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迁徙及模型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分离培养大鼠MSCs,线栓法制备Wester大鼠脑缺血模型,经颈动脉移植DAPI标记的MSCs,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SCs在脑组织内的迁徙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周及第8周,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记忆的功能.结果 MSCs经颈动脉移植后,在24 h即出现在脑损伤区域血管内,第5天在血管周围组织内开始弥散,第10天在损伤区域可见广泛弥散.MSCs治疗后水迷宫试验中,第2周及第6周正常组、模型组、PBS注入组及MSCs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时间经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脉移植MSCs后,MSCs首先出现在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区域血管内,然后在周围组织弥散,MSCs移植对脑缺血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雄性SD大鼠MSCs,分别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第1天、第6周、第8周以5×10^6的剂量经尾静脉注入同种雌性大鼠体内。各组大鼠均在MSCs移植4周后,评价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生存状态,并用Scheuer炎症活动度评分法和SchmidM纤维化评分法评价肝脏病理情况。结果第1天移植MSCs,干预组12只大鼠中有6只肝脏炎症活动度评分≤1分,对照组11只中仅有1只,两组Scheuer评分均值分别为1.50和2.55(t=2.894,P=0.009);SchmidM评分均值分别为0.75和0.82(t=0.217,P=0.83)。第6周移植MSCs,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炎症活动度方面无明显差异,Scheuer评分均值分别为3.58和3.73(P=0.559);在纤维化方面,干预组12只大鼠中有3只≥6分,对照组11只中则有7只≥6分,SchmidM评分均值分别为4.75和5.54(t=2.424,P=0.024);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腹水发生率分别为25%和45.4%(t=2.241,P=0.036)。第8周移植MSCs,干预组与对照组炎症活动、纤维化程度及腹水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Scheuer评分的均值分别为3.64和3.92(P=0.113);SchmidM评分均值分别为5.27和5.67(t=1.207,P=0.241);腹水发生率分别为18.2%和25%(t=0.703,P=0.490)。值得注意的是,对照组有5/12出现异形细胞,而干预组未见一例。结论早期移植MSCs可减轻四氧化碳引起的肝脏炎症,改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但对肝硬化无作用,MSCs移植可以减少肝硬化大鼠异形细胞发生的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4.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梗死大鼠心脏局部存活、迁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明确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及MI 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MSCs ,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 1~ 3h植入到雌性大鼠心脏组织 ,移植后 10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 异体大鼠MSCs经纯化后可在梗死心脏组织定居、生存 ,并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免疫组化检测胞质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 ,与MI组比较 ,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压升高 (P <0 0 5)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P <0 0 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 (P <0 0 5) ,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显示MI面积缩小 (P <0 0 5)。结论 同种异体MSCs移植治疗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表达Cdc42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模型组、实验组(2VO模型+干细胞移植),每组分8、10、12w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用Morris水迷宫筛选出造模成功的大鼠并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区Cdc42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dc42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其逃避潜伏期逐渐延长(P<0.05);较之2VO模型组,同一时间点实验组Cdc42表达明显增高(P<0.05),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大鼠认知功能,这可能与其能促进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Cdc4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分化为胆碱能样神经元.方法 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取2~4代MSCs,进行诱导其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诱导方案:10% 胎牛血清诱导2 d; 换液为DMEM/F12培养基,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巯基乙醇(ME)、维甲酸(RA)、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8 d;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素(Heparin)继续诱导8 d.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诱导后的形态变化.采用RT-PCR检测巢蛋白(nestin),核受体相关因子(Nurr1),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mRNA 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表达 nestin、ChAT、神经核蛋白(NeuN),乙酰胆碱酯酶(AchE) 的阳性细胞.结果 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圆形或椭圆形,突起形成;RT-PCR显示,诱导后的细胞高表达 nestin、Nurr1、ChAT,且基因表达相对强度与未诱导的MSCs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诱导后的细胞高表达nestin、ChAT、NeuN、AchE,且阳性细胞大于80%,而对照组除ChAT 阳性细胞为1%外,其他均为阴性.结论 大鼠MSCs可诱导为胆碱能样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SCs细胞,用MesencultTM培养基和贴壁培养法培养、纯化和扩增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29和CD90分子表达率。采用20 ng/ml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ng/ml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和20 g/L二甲基亚砜(DMSO)、5 mmol/Lβ-巯基乙醇(BME)分别诱导BM-MSC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表达情况。结果BM-MSCs细胞增殖迅速,3周可传代培养;BM-MSCs传十代扩增1-2×10^3倍。分离和扩增BM-MSCs CD29、CD90强表达率分别为95.02%、93.81%。药物诱导后的BM-MSCs发生轴突等神经元样细胞变化,阳性表达NSE、GFAP、VIM分子。结论人BM-MSCs能体外培养和扩增,并能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8.
