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进行检测,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溶血病的特征。方法选择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4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三项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结果 240例血样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0例,占4.17%;吸收放散试验阳性60例,占25.0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45例,占18.75%。吸收放散试验单项阳性、吸收放散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同时阳性与游离抗体试验+吸收放散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同时阳性的检出率[n(%)]分别为6(0.25)、80(33.33)、11(4.58),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138例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A型患儿占49.27%,B型患儿占50.72%,未检出AB型和O型患儿,A型和B型患儿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项试验是检测新生儿溶血病较为常用的免疫方法,能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几120例作为研究组及健康新生儿11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内毒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内毒素水平为(0.45±0.12)EU/m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与内毒素水平存在正相关(r=0.215,P〈0.05),对照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与内毒素水平无相关性(r=1.013,P〈0.05)。结论新生儿内毒素水平与高胆红素血症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高效价 IgG血型抗体孕妇血清中 IgG亚型与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HDFN)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相关性,评价 IgG亚型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2020年 1月~2021年 10月在西安大兴医院进行产前免疫血清学检测的 225例高效价 IgG抗体孕妇(其中 ABO血型系统 217例,Rh血型系统 8例),采用微柱凝胶技术检测其 IgG亚型,对新生儿脐血进行新生儿溶血系列检测,生化分析仪检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 ,分析孕妇血清 IgG亚型与 HDFN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217例高效价 IgG抗 -A(B)孕妇血清中 IgG1/IgG3亚型 134例(占比 61.75%), IgG1/IgG3混合型 18例(占比 8.29%),IgG2/IgG4亚型检出 65例(占比 29.95%);8例高效价 Rh系统 IgG抗体均为 IgG1和 /或 IgG3亚型,未检出 IgG2或 IgG4亚型。 IgG1/IgG3亚型组中 HDFN发生率为 79.29%(111/140),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 55.71%(78/140);IgG1/IgG3混合型组中 HDFN发生率为 90.00%(18/20),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 70.00%(14/20);IgG2/IgG4亚型组中 HDFN发生率为 15.38%(10/65),未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IgG1/IgG3亚型组与 IgG1/IgG3混合型组 HDFN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2,1.461,均 P> 0.05);IgG抗体效价 1 ∶ 256及效价 1 ∶ 512,HDFN发生率分别为 64.28%,56.94%, IgG1/IgG3单独存在组、混合型组和 IgG2/IgG4组随抗体效价增高 HDFN发生率未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1, 2.813,均 P>0.05)。结论 血型抗体高效价孕妇血清中 IgG亚型类别与 HDFN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具有相关性,产前检测血型抗体 IgG亚型,对 HDFN及高胆红素血症的精准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患儿性别、日龄、母婴血型类型及总胆红素水平是否为确诊ABO新生儿溶血病(ABOHDN)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母婴ABO血型不相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501例,通过血清学3项试验诊断是否为ABO-HDN,并通过χ^2检验、分层χ^2检验、Bonferroni校正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01例病例中ABO-HDN确诊率为69.97%(1750/2501),其中女婴确诊率为74.18%(859/1158),高于男婴的66.34%(891/1343,P<0.001),分层χ^2检验中只有日龄<4d组男女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患儿血型A型确诊率(79.66%)高于B型(71.05%),包括母婴血型模式O-A(84.71%)高于O-B(76.46%),B-A(10.00%)高于A-B(1.23%);日龄<4d、4~7d和>7d3组患儿确诊率分别为82.08%、66.27%和46.86%,经Bonferroni校正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日龄越小,确诊率越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日龄、母婴血型类型和总胆红素水平是确诊ABO-HD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结论患儿日龄、母婴血型类型及总胆红素水平是确诊ABOHDN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服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67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益生菌组87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蓝光疗法进行治疗,益生菌组采取光疗+口服益生菌类药物。比较半个月后2组新生儿体内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和Ig M、CD4+、CD8+、CD4+/CD8+等免疫学指标。结果治疗后,益生菌组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益生菌组总血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04)。