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分析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思路。方法:系统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和审批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新药注册、专利和文献,进行信息学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若干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展。结果:中药缓控释制剂论文、专利和药品注册等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加强,针对成型技术、释放度、吸收动力学和体内药动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在研究方法学上存在重要缺陷,多局限于单组分评价和套用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评价方法,亟待建立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结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但需要加强新药研发和注册,其评价理论亟待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肖佳妹  杨岩  贺福元  杨岩涛 《中草药》2021,52(4):909-916
针对目前尚缺乏符合中药复方缓控释制剂特征的体内外评价方法,对近年来中药复方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现有评价模式的优势及不足,并强调中药多成分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模式应体现整体特色。因此,尝试探讨基于总量统计矩理论的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以不同时段缓释制剂与全溶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情况表征中药多成分体外释放研究,以总量药动学探讨其整体总量生物等效性,并结合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将两者关联,期望建立一种能反映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内外整体释放动态变化特征的评价模式,使之能够符合中药复方缓释制剂"总量均衡、整体溶散、随方释放"的总体要求,为中药多成分缓控释制剂的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贺鹏  贺琪珺  谯茹  张伟龙  王玉钗  肖美凤  潘雪  贺福元 《中草药》2023,54(17):5816-5824
中药缓控释制剂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中药缓控释制剂因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物质基础不明确和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限制了其发展。中药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成为中药制剂领域亟需攻克的科学问题。中药制剂不能像化学药物仅依靠药物动力学与释药动力学方法建立剂型设计与评价研究方法。中药缓控释制剂可结合以超分子“印迹模板”整合成分群为释药“物质单元”来进行重构,关联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进行生物药剂学评价。因此,提出以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关联构建具超分子释药“物质单元”特征的中药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符合中药多成分整体受控、同步释放制剂制备指导原则。超分子释药的“物质单元”结合中药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建立中药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和多成分缓控释制剂评价标准体系,旨在为建立符合中药制剂特征的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缓控释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作用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释药稳定、不良作用小等特点,已经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剂型。通过回顾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历史沿革,梳理中药缓控释制剂分类及释药原理,归纳临床常用中药缓控释剂型,探讨中药缓控释制剂制备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人群,结合相关文献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对中药缓控释制剂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近年来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研究进展,为展开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介绍<美国药典>中测定体外释放度的的装置、方法及应用实例.阐述释放介质中离子及离子强度对释放度的影响和中药缓释制剂复杂成分的均衡释放研究现状,对缓控释制刺体外释放度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 往复筒法、流通池法可评价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质量并预测其体内效应,建立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结论 往复筒法、流通池法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成为中药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从该给药系统类型、体外释放评价方法、体内释放评价方法、体内体外相关性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近年国内外口服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口服中药缓控释制剂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近年来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分类及新工艺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结果:西药缓控释制剂的理论与中药在实践中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中药制剂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有显著的提高。结论:缓控释制剂已运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中,在新时代医药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使其能更好地模拟体内状态,得到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对最近的国内外文献中有关缓控释制剂的体内评价、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具有良好体内外相关性的体外评价方法的建立对中药缓控释给药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茂春  杨哲 《中医药学刊》2006,24(3):424-426
目的:探讨我国现代化中药新药新制剂研制的创新思路与设计方法。方法: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应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对规范研制中药新药新制剂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找出了规范设计和创新研制中药新药新制荆的四项要素。结论:对开发药厂的中药新药和研制医院中药新制剂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何浩  许颖  徐希明  余江南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9):1530-1534
 目的 介绍已上市抗生素缓控释制剂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抗生素新型缓控释技术,为抗生素合理以及可行的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抗生素缓控释制剂研发进展进行相关综述。结果与结论 抗生素缓控释制剂已上市品种较多,其新型制剂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推动制药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1.