李进领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1):34-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种具有跨胚层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在体外也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转化,并对脑缺血、脑外伤等疾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有改善作用。其取材方便、体外扩增迅速且能以多种途径移植包括静脉移植、脑内移植。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19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对照组和MSC治疗组。MSC移植前应用BrdU标记 ,再灌注 1d后经同侧颈内动脉注射MSC(1× 10 6) ,对照组则注射PBS。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每天应用爬杆法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缺血 2h再灌注 2、4、6和 8d取脑组织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中bFGF的表达 ,RT PCR技术观察bFGFmRNA的表达。结果 :MSC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手术组和对照组 (P <0 0 5 )。MSC治疗组缺血侧缺血周边区脑组织中观察到BrdU与bFG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 ,脑组织中bFGFmRNA的表达也高于其他 3组 (P <0 0 1)。结论 :经颈外动脉给予的MSC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 ;bFGF表达升高 ,可能是MSC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微血管完整性的保护作用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脑脉通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光镜下观察BMSCs移植脑内7、14和28 d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Ig G和微血管基底膜ColⅣ及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Ig G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Ig G表达均显著减弱(P0.01);联合组较移植组7 d和28 d、较脑脉通组14 d和28 d的表达均减弱(P0.01)。各模型组ColⅣ和LN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ColⅣ和LN表达均增(P0.01);联合组较各移植组、14 d和28 d脑脉通组ColⅣ和LN表达均较显著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和胶原降解明显,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BMSCs移植后早期(7 d)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中期(14 d)和后期(28 d)用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的保护作用提前,并使中、后期的作用增强,其途径可能与减轻微血管基底膜LN和ColⅣ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以线栓法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大鼠23只,随机分为3组,早期MSC治疗组(8只)、晚期MSC治疗组(8只)和对照组(7只)。术后每3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28天后处死大鼠,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SC进入大鼠体内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早期MSC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前,MSC治疗14天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MSC治疗28天后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5-溴脱氧尿嘧啶双染细胞。晚期MSC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早期静脉注射MSC治疗可明显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90%肝脏切除制备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组大鼠肝内移植2×106个BMSCs,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生存情况,RT-PCR检测BMSCs在肝脏的植入,血清检测肝功能确认BMSCs移植对肝脏修复的作用。结果移植BM-SCs的实验组大鼠存活80%,对照组大鼠仅存活20%。RT-PCR显示,BMSCs移植后定植于大鼠肝脏内。肝功能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BMSCs移植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促进其肝功能的恢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Zhen-Chang Wang Shan Yang Jing-Jing Huang Song-Lin Chen Quan-Qiang Li Yuan L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2014,7(4):321-324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Smad expression of hepatic fibrosis rats.Methods:A total of 48 adult fe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normal control group(n=10),observation group(n=19)with liver fibrosis model rats injected with BMSCs cells:model group(n=19),with liver fibrosis model rats injected with physiological saline.Serum index,TGF-β1 and Smad expression were detected.Results:TypeⅢprocollagen,Ⅳcollagen,hyaluronic acid,laminin level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odel group(P0.05).The content and expression of TGF-β1in serum and liver tissu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odel group(P0.05).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Smad3,Smad4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the Smad7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P0.05).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Smad3,Smad4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and Smad7 mRNA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Conclusions:BMSCs can regulate Smad expression to some extent,and reduce the degree of liver fibr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NGF和(或)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BMSCs;两血管法制备Va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BS组、BMSCs组及NCF修饰组。