益生菌组外周血液中CD4+/CD8+、Ig M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类药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ABO溶血症 (ABOHDN)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之一 ,如不早期干预 ,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为避免高胆红素血症造成的胆红素脑病 ,减少或不采用换血疗法 ,我们于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在我院出生的 315 6例新生儿中 ,对 82例母子血型不合的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血甲胎蛋白与胆红素检测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新生儿120例,依据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与否分为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与对照组(健康新生儿),每组60例。分别检测两组脐血中甲胎蛋白水平及胆红素水平,并分析脐血甲胎蛋白及胆红素水平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血甲胎蛋白水平以及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P 0. 05);新生儿脐血甲胎蛋白的特异性高于总胆红素的特异性,而敏感度低于总胆红素的敏感度,甲胎蛋白的最优临界值是50. 41 mg/L,而总胆红素的最优临界值是41. 25μmol/L;观察组新生儿出生3 d时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252. 96±26. 14)μmol/L;新生儿出生时脐血甲胎蛋白和出生3 d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512,P=0. 036);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和出生3 d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652,P=0. 003);新生儿出生时脐血甲胎蛋白与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468,P=0. 048)。结论新生儿脐血中甲胎蛋白及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上升,两者均可作为临床中新生儿是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诊断指标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体重下降与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产科2008年6—12月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461例,连续监测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第1d、第2d和第3d的体重及经皮测量胆红素值,根据新生儿出生后第3d的经皮测量胆红素值将新生儿分为正常组、临界组和发病组,分析新生儿每天体重下降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d、第3d体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的新生儿,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发病组出生后第1d、第2d、第3d每天经皮测量胆红素值较正常组的新生儿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分析,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体重下降程度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血IgG血型抗体检测对新生儿溶血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1128例O型母亲、27例RhD阴性母亲分娩新生儿时,抽取脐血3~4ml。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ABO、Rh血型及溶血三项试验。结果 1128例O型母亲的新生儿A型235例、B型441例、O型452例;27例RhD阴性母亲的新生儿RhD阴性3例、RhD阳性24例。证实ABO-HDN为289例,阳性率41.8%。Rh-HDN 5例,阳性率20.8%。结论本实验室对脐血IgG血型抗体检测,为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提供依据,对防止临床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脐带血采集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脐带血采集新方法的研究旨在为研究脐带血造血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和为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来源服务。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改良的封闭式采血法(优化法)收集脐带血。血量均可达120ml以上,平均132.2±12.13ml,最多一份达158ml。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凝集现象发生。同时检测单份脐带血造血细胞数量为:有核细胞18.9×10±17×10,单个核细胞8.2×10±0.8×10。故采用优化法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其脐带血采集量和单份脐带血造血细胞数量可达到移植所需的范围。而保证脐带血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是及早断脐和及时穿刺脐带血管。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脐带残端修剪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索对脐带残端早期修剪 ,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方法随机抽取 2 0 0 2年 4~ 10月本院产科分娩新生儿 12 0例为试验组 ,出生后 4 8~ 72h内脐带残端修剪。抽取 2 0 0 1年同期本院产科分娩新生儿 ,采用传统脐带处理方法 14 0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脐部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 12 0例有 2例脐部感染 ,脐分泌物培养阳性 1例 ,脐部感染率为 1 6 6 % ;而对照组 14 0例中有 10例脐部感染 ,脐分泌物均为阳性 ,脐部感染率为 7 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新生儿脐带早期修剪 ,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护理方法 ,减少了新生儿脐部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方法 从脐血中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检测其细胞表面抗原;以此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滋养层.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8天,在第0、7、10、14及18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34+、CDl33+细胞数、集落形成单位数和(G2+M+S)期细胞含量变化.结果 ①从脐血中分离、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能稳定表达CD29、CD105和CD44,但不表达CD34和CD133;②外源性细胞因子及脐血源间充质下细胞均支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扩增,但以细胞因子联合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组效果最好,在第10天上述榆测指标达到峰值,分别为第0天的(6.91±1.91)、(7.75±1.24)、(6.49±1.33)、(15.62±1.29)和(28.26±6.58)倍,且维持造血至少18天.结论 ①从脐血巾能成功分离、培养出间充质下细胞,并完成细胞表型的初步鉴定;②外源性细胞因子联合脐血源间允质干细胞可有效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脐血造血细胞的低温保存方法。