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小脑后下动脉梗死综合征,系由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vbellar arteries,PICA)供血障碍所致。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已不再困难;特别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出现后,使人们开始注重导致小脑后下动脉梗塞综合征的原因的探讨,传统的单纯PICA的闭塞病因说受到质疑,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异常导致PICA及延髓背外侧供血障碍开始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
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继发意识障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继发意识障碍的原因分析。方法37例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患者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对部分患者出现的异常呼吸形式进行分析,侧脑室前角穿刺测定侧脑室压力患者20例(侧脑室穿刺组),记录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并与保守治疗的17例患者(保守治疗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患者第四脑室闭塞,急性幕上积水;颅内压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出现大脑半球受损的呼吸类型;侧脑室穿刺组患者意识障碍迅速恢复(12.7±5.3)h,异常呼吸类型迅速消失。保守治疗组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慢(10.1±5.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幕上积水可能是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其临床表现有时不典型,尤其发病早期,常常以普通头晕或少见临床表现起病,故极易误诊,延误治疗,甚至因出现呼吸衰竭等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床医生有必要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尽可能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15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影像资料。根据影像学方法,将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分为椎动脉病变及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根据磁共振,将延髓背外侧纵向分为上、中及下三部,横向分为A、B、C、D及E五个部位,分析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26例患者中,椎动脉病变14例,小脑后下动脉病变12例;椎动脉病变中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纵向分布最常见部位是延髓中部(84.62%),其次是延髓下部(34.62%),最后是延髓上部(23.08%);在延髓梗死灶的横向分布方面,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灶最常见的部位是延髓背外侧的A部(84.16%),其他依次为B部(80.77%)、C部(46.15%)、E部(34.62%)及D部(26.92%)。椎动脉病变组与小脑后下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出现延髓中段梗死(P=0.033)及延髓A部(P=0.003)和B部(P=0.012)梗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椎动脉病变也是导致Wallenberg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是常见的血管病变;椎动脉病变导致的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更加容易累及延髓中段,延髓背外侧的A及B部位。  相似文献   

5.
许辉 《临床内科杂志》2008,25(4):265-265
例1,男,33岁,于2007年2月1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23天前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伴有饮水呛咳反复呃逆、声音嘶哑、行走不稳.在外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转入我科,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相似文献   

6.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84%),恶心、呕吐、吞咽困难(75%),顽固性呃逆(32%),Homer征(46%),感觉障碍(46%),共济失调(85%),眼震(64%)。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背外侧、小脑。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临床特点复杂多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MRI改变。  相似文献   