造模1周后,尾静脉注射NCF基因修饰的BMSCs;4周后行Morris水迷宫检测,观察其行为学改变;末端脱氧核苷酰基转移酶介导性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检测海马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NGF、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结果与PBS组、BMSCs组比较,NGF修饰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下降,NMDAR1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NGF基因修饰的BMSCs对V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改善作用;对其海马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可降低VaD大鼠海马区NR1表达,提高NGF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重症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移植组各40只。模型组和移植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方法制作SAP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翻动肠壁即关腹。造模成功后移植组经门静脉植入MSCs;模型组及假手术组采用同样方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24、48、72 h每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对胰腺和肾脏损伤进行大体形态和光镜下观察,测定血清淀粉酶(AMY)、BUN、Cr、TNF-α和IL-6水平。结果模型组胰腺和肾脏组织损伤明显,各时间点血清AMY、BUN、Cr、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移植组胰腺和肾脏组织损伤有所减轻;各时间点血清中AMY、BUN、Cr、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经门静脉移植MSCs治疗SAP效果确切,可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17.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移植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24 h后各组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最后一次注射后2 h处死。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组织BrdU阳性及凋亡细胞。结果脑梗死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区及梗死灶边缘BrdU阳性细胞迅速增多(P<0.05)。移植BMSCs后BrdU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增加更趋明显。同时,BMSCs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明显康复,缺血边缘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伴梗死体积缩小。结论BMSCs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迁移,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分布情况及对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及扩增MSCs后,用绿色荧光染料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标记,通过静脉途径移植给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的SD大鼠,按不同时间点取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脑内的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脑内Caspase 3、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组6、12、24、72 h及7 d时,Caspase 3免疫组化阳性目标面密度分别为(2.81±0.35)%、(3.98±0.67)%、(5.58±0.92)%、(3.51±0.63)%、(1.64±0.29)%,明显低于对照组[(3.92±0.44)%、(5.23±0.30)%、(6.89±0.57)%、(4.39±0.57)%、(2.29±0.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7、3.34、2.60、2.32、3.90,P<0.05或<0.01);移植组6、12 h及7 d,Bcl-2阳性目标面密度分别为(4.70±0.16)%、(5.61±0.26)%、(3.00±0.28)%,明显高于对照组[(3.28±0.27)%、(4.54±0.59)%、(2.15±0.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2、3.25、2.54,P<0.05或<0.01).结论 MSCs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 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的方式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四环素对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建立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鼠BMSCs损伤模型,分离与体外培养大鼠BMSCs。将大鼠BMSCs分为正常对照组、激素对照组,四环素4、20、100、500ng/ml浓度组。采用吖啶橙/溴化乙锭双荧光染色法观察四环素对激素诱导的BMSCs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各组BMSCs活性,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进行分析;Westernblot测定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结果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显示细胞损伤为凋亡。四环素对激素抑制BMSCs的增殖有明显保护作用,并与四环素的浓度成一定的量效关系;100μg/ml的四环素能明显阻断激素诱导的BMSCs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提高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3表达有关。结论四环素具有保护激素诱导的BMSCs损伤的作用,这为早期干预治疗激素性骨坏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自体骨骼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犬缺血心肌的修复作用.方法 通过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建立心肌梗死(MI)模型.自每只犬的髂后上棘抽取骨髓进行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2周后用二脒苯基吲哚(DAPI)标记自体MSCs后二次开胸注射到MI瘢痕区及其周围.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培养基.细胞移植前3 d及移植后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灌注显影检查.结果 细胞移植后4周,两组犬全部存活,超声心动图显示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分别为56.72%±4.90%、(33.24±8.50)ml、26.16%±3.33%、(3.85±0.36)cm、(2.83±0.30)cm,与移植前的50.40%±6.31%、(25.49±7.67)ml、21.86%±3.04%、(4.24±0.41)cm、(3.14±0.30)cm相比,P均<0.05;而对照组4周后左室上述指标较移植前差异不显著(P均>0.05).99mTc-MIBI检查显示细胞移植组原心尖部、前壁缺损区再填充明显,而对照组原心尖部、前壁缺损区再填充不明显.结论 自体MSCs移植能有效地修复损伤的心肌并提高心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