方法 分别用程控降温液氮保存法、非程控降温液氮保存法和-80℃非程控降温保存法保存脐血有核细胞。结果 3种方法保存脐血有核细胞均获得较满意的结果。结论 用羟乙基淀(HES)自然沉淀法和低速离心法分离脐血有核细胞,获得较满意的回收率;用-80℃非程控降温保存法保存脐血有核细胞,可降低二甲基亚砜(DMSO)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适用于短期保存造血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静脉血与新生儿脐血的成分差异及关联性。方法选取319例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在分娩当天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而新生儿则在分娩结束时取近脐端脐血送检。对孕妇静脉血和新生儿脐血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拟胆碱酯酶(PCHE)、前清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指标检测。结果孕妇静脉血血清ALP、PCHE、PA、RBP、TC、TG显著高于新生儿脐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静脉血与新生儿脐血之间血清BUN、CR、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静脉血与新生儿脐血之间血清PCHE、PA、RBP、BUN、CR、UA呈正相关(P0.05),而ALP、TC、TG无相关性(P0.05)。结论孕妇静脉血与新生儿脐血之间某些物质的浓度存在差异,新生儿脐血中PCHE等指标的浓度受母体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挤压脐带(UCM)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 000名剖宫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利用UCM方式将脐血输给新生儿分为实验组(n=428,含124名早产儿与304名足月新生儿)与对照组(n=572,含136名早产儿与436名足月新生儿),比较两组中足月与早产新生儿窒息情况、出生后3 d血红蛋白(HGB)水平、红细胞压积(PCV)、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 0. 05);实验组HGB、PCV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P <0. 05);实验组中足月与早产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贫血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均> 0. 05);对照组中早产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P均<0. 01),足月与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相近(P> 0. 05)。结论剖宫产术中实施UCM给新生儿输血,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尤其对早产儿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脐静脉导管采集血液标本对导管使用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留置脐静脉导管的早产儿,随机分为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各40例,比较2组患儿住院天数、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血组40例分别经脐静脉导管采血作为实验组、经外周血管常规穿刺采血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采血时间、采血成功率及对患儿的影响。结果采血组和非采血组患儿住院天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实验组和采血对照组采血时间、采血成功率、采血时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比较有差异。结论脐静脉导管采血只要方法正确、操作程序规范对导管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并具有无痛苦、成功率高、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可作为危重新生儿采集血标本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从脐静脉导管采集血液标本对导管使用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留置脐静脉导管的早产儿,随机分为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各40例,比较2组患儿住院天数、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血组40例分别经脐静脉导管采血作为实验组、经外周血管常规穿刺采血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采血时间、采血成功率及对患儿的影响.结果 采血组和非采血组患儿住院天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实验组和采血对照组采血时间、采血成功率、采血时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比较有差异.结论 脐静脉导管采血只要方法正确、操作程序规范对导管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并具有无痛苦、成功率高、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可作为危重新生儿采集血标本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二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多点注射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2例患者病变下肢,细胞数(3~7)×107/L,每点0.3~0.5 ml,每,点间距3 cm×3 cm,肌肉组织丰富的部位可分层注射.术后第1天至3个月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进行评价,2例患者下肢疼痛均明显缓解、皮温升高、皮肤凉感消失、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和足部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较前有明显升高,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病变下肢均有丰富的侧支血管生成.移植后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均未行截肢术.结论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定向分化为肝细胞的条件及能力,为建立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脐带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后,在实验组加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及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或FGF加胎肝上清液培养,对照组只加FGF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分化状况,免疫组化检测两组人甲胎蛋白(AFP)和白蛋白(Alb)。结果实验组可见类圆形及多边形细胞,呈类肝细胞形态,对照组大多为梭形细胞,未见多边形细胞;实验组细胞AFP、Alb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对照组未见AFP,Alb阳性细胞。HGF的诱导分化效果优于胎肝上清液。结论脐带血单个细胞在HGF或胎肝上清液的诱导下可以定向分化为能分泌Alb及AFP的类肝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