温敏凝胶释药模式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敏凝胶因具临界相转变温度而被作为能达到定点、定时、定量释药目的药物控释体系的载体之一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温敏凝胶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其释药模式及机制被不断提出和发现,不同释药特征的释药模型也相继建立。温敏凝胶释药模型、模式及机制的研究透彻将使温敏凝胶在医药、生物等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氯化钾渗透泵型控释片剂释药规律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渗透泵型控释片剂的释药规律及释药重现性,探索考察释药机制的新方法。方法 锅包衣方法制备渗透泵片。考察片心处方中的助悬剂、释药孔朝向、溶出仪转速、包衣膜厚度、包衣膜中PEG400用量、释药孔大小及片心硬度对释药的影响。测定一个释药孔制剂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药物释放度以考察释药机制。结果 释药孔朝向对不含助悬剂的制剂释药有明显影响,而对含助悬剂的制剂释药无影响。衣膜厚度增加,释药减慢,膜中PEG400含量增加,释药加快;而溶出仪转速、片剂释药孔大小及其片心硬度在一定范围内对释药没有显著影响。一个释药孔制剂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药物释放度基本一致。结论 在片心中加入助悬剂能显著提高制剂释药重现性。衣膜厚度、膜中PEG400含量是控制制剂释药速率的两大因素。比较一个释药孔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释放度是考察释放机制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基质小儿哮喘直肠凝胶剂的释放度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冯怡  谢树华  史芝英  徐莲英 《中成药》2000,22(7):461-464
选择凝胶剂中适宜的高分子材料。方法:以麻黄碱、伪黄碱的含量量作为考察指标,分别对不同种类的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小儿哮喘直肠凝胶剂进行了透析膜和家兔直肠2种体外释放实验,对各种凝胶剂的释药剂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释药能力分别为丙烯酸类高分子凝胶〉HPMC凝胶〉CMC-Na凝胶。结论选择丙炮酸类高分子材料作为小儿哮喘直肠凝剂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以“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等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大川芎复方释药系统等的实践研究,结合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界定其概念,同时阐明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架体系、基本类型、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客观地提出了研究难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介绍了近年来有关经典体外释放方法、透析法、室扩散法、流池法、基于体外脂解模型的体外释放研究方法等体外测定方法在药物释放特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药物传递系统,评价脂质纳米粒的指标主要有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体外释放、稳定性等.药物释放是影响药物进入体内发挥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故体外释放是评价脂质纳米粒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外释放方法使其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则需要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优化,促进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6.
黄芩苷巴布剂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田  周雪琴  李爱军  刘东志  王学艳  王雷 《中草药》2007,38(11):1651-1654
目的优化黄芩苷巴布剂基质配方。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180°剥离强度、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测试前后胶面的破坏情况为衡量指标,进行最佳基质配方优选;将选定配方载入黄芩苷,采用体外渗透扩散装置进行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结果优选巴布剂基质配方为壳聚糖0.2g、PVA0.3g、明胶0.8g、GAT1.5g、GAE2.0g、甘油0.3g。黏合剂GAT和GAE的用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黄芩苷巴布剂具有良好的体外释放性能[体外释放速率为98.19574μg/(cm·h)]和体外经皮释放性能[体外经皮速率为16.88572μg/(cm·h)]。结论优选的黄芩巴布剂基质配方黏接性能良好,载药量大,释放性好。  相似文献   

17.
石杉碱甲胃漂浮片的研制及体外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石杉碱甲胃漂浮片,考察其漂浮和释药性能。方法:干粉直接压片制得石杉碱甲胃漂浮片,并用HPLC检测石杉碱甲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量。结果:石杉碱甲胃漂浮片的迟滞时间小于5min,持续漂浮时间都大于12h,12h的累积释药量大于90%。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机制为非Fick扩散。结论:研制的石杉碱甲胃漂浮片具有良好的漂浮特性和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18.
李思阳  郑健  骆沙曼  王洋 《中草药》2011,42(9):1724-1727
目的制备10-羟基喜树碱(HCPT)缓释微胶囊,测定其包封率,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赖氨酸和海藻酸钠为囊壁材料,HCPT药物微粒为囊芯,采用静电吸引层层纳米自组装技术(LBL法)制备HCPT微胶囊。结果 LBL法制备的HCPT微胶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HCPT微胶囊的包封率较高,达到(68.41±0.72)%;随着包裹层数的增加,HCPT微胶囊在体外释放速率降低。结论用LBL法制备的HCPT微胶囊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缓释特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摘要:以盐酸青藤碱(SM)为芯材、聚乙烯醇(PVA)为壁材,采用W/O/W复乳界面聚合法制备SM-PVA微胶囊。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胶囊的载药量,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形貌,粒径分析仪表征胶囊粒径分布情况,以及测试药物的体外释放情况等。结果表明,复乳界面聚合法可以得到平均粒径约16μm、均匀分散、表面光滑的球形SM-PVA微胶囊。优化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的载药量为6.23%。所制得的SM-PVA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都表现出较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0.
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的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影响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释放度的因素。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了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释放度的方法,并考察了水合介质渗透压、水合介质pH、胆固醇比例和脂质体粒径等处方因素对脂质体释药的影响。结果9-硝基喜树碱从脂质体中的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水合介质渗透压、胆固醇比例和脂质体粒径对脂质体的释放度都有显著影响,但水合介质pH的影响不大。结论处方因素可以影响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的释放度,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以保证脂质体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