比,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升高,对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高血压伴脑出血者中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价值。方法测量30例高血压伴脑出血者(组I)、34例单纯高血压者(组Ⅱ)及35例健康对照组(组Ⅲ)的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组ⅠQTd和QTcd较组Ⅱ、组Ⅲ延长(P<0.01),组Ⅱ与组Ⅲ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Ⅰ中QTd和QTcd在死亡者中较存活者延长(P<0.05),出血部位靠近中轴者QT离散度较长(P<0.05)。结论高血压伴脑出血者QT离散度延长,并可能与预后有关,且可能受出血部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