7.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即Wallenberg syndrome,多由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延髓背外侧部损害,使此处脑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受损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的总称。因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我科收治的8例患者中6例首诊均被误诊。现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45岁~79岁,危险因素:既往有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3例,心脏病1例,高血脂4例,吸烟5例,酗酒3例。1·2临床表现:8例患者中,6例起病急骤,起病时即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痛、温觉障碍,共济失调,2例呈逐渐加重,并于1周内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8.
延髓梗死28例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11,51(12):73-75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Horner征、感觉障碍等症状。MRI结果显示,患者除出现延髓外侧区受损症状外,还可伴有延髓腹内侧区、小脑、桥脑等多部位病变。血管检查多表现为椎动脉狭窄。结论头晕、感觉障碍、共济失调、Horner征等是延髓梗死的常见表现。MRI检查的诊断敏感性高。CTA能够提供较准确的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9.
Wallenberg 综合征又称延髓外侧综合征,主要见于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闭塞时。当延髓外侧损害时,常可出现许多复杂的眼球运动障碍,其病理生理与神经解剖间的关系,国内研究甚少。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外有关文献,拟在眼球位置及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平稳跟踪与持久性凝视障碍及扫视障碍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定。方法回顾分析3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眩晕、恶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延髓梗死分型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中LMI型最常位于延髓中部,而MMI型位于上部者最多;LMI较MMI预后相对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头颅MRI和DSA检查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对其治疗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298例ACI患者及101例健康对照者行颈动脉及椎动脉超声检测,分析两组间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流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根据NIHSS评分,把ACI组分为2个亚组:进展性ACI组和非进展性ACI组,比较2个亚组间上述超声参数的差异。结果 (1)ACI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RI、左侧颈内动脉RI均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ACI组颈总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内动脉Vd、右侧椎动脉Vs及V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进展性ACI组左侧颈总动脉Vs、左侧颈总动脉RI、颈内动脉IMT高于非进展性ACI组(P0.05);进展性ACI组右侧椎动脉Vs低于非进展性ACI组(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与各血管超声参数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结构失代偿是ACI的特征之一,颈内动脉IMT增厚可能是ACI进展加重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63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分为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对照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比较各组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对照组与狭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随着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γ谷氨酰转肽酶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63,95%CI:2.583~123.520,P=0.003)。结论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关系密切,且与狭窄严重程度正相关,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颅内巨大动脉瘤自发性完全血栓形成伴载瘤动脉闭塞较为罕见.我们报道了1例罕见的椎动脉巨大动脉瘤完全血栓形成及载瘤动脉白发性闭塞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讨论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尿酸和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血管狭窄组患者总胆固醇(5.04±1.23 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99±1.01 mmol/L)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患者(分别为4.60±1.12 mmol/L和2.59±0.69 mmol/L,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颅内血管峡窄与高血压史(r=0.206,P=0.005)、糖尿病史(r=0.238,P=0.001)、总胆固醇(r=0.181,P=0.01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27,P=0.003)及尿酸(r=0.132,P=0.016)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进入回归方程,它们对颅内血管狭窄的OR值分别为2.345、2.554、1.764和1.006(P<0.05)。结论除高血压和糖尿病外,尿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亦是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行脑血管造影的后循环TLA患者,对其ABCD2评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后循环TIA患者108例.不同ABCD2评分的后循环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5),总体狭窄程度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而增高(P =0.000).在校正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ABCD2评分对后循环是否存在狭窄[优势比(odds ratio,OR)1.7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34~2.542;P =0.002]及是否存在中至重度狭窄(OR2.083,95% CI1.336 ~3.176;P =0.001)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95% CI0.586~0.800)和0.755(95% CI0.661~0.849).当ABCD2评分≥3分时,预测后循环狭窄的敏感性为62.6%(95% CI 53.4%~71.7%),特异性为70.6%(95% CI62.0% ~79.1%),预测后循环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78.7%(95% CI 70.9%~86.4%),特异性为67.5% (95% CI 58.7% ~76.3%).结论 在后循环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而增高.ABCD2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后循环主干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是否存在中至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6.
Myocardial infarctions are rare in patients with Down's syndrome. This paper reports an unusually aggressive presentation of two-vessel simultaneous coronary occlusion during an intended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Sinc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Down's syndrome is improving, encounters with late (and perhaps unusual) sequela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Int J Cardiovasc Intervent 2003; 5: 95-9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发病与血清胆红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14例和对照组313例,两组均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浓度,比较两组间总胆红素浓度的差异,进一步探讨总胆红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结果脑梗死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总胆红素浓度高低的构成比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胆红素值正常范围内,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发病率增高,血清总胆红素可能在脑血管病的预防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复发性脑梗死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CT血管成像(CTA)的特点,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4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和235例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90.0%比64.7%;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34.9%和45.2%比19.7%和15.8%;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91.4%比66.4%;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36.3%和48.0%比22.7%和37.3%;P<0.05)。结论 复发性脑梗死与头颈部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和不稳定性斑块有关,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斑块性质可能是引起复发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CT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估颅内椎基底动脉的血管变异,提高对颅内椎基底动脉各种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35例CTA图像,数据由16层螺旋CT扫描仪采集,全部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处理,对颅内椎基底动脉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在435例受试者中,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4)对称183例(42.07%),不对称252例(57.93%);左侧V4段发育不良27例(6.21%),右侧36例(8.28%),共21例(4.83%)一侧V4段直接延续为同侧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2例(0.46%).窗式变异32例(7.36%),其中V4段3例(0.69%),汇合处10例(2.30%),基底动脉19例(4.37%).永存三叉动脉2例(0.46%).结论 颅内椎基底动脉变异主要包括血管发育不良、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窗式变异以及永存三叉动脉.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CTA可准确和直观地评估颅内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变异,为后颅窝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基底动脉弯曲检出率明显增高.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受年龄、基底动脉长度、椎动脉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基底动脉弯曲会影响后循环血液供应,并可能造成脑干和脑神经压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