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减压置管长度与减压效果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钱国英 《护理研究》2006,20(3):723-724
胃肠减压是腹部外科术后病人最常见的治疗措施之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道压力,减轻腹胀,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在临床护理中按传统方法从耳垂-鼻尖-剑突的测量长度插入胃管,术中发现,胃管头端仅到达贲门区,部分侧孔在食管。对此,于2001年9月开始对胃管插入长度进行了改进,并对两种置管长度的减压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胃肠减压管置管长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黄金莲 《护理与康复》2003,2(4):199-200
目的:研究胃肠减压管置管长度,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以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普外科胃肠减压 病人240例分二组,实验组120例置管55~70 cm,对照组120例置管45~55 cm。比较二组临床效果。结果:二组的引流效果、术后 腹胀及肠蠕动恢复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胃肠减压管的留置长度应以55-70 cm为妥。  相似文献   

3.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早产儿特别是低体重或极低体重儿常用的一项静脉置管技术,可有效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穿刺带给患儿的疼痛刺激,防止高渗药物和强酸强碱性药物对外周血管壁的损伤,减轻护理工作量。目前,对于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了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的准确性。我科自2012年1月对于符合PICC置管指证并经家长同意签订PICC知情同意书实施PICC  相似文献   

4.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经上肢置入PICC的体表测量方法和置管深度.方法:对38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采用两种体表测量方法,即方法Ⅰ: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肩峰,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方法Ⅱ: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肱骨小结节顶点,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对体表测量长度(X)和实际插管长度(Y)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方法PICC置管成功率100%,到位率92.11%,留置时间:2~28 d,平均13.8 d,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上肢方法Ⅰ和方法Ⅱ体表测量(X)与实际置管长度(Y)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9+0.87X1,Y2=0.22+0.94X2.结论:PICC置管时可依据不同的体表测量方法及相应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更为准确的盲插置管深度,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抚奶嘴联合耳部抚触护理方法在减轻新生儿动脉采血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1月于本院新生儿病房进行诊治的新生儿276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观察组。对照组A行常规干预疗法,对照组B行耳部抚触干预疗法,观察组行安抚奶嘴联合耳部抚触干预疗法,比较三组新生儿采血时、采血后疼痛评分、哭闹时间、并发症及采血效果。结果:采血时和采血后,对照组A新生儿疼痛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B、观察组,对照组B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哭闹时间、出血时间、出血滴血直径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其中,观察组新生儿哭闹时间、出血时间均分别低于对照组A、对照组B,出血滴血直径高于对照组A、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抚奶嘴联合耳部抚触干预疗法可明显降低动脉采血过程中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及出血、哭闹时间,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经上肢置入PICC的体表测量方法和置管深度。方法:对38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采用两种体表测量方法,即方法I: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肩峰,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方法Ⅱ: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肱骨小结节顶点,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对体表测量长度(x)和实际插管长度(Y)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方法PICC置管成功率100%,到位率92.11%,留置时间:2—28d,平均13.8d,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上肢方法I和方法Ⅱ体表测量(X)与实际置管长度(Y)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I=0.59+0.87X1,Y2=0.22+0.94X2。结论:PICC置管时可依据不同的体表测量方法及相应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更为准确的盲插置管深度,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8.
胃肠减压胃管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减轻病人身心痛苦,缩短胃肠减压管放置时间。方法将120例胃肠减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插管长度55~68cm,对照组插管长度45~55cm,比较2组置管时间和效果。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和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腹胀明显减轻,置管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置管时机与置管深度对胃肠减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8例胃肠手术行胃肠减压患者的置管时机与置管深度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0例术前置管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插管顺利,成功率高,达到有效引流目的;5例患者选择合适时机术中置管,且在术者直视或探查引导下进行置管,置管成功率及有效率较高;3例术后置管患者中,1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1例患者再次置管成功,1例患者反应较差造成二次手术.结论:最好选择术前置管,确需术中置管者应选择适合时机,尽量避免术后麻醉未恢复情况下插管;插管深度55~70 cm可达到有效减压.采取适合时机置管及合理的插管深度进行胃肠减压,能够保证胃肠减压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陈韶雯 《护理研究》2009,(8):2160-2160
传统的病人服与普通服装没有多少区别,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部分病人因疾病治疗护理需要常将肢体裸露在外。2008年3月我科为置管病人设计改良病人服,经50例病人使用,感觉舒适、方便,效果满意。现将其制作及使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初期 ,国外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 peripherallyin 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正式应用于临床 ,近有资料表明 ,PICC可用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全胃肠道外营养(TPN)及长期输液治疗 ,目前国内已用于成人肿瘤化疗、TPN治疗以及新生儿[1] ,也有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报道[1~ 3] ,但未见体表测量长度与实际置管长度关系的报道。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我科新生儿监护病房应用PICC技术共完成 3 3例 ,包括上肢导入上腔静脉 2 1例和下肢导入下腔静脉 12例。我们采用SPS…  相似文献   

