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临床可行的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以问卷的方式对360名糖尿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病人会选择一天一次到二次的注射方式.结论 一天一到二次的注射方式有更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常见急诊之一,特别是在胰岛索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据报道胰岛素所致的发生率为10%。及时发现和处理预后良好,如稍有疏忽则可有生命危险或遗留不同程度的脑损害。笔者对35例胰岛素治疗中出现的低血糖反应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低血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胰岛素皮下注射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7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治疗;另选取47例相同疾病患者作研究组,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对比两组病患各自疗后血糖控制效果.结果:研究组病患疗后血糖水平下降更明显,控制效果更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胰岛素皮下注射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控血糖效果佳,可改变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个体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佛山市顺德区多家医院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愿意配合调查的住院糖尿病患者165例进行问卷调查、胰岛素注射技巧评价、实验室检查数据收集,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顺德区注射胰岛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较差,糖化血红蛋白(HbA1c)〈7%者24例(14.5%),HbA1c≥7%者141例(85.5%)。②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的年龄、胰岛素使用时间、血糖监测频率、胰岛素剂量调整频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依从性、饮食控制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以HbA1c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对自变量进行筛选,结果显示,胰岛素使用时间(P=0.001)、胰岛素剂量调整频率(P=0.008)、糖尿病病史(P=0.013)、胰岛素注射技巧(P=0.020)、饮食控制(P=0.022)、年龄(P=0.036)均为血糖控制水平的影响因子。结论顺德地区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血糖控制水平受多个因素影响,提示应尽早对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胰岛素治疗,在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技巧、饮食控制方面应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情况,探讨胰岛素减量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列入调查,比较调整剂量并加用阿卡波糖组(观察组)与单用胰岛素不加用阿卡波糖组(对照组)的血糖水平;观察组患者应用调整方案治疗10d,对比调整方案前、后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夜间血糖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之后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调整前。结论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夜间血糖水平有助于预测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适当减量联合阿卡波糖口服有助于降低夜间低血糖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赖脯胰岛素辅助强化糖尿病治疗的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开放与平行对照方法平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0例与40例,治疗组应用赖脯胰岛素辅助治疗,对照组应用人胰岛素辅助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下降,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5%和17.5%的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赖脯胰岛素作为一种速效胰岛素,能有效降低血糖与血红蛋白含量,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8年5月我院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3%表现为自主神经兴奋症状;29.4%的患者为神经性低血糖,且此表现中66.7%为老年患者;13.2%表现为非特异性低血糖,其中66.7%为老年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与血糖过度控制、饮食、运动与胰岛素剂量之间不协调有关。结论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反应呈多样化,应加强对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的健康宣教和血糖监测,防止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青少年糖尿病患者1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多次皮下注射组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组.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血糖水平均出现下降,并且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多次皮下注射组患儿的血糖下降幅度明显要少于胰岛素泵组,胰岛素泵组患儿在治疗后其糖化血红蛋白明显要低于多次皮下注射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次皮下注射组的餐后血糖达标时间明显要比胰岛素泵组患儿的时间短,并且其胰岛素的用量明显要多于胰岛素泵组,多次皮下注射组的注射意外17.8%,明显要高于胰岛素泵组患儿的5.56%,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胰岛素泵进行胰岛素的注射能够更好控制患儿的血糖水平并且对患儿的影响以及刺激较少.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致低血糖的临床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胰岛素所致低血糖的临床分布规律。方法 :493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开始胰岛素治疗时的年龄、病程及体重指数 (BMI)分组的低血糖分布差异采用 χ2 检验 ,各组低血糖发生率与总体发生率的差异或低血糖发生率的性别差异采用u检验。结果 :低血糖发生率随年龄增大或BMI降低而增加 (P <0 .0 5 ) ,随病程延长而呈增高趋势 ;与总体发生率比较 ,低血糖发生率增高者为老年患者 (u =1.689,P <0 .0 5 )、消瘦患者 (u =2 .882 ,P <0 .0 1)、合并脑血管病患者 (u =2 .2 88,P <0 .0 5 )或肾病患者 (u =3 .3 5 4,P <0 .0 1) ,初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u =1.73 4,P <0 .0 5 ) ,冠心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偏低 (u =1.3 92 ,P >0 .0 5 ) ;女性低血糖发生率高于男性 (u =2 .0 4,P <0 .0 5 )。结论 :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多见于女性、消瘦及老年患者或合并脑血管病、肾病的患者 ,尽早采用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刘志梅 《广西医学》2003,25(9):1720-1721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 ,本文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引起低血糖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 :1 4 0例患者均为 1 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1 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 2型糖尿病患者。A组 :6 8例无糖尿病肾病的 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 1 8例 ,女 5 0例。B组 :5 2例无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肾病患者 ,男 30例 ,女 2 2例 ,其中有微量白蛋白尿 (2 0~ 2 0 0 μg min或 30~ 30 0mg 2 4h)的糖尿病肾病患者 32例 ,临床蛋白尿 (>2 0 0 μg min或 30 0mg 2 4h)的糖尿病肾病患者 2 0例。C组 :2 0例有肾功能不全的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与每日2次注射及胰岛素R加甘精胰岛素或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等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法治疗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低血糖风险.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36例,其中64例应用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A组)、58例每日2次注射(B组)、51例应用胰岛素R每日3次加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注射(C组)、63例应用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注射(D组),为期8周,比较治疗后各组观察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餐前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及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差值等.A组中的14例、B组中13例在血糖稳定后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测血糖的漂移变化.结果 A组与C组胰岛素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B组用量少于A和C组,D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患者治疗后FPG和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FPG和午餐前血糖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2hPG和晚餐前血糖高于其他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在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的差值在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A组患者血糖漂移的最大幅度明显低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比每日2次注射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与胰岛素R加甘精胰岛素或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注射的疗效类似.  相似文献   

12.
