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雄文 《医学文选》2003,22(6):845-847
目的 探讨院外心肺复苏的特点和对策。方法 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开展院外心肺复苏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147例,心肺复苏成功72例,脑复苏成功30例,心搏骤停原因以不明原因猝死和心血管疾病多见。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0.77min。结论 院外复苏的特点是:复苏率低、急救条件差、极少目击者会施行CPR、医疗配备不足、围心搏骤停期的救治空白、搬运困难等。提出对策为: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完善急救设备的配备、研究提高现场CPR成功率的药物和器械、建设城市住宅急救通道,对心搏骤停早期CPR患者及时转动回医院抢救。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院外猝死与急救实施时间的关系,对124例院外猝死患者、由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前、后进行心肺复苏(CPR)效果对比。结果:由现场目击者实施的CPR的13例中,8例有效,有效率达61.53%,而111例由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才实施CPR的,4例有效,有效率为3.60%,结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猝死发生后,越早得到CPR,其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李雄文 《微创医学》2003,22(6):845-847
目的探讨院外心肺复苏的特点和对策.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开展院外心肺复苏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147例,心肺复苏成功72例,脑复苏成功30例,心搏骤停原因以不明原因猝死和心血管疾病多见.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0.77min.结论院外复苏的特点是复苏率低、急救条件差、极少目击者会施行CPR、医疗配备不足、围心搏骤停期的救治空白、搬运困难等.提出对策为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完善急救设备的配备、研究提高现场CPR成功率的药物和器械、建设城市住宅急救通道,对心搏骤停早期CPR患者及时转动回医院抢救.  相似文献   

4.
徐俊 《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院外心肺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CPR成功的因素。结果院外CPR218例中,自主循环恢复4例,复苏成功率1.83%。急救反应时间平均15min。结论缩短急救半径,在群众中大力普及CPR,院前急救团队密切配合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36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发现医院内发生心脏呼吸骤停者,由于医护人员在场,70%以上均患者在5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有效率为72.4%,存活率为22.0%,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5.4%。而院外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的168例患者仅有5例在5分钟内进行了复苏,复苏有效率3.6%,存活率为0.6%、而且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高。院内外心脏中吸骤停复苏的成功率有明显差异,说明现场复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中国必须提高现场急救意识,建立急救网络,使更多人的掌握CPR操作技术,把院前抢救-安全运输-医院急救结合起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造福于民众。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院前急救病人行心肺复苏术时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2例在院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病人,在急救现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的应用等现场处理.结果 2例患者中,在转院救护车中突发心脏骤停1例,进行心脏复苏(CPR)后存活.在10 min~15 min内到达现场进行心脏复苏(CPR)存活1例.结论 院前急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时、正规、有效的心肺复苏及恰当的心肺复苏护理配合,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中猝死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0年7月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结果 院外猝死患者163例中,除颤成功9例,心肺复苏成功送入ICU 13例.结论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现场是否有目击者及目击者能否施救、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是否及时除颤、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密切配合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谢智慧  李建国  林凯  龙盛双  陆元兰 《重庆医学》2009,38(23):3028-3029
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所采取的维持患者最基本生命活动的急救措施,是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之一,其操作的规范性及熟练程度是患者能否存活下来的关键.而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住院医师在进行现场CPR操作时动作欠规范、熟练,因此,为了提高本院住院医师现场CPR的操作技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作者对住院医师进行了规范化的现场CPR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医护成组角色扮演心肺复苏(CPR)培训效果。方法采用医护成组角色扮演的方法对102例社区医务人员进行CPR培训,分别于培训前后对医务人员发放CPR相关知识、态度及院外现场施救意愿调查问卷,并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的考核,以便比较培训前后问卷得分及理论和技能考核合格率的差异。培训结束时发放培训效果反馈调查表,了解医护人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结果培训前后,社区医务人员CPR相关知识、态度及院外急救场合施救意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急救理论和技能考核合格率分别由15.7%和2.0%上升为100%。结论医护成组角色扮演CPR培训可有效提高社区医务人员CPR相关知识和技术水平,改善其在院外施救时不自信的态度,减轻其在施救时的顾虑和担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术(CPR)是拯救心脏骤停患者必不可少的一项救命措施。而我国目前掌握心肺复苏操作及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提高我国居民心肺复苏的公众意识和CPR培训技能应成为改善心脏骤停生存率的核心任务。关于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培训,国外己有多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而我国关于CPR的普及培训的相关政策较少。我国学生群体在普及全民心肺复苏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我国也应加紧出台相关急救政策,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救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院外猝死的特点与救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乃远福 《右江医学》2004,32(4):336-337