12.
PICC置管长度测量的技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测量的方法通常采用纸尺测量,常规打开穿刺包取出纸尺,从预穿刺点(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沿静脉走行到右锁骨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问隙,其长度为置PICC管的长度。此方法繁琐,既延长置管操作时间,又使病人焦虑不安。因此探讨一种新的测量方法,询问病人所穿的鞋号即可知置管的长度。如病人的鞋号为36号(标准鞋号23号),即置管的长度约为36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进新生儿经右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罗湖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的患儿,按时间顺序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测量路线从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改良组测量路线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体质量≥2500g的足月儿加1cm。置管成功后,根据X线胸片确定导管头端的到位情况,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改良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下1/3处的准确率为92.39%,明显高于传统组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的测量方法,为新生儿经右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长度更为准确,能有效提高导管头端到位的准确率,确保PICC置管质量和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罗高平  夏晓东  夏瑞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114-2114
全身麻醉期间,胃肠减压管(以下简称胃管)由于各种原因脱出后,重新置入时,有时会很困难,笔者对这些置管困难的病例,采用经气管导管导引置入,一次成功率达100%,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PICC置管的最佳留置长度与体重、身高的关系,为临床儿童PICC 置管长度提供一种准确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的最佳测量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11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22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操作步骤进行测量,观察组采用改良"一"字法:采用外测量时从右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对侧(即左侧)胸锁关节外侧缘加1cm;从左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对侧(即右侧)胸锁关节外侧缘加2cm。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置管长度、外测量时间、置管后病人的心脏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置管达上腔静脉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置管长度短、测量时间少、置管后心脏不良反应少。[结论]改良"一"字法是PICC置管至理想位置的最佳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长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中简便、准确估计最佳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将58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锁骨头下缘距离+右侧4 cm或左侧7 cm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法,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操作步骤,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经胸部X射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 实验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3.5)cm、(50.5±3.5)cm,与实际置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体外测量法测量准确,可提高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且测量方法 简便,置管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的通过上肢静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入导管长度测量的方法对提高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与卡沃-心房交接处(CAJ)以上位置的准确率的效果。方法将接受PICC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与改良组80例。对照组测量方法为从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外侧缘至第三肋间;改良组测量方法为从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外侧缘至胸骨角末端终点(胸骨角向下2. 00 cm)。置管成功后,根据患者的X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2组测量方法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与CAJ以上的准确率。结果改良组PICC导管置入患者的上腔静脉下段与CAJ以上的位置准确率是95. 00%,高于对照组68. 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组的测量方法能够使经上肢PICC的留置长度预测更加准确,有效提高导管尖端到指定位置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外测量改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经右侧上肢或左侧上肢行PICC置管患者126例按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穿刺侧上肢与躯体在同一水平面并且成30°角,取穿刺点、穿刺侧上肢与躯体成30°角的顶点、同侧锁骨中点的下缘、右侧第三肋间隙(此点与右胸锁关节在一条直线上),用软尺依次测量所得三个测量值之和为置管长度;置管后拍X胸部正位片时同样采取:置管侧上肢与躯干成30°角的体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横L法)进行测量,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管长度、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率等。结果四点法测量长度(45.3±2.4)cm;传统方法测量长度(49.6±2.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38,P0.01。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90.4%,对照组为4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0.41,P0.01。结论成年患者行PICC置管时,应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外测量置管长度,杜绝了因置管侧上肢与躯干所成的角度不统一而导致的导管尖端位置的改变;能显著提高导管尖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20.
秦扬  荣加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824-3825
目的研究成人肠梗阻胃肠减压管置管长度,探讨其对肠梗阻胃肠减压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消化内科胃肠减压患者41例分两组,实验组20例,置管55—70em,对照组21例,置管45—55cm,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引流量(502.8±280.8)ml,对照组(256.7±180.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48,P〈0.05);观察组留置胃管(4.56±2.58)d,对照组留置胃管(6.20±2.5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88,P〈0.05)。结论胃肠减压管的留置长度以55—70cm为宜,引流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