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层螺旋CT显示正常胸骨及胸骨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胸骨成像方法及在诊断胸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和薄层低对比图像重建108例,其中胸骨病变组8例、对照组100例.所有病例均应用标准和曲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最后由2名CT诊断医师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08例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胸骨.在显示细微骨质结构方面,矢状位MPR模式优于轴位MPR模式(U=14.107,P=0.000),冠状位曲面MPR模式优于冠状位MPR模式(U=11.882,P=0.000);在显示胸骨形态方面,VRT成像模式优于MIP和SSD 2种成像模式(UVRT:MIP=13.553,UVRT:SSD=12.102,P值均=0.000).8例胸骨病变组中,胸骨骨折5例,胸骨转移瘤3例.结论 冠状位曲面MPR、矢状位MPR和VRT技术是显示胸骨的最佳MSCT成像方法,在评价胸骨疾患方面较常规平片和(或)CT更具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因颌面部外伤进行MSCT检查并均采用VRT、MPR及MIP对轴扫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VRT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多平面重建。MPR在显示深部结构骨折、细小骨折等方面优于容积再现三维成像。MIP对于线性骨折显示清晰。结论 MSCT具有快速扫描、图像分辨率优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对颌面部外伤骨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MPR、MIP和VRT3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为外科整复手术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胸骨骨折患者的MSCT资料,均对胸骨进行横断面MPR、矢状位MPR和冠状位曲面MPR (CPR)成像,比较不同方位MPR图像对不同类型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胸骨骨折中,矢状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横断面MPR (58.3%)和冠状位CPR (83.3%)图像的检出率(P =0.000).对胸骨横断骨折,尤其是无错位的横断骨折,矢状位MPR图像明显优于横断面MPR和冠状位CPR图像(P =0.000).而对错位性骨折、斜行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三种方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图像可准确地检出胸骨骨折,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避免对无错位横断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的各向同性,寻求观察胸骨变异的最佳重组模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行胸部容积扫描的病例,使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显示胸骨的变异。最后由两名CT诊断医师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43例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胸骨的变异。在显示变异的胸骨形态方面,冠状位CPR模式优于矢状位MPR模式(U=-8.769,P=0.000)和横断面MPR模式(U=-8.693,P=0.000);VRT模式优于MIP模式(U=-8.609,P=0.000)和SSD模式(U=-7.278,P=0.000)。结论冠状位CPR、VRT是显示胸骨变异的最佳组合模式,在评价胸骨变异方面较常规平片和(或)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肋软骨成像及在诊断肋软骨损伤中的价值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其在肋软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西门子Sensation 4多层螺旋CT机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条件对胸部外伤组36例和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然后进行薄层低对比及高对比图像重组,并将重组图像导人CT三维(3D)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肋软骨。正常肋软骨表现为周围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肋软骨损伤6例10处,表现为肋软骨密度不均匀或者其中有裂隙,2例呈粉碎状。MIP、SSD、VRT3种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6,P=0.716),MIP、SSD、VRT成像模式与MPR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MIP:MPR=12.981,USSD:MPR=12.652,UVRT:MPR=12.937,P值均=0.000)。结论 MSCT是1种无创伤性显示肋软骨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望成为临床诊断肋软骨损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3D)技术在肋软骨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图像拆薄后进行二维C T (2DC T )重建,并将重建图像导入CT三维(3D)工作站,利用MPR、MIP、SSD及VRT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所有受检者的MSCT 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肋软骨。正常肋软骨表现为周围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29例肋软骨骨折病例中共发现39处骨折,表现为肋软骨密度不均匀或者其中有裂隙的21处;错位型骨折共9处;青枝骨折(局部凹陷型或成角型骨折)7处;2处呈粉碎状。结论多层螺旋CT是能显示肋软骨形态的最佳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胸部外伤骨折的病例,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法(VR)、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和分析骨折的位置、数量及邻近组织、脏器的情况。结果:30例胸部外伤病例,MSCT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19例(50处),肋软骨骨折3例(7处),胸骨骨折12例(14处),肩胛骨骨折7例(10处)。轴位图像、MPR重建能清晰地显示出骨折及断端移位情况,结合VR重建,肋骨骨折的位置、数目的显示均较确切;另外还发现肺挫伤13例,血胸20例,气胸7例;肝脏、脾脏挫裂伤各1例;胸骨骨折合并胸骨旁、前纵隔血肿8例。X线平片共发现肋骨骨折35处、肋软骨骨折0处、胸骨骨折1处、肩胛骨骨折6处;x线平片仅发现肺挫伤5例,血气胸10例;X线平片和MSCT同时发现锁骨骨折2处、胸椎骨折2处。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MPR及VR三维重建的联合应用,对判断胸部外伤骨折及邻近组织、脏器损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尤其对临床可疑肋骨骨折及肋软骨、胸骨骨折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茂铸  应琦  蔡卫东  周建 《放射学实践》2006,21(12):1257-12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组和19例胸部外伤临床拟诊肋软骨骨折患者组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和薄层重建,于工作站上进行VR、MIP、MPR三维图像重组,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受检者均获得较满意的重组图像,19例胸部外伤患者,CT共发现肋软骨骨折23处,肋骨骨折8处。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肋软骨骨折三维重组图像表现特征包括肋软骨钙化中断伴断端错位和肋软骨条状略高密度影的不连续。