目的 分析院外猝死发生的特点及现场心肺复苏 (CPR)成败的原因 ,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 ,降低院外猝死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8~ 2 0 0 3年院外救治的猝死 2 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 71.3 6% ;猝死高发年龄为 60~ 79岁 ,占 62 .44 % ,且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 ,占 83 .0 9% ;先由目击者 (包括医务人员 )进行CPR的2 7例中 7例复苏有效 ,有效率 2 5 .93 % ,而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才由医生进行CPR的 186例中 5例复苏有效 ,有效率为 2 .69% ,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①及时、正确地进行CPR是提高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现场急救知识十分必要。③对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 ,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4年我院参与院外现场急救心跳骤停的患者64例,并进行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结果:经医护人员徒手心肺复苏的64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占23.44%;抢救失败49例,占76.56%。分析发现,心跳骤停至获得抢救的时间越长,心肺复苏成功率越低;在各种疾病中,心源性猝死、严重创伤和脑卒中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最大。讨论:影响徒手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心跳骤停至获得抢救的时间、原发疾病类型、医务人员操作熟练程度及CPR的普及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医护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玉荣  王佩瑶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46-2547
目的:讨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护士如何在现场短时间内准确做出患者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并配合急救医生分秒必争地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方法:被救治的患者,均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在到达现场后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的应用等现场处理。结果:108例患者在10min以内到达现场进行心脏复苏(CPR)存活6例,在10min~15min内到达现场进行CPR存活2例,在15min或更长时间到达现场进行CPR无一例存活。结论:院前急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在现场争分夺秒地与急救医生紧密配合,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而缩小急救半径,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及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时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有效的CPR才能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186例院外心肺复苏结果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院外心肺复苏(CPR)的特点和对策。方法 对在院外进行CPR的18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组间成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心搏骤停原因以心血管疾病、不明原因、外科创伤、脑血管疾病居前4位,不同病因的院外复苏成功率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RI〉10min和CRI〈10min两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缩短CRI是提高院外CPR成功率的关键途径,识别高危人群,普及群众CPR的初级救护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急救技术水平和改善急救设施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加强院前急救工作 提高急诊救治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和急救意识,提高急诊救治水平。方法①现场正确迅速的抢救病人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事发现场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早期及时地进行心肺复苏。②抓紧创伤病人1h黄金时间救治。③加强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功能。④实施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⑤重视全民现场急救知识的培训和普及。结果与结论重视和加强院前急救工作,提高急救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意识,普及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ny resuscitation,CPR)操作和全民参与的急救意识,对意外伤害危重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病人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病人,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心率者11例(52.5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g.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救治网络(EMSS)体系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奠定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在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通气是成功复苏的关键。我们在严格遵循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CPR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前提下,尝试性地将指脉氧监测应用于院前急救CPR中,对其三项指标与CPR操作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评价其在院前急救CPR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最新两项研究成果为现场急救者实施心肺复苏(CPR)和快速除颤有益于心脏骤停者生存率提高提供了有利的证据。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急诊医疗服务(EMS)体系,现场急救者实施CPR,开展公众自动体外除颤(AED)较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更加有效。其中一个试验为“公众实施除颤治疗”,证明了接受过培训的非专业急救人员早期除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过程中常见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本中心2008年6月~2009年6月234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复苏应急时间、有无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CPR)、实施CPR急救人员构成以及现场是否充分开展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检查等对成功率有较大影响。结论患者的年龄越小、复苏应急时间越短、急救人员采取措施越及时到位,成功率越高;缩短急救半径、普及CPR技术、完善急救人员配置、采取规范化培训以及规范化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院外死亡的患者死亡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减少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急救中心2006年1~12月院前死亡病例86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列出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构成比例规律。结果院前死亡男性高于女性,死亡年龄组最高为50~59岁组,死亡疾病前四位依次为猝死、脑血管疾病、创伤、心血管疾病。结论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真正做到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网络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这是现代急救治疗的发展趋势,也是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