段爽莉 《吉林医学》2014,(24):5370-5371
目的:探讨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制剂辅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口服格列美脲,对照组辅助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治疗,治疗组辅助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1个月。结果:两组都完成治疗,无低血糖反应发生。两组治疗前的FPG与2h PG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制剂辅助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笔自行皮下注射行为进行现状调查,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使用胰岛素笔自行皮下注射的糖尿病患者86例,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和注射行为观察法了解患者目前现状。结果入选患者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知道针头一次一换、自己的胰岛素类型、相关不良反应分别只占12.79%、30.23%、31.40%,注射胰岛素行为观察得分为50~90分,平均得分(71.58±11.32)分。结论糖尿病患者自行皮下注射胰岛素操作方法欠规范,知识相对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教育,提供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有研究显示,良好的血糖控制与低血糖发生增加相伴存,降低血糖和防治低血糖这对矛盾始终是糖尿病降糖治疗的主题。随着胰岛素制剂的快速发展,胰岛素治疗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张利  王芳 《安徽医学》2007,28(6):549-550
胰岛素迄今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一个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体现了其糖尿病治疗水平。胰岛素的应用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但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会感到恐惧,同时对胰岛素的注射技术不熟悉,为了更好地指导病人掌握胰岛素的自我注射技能,我们对2005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模拟注射教育,并于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比较,现将教育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DM)是一种以糖耐量减退,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和胰高血糖素绝对或相对增多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继而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属于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亦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是影响健康和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老年人发病高于年轻人,多由于营养过度,热量过高,运动减低和肥胖所致.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出汗、心悸、头晕、软弱无力、强烈饥饿感等表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或反复发作可引起中枢系统不可逆损害,其后果不仅可造成反应性高血糖,加重糖尿病病情,给治疗带来不良影响,而严重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心脑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低血糖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血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所致的症候群。其标准是血糖<2.8mmol/L。低血糖是很危险的状态,因为血糖是脑组织最基本的供能原料,供糖不足同供氧不足一样会引起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河南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析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与预混胰岛素治疗T2DM的疗效及低血糖发生率。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应用口服药物3个月以上且患病低于5年的T2DM患者,抽取血糖控制欠佳且有完整资料的患者239例(男性156例,女性83例)纳入本次分析,随机分2组,分别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与预混胰岛素,观察12周血糖水平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2组的HbA1c下降明显,下降幅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预混胰岛素治疗组(P<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能够有效降糖,同时使低血糖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时间分布特点。方法: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将199例2型糖尿病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每日注射胰岛素4次)和胰岛素非强化治疗组(每日注射胰岛素1次或2次),比较两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两组病人低血糖时间分布特征。结果:强化组低血糖发生率2.33%,明显高于非强化组低血糖发生率0.70%,p〈0.05;强化治疗组空腹低血糖和三餐后2小时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强化治疗组,p〈0.05;两组凌晨3点(3Am)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强化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强化组,三餐后2小时低血糖发生率高于非强化组。  相似文献   

20.
早期干预、平稳降糖、安全降糖是2008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的主旋律.虽然美国、欧洲以及我国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的目标存在一些差异,但从2008年6月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行动(ACCORD)亚组的主要终点分析表明,早期有效的强化治疗不但对微血管事件及新发或恶化肾病的下降,而且对未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人群均有积极意义.糖尿病控制和合并症试验(DCCT)、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及Steno-2研究的后续随访发现,原强化治疗组在减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风险方面持续获益,这就为更进一步严格控制血糖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