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清晰显示肋软骨骨折的部位、形态,为肋软骨骨折的诊断开创了一条全新途径,可望成为检测肋软骨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48个椎体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法(VRT)成像等后处理,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SCT各种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能够准确显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后处理功能在诊断肋软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对63例有胸部外伤且临床高度怀疑有肋软骨骨折病人行螺旋CT容积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并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肋软骨的显示能力.结果 63例受检者经螺旋CT扫描重建处理后发现肋软骨骨折39例.重建以MIP技术显示效果最佳,MPR、VR次之.结论 螺旋CT重建图像(MIP)是诊断肋软骨骨折的一种无创伤性最佳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多模式重组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模式重组技术对于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临床诊断为肋骨骨折的胸部外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进行回顾性薄层重建,于ADW4.1工作站上进行MPR、MIP及VR等后处理重建,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并与肋骨平片结果对照分析。结果72例中螺旋CT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217处,肋软骨骨折7处,MSCT多模式成像可清晰地显示出骨折的位置、数量及断端移位情况,同时CT扫描还发现其他合并伤。各种后处理图像中,VR在显示骨折的空间关系上有优势,MPR在显示肋骨微小骨折上效果较好,MIP为肋软骨骨折的最佳成像技术,而轴位像是诊断的基础;X线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169处,肋软骨骨折0处。结论16层螺旋CT多模式重组对肋骨、肋软骨骨折的诊断,明显优于常规X线平片,但在诊断肋骨骨折时各种重建技术必须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胸部外伤患者先行胸部正位及双斜位DR检查,再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全部数据传送到随机工作站,采取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了解有无骨折及骨折情况,并对各项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MPR或CPR对隐匿性骨折,细小骨折,尤其是不全骨折显示较好;MIP对肋软骨骨折显示较好;VR对有重叠。移位的骨折显示好,定位准确;各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肋骨骨折诊断正确率。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阳  高源统  李阳  罗敏 《放射学实践》2004,19(12):885-88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65例肋骨骨折患者行X线及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 ,观察和分析骨折的位置、数量及周边的其他病变。结果 :65例中 ,CT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 12 1处 ,肋软骨骨折 5处。冠状位及矢状位重组图像清晰地显示出骨折线的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结合 4D重组图像 ,肋骨骨折线的显示更直观、明了。X线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 117处 ,肋软骨骨折 0处。结论 :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MPR及 4D重组图像的联合应用 ,对判断肋骨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优于常规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4.
MSCT后处理技术对月骨周围脱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在月骨周围脱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月骨周围脱位患者的MPR及VR影像资料。结果:MPR及VR重组图像清晰显示14例月骨周围脱位及伴随19处骨折;MPR显示月骨周围脱位位置明确,骨折线显示清晰,VR显示脱位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脱位的空间位置及骨碎片移位情况比MPR更清晰。结论:MPR、VR可为诊断月骨周围脱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在复杂髋臼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复杂髋臼骨折的MPR、SSD、VR表现。结果:MPR、SSD、VR均显示了36例复杂髋臼骨折及16例股骨头脱位,MPR、SSD、VR还分别显示了骨盆其他骨骨折51、43、46处,MPR及VR显示了SSD没显示的髋关节内碎骨片1例。MPR在显示髋臼骨折线的方向、数量上较SSD、VR理想,SSD、VR图像立体感强,空间位置明确,对复杂髋臼骨折的分类及判断股骨头脱位的方向和距离较MPR好。结论:多层螺旋CT3D图像结合MPR及横断面图像,能立体直观地显示复杂髋臼骨折及关节脱位的空间位置,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MSCT后处理技术在腕关节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MSCT扫描腕关节损伤患者20例,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显示技术(VRT)对腕关节损伤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桡骨远端、尺骨茎突骨折8例,合并舟状骨骨折2例,合并舟状骨骨折伴月骨脱位1例;舟状骨骨折8例;月骨脱位4例;三角骨骨折2例,合并钩骨、豆状骨骨折1例;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各1例。MSCT三维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相应的腕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尤其是MPR对骨折、脱位、骨碎片显示率为100%。结论:MS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T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显示腕关节损伤的基本征象,为腕关节损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173例肝癌患者中,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也被应用。结果:在评价肝动脉解剖识别方面,容积再现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最大密度投影(P〈0.001)。在评价肿瘤病灶供血动脉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多平面重建(P〈0.05)。在评价肿瘤血管的连续性和血管形态方面,MIP优于VRT(P〈0.001);MIP优于MPR(P〈0.001);VRT优于MPR(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评价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诊断脊柱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脊柱创伤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软组织算法及骨算法薄层重建,然后将薄层重建图像导入Syngo3D软件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和VR成像。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清晰直观显示了脊柱骨折的部位、类型、脱位、稳定性情况及三维空间关系;对内固定术后脊柱,能清楚显示内固定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固定物立体形态。结论MSCT三维重建成像可全面、清楚、直观、立体、多方位地观察骨折伞貌及术后改变,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路径及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