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进行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方法本调查在疫区监测点采用鼠密度调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EHF抗原和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EHF总抗体的方法进行。结果该疫区鼠类平均密度为9.88%,其中黑线姬鼠(31.65%)为野外优势鼠种,居民区以褐家鼠(46.01%)占主要优势;鼠肺标本的带毒率为3.30%,鼠血总抗体的阳性率为0.73%;病毒抗原阳性数最多的鼠种为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结论该疫区是混合型疫区,且鼠间普遍存在汉坦病毒自然感染。居民区有大量野鼠存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大疫情监测和防控力度,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1979~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监测结果:野鼠密度与EHF发病率呈正相关,野外鼠带毒率为15.74%,显著高于室内鼠带毒率8.94%,其中黑线姬鼠病毒携带率最高,为16.17%,显著高于褐家鼠带毒率10.13%,并认为黑线姬鼠可能是动物间EHF病毒的主要宿主,而褐家鼠可能是鼠与人之间EHF的主要媒介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好发于林区、草原、河湖低洼地区,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及与人群的社会活动、职业等有关的流行特征,本病多呈散发,但也有局部性暴发,传染源是鼠类,以黑线鼠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为防治出血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 2008-2010年共捕鼠700只,共4科7属9种,分布于居民庭院、库房及野外农田、草地、灌木丛等。优势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平均鼠密度为3.83%,带毒率为9%。结论凤城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较高密切相关,为此控制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关键在于春秋季前开展村内外较大规模的灭鼠防鼠工作和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减少劳作和家庭环境中与鼠的接触及提高免疫力,是控制和降低出血热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1984-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福州市1984—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监测数据,提出预防策略。[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资料,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人和动物HV抗体。[结果]21年来,我市报告EHF病190例,年平均发病率0.81/10万。发病总体趋势上升。每年3~6月发病高峰。发病以20~45岁青壮年农民为主,男高于女。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讨论]我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符合家鼠型疫区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出血热流行特,占、与规律以及发病和流行的因素。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了1997~2004年天津市东丽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结果1997~2004.年全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99例,累计发病率3.38/10万。呈散发状态,疫情波及全区的各个乡、镇、街。4~5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20~45岁。外地流动人口发病高于本区人口。发病与患职业及居住环境有关。结论鼠带毒指数与出血热发病密切相关,灭鼠是遏制出血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啮齿类动物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作为其主要传染源,其鼠种构成、种群密度、带毒状况等因素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1]。为科学防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帮助,保障2008年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于2006年2~8月进行了此项调查。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调查西城区鼠类种群现状和鼠类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带毒状况。1.2调查方法1.2.1监测点设置:在辖区7个街道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街道,在3个街道中以单纯随机方法抽取46个监测点,其中包括居民区、市场、餐饮、工地、园林场所5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动态及分布特点。方法 2003年选择该市黄河南部山区和黄河北部平原进行室内外鼠性监测,以常规夹夜法捕鼠,无菌剖取鼠肺,冷冻切片固定,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检测EHF抗原、抗体。患者血清来源于医院。疑似EHF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作为诊断标准。结果 室内鼠密度4.85%,以褐家鼠为主,占63.07%,野外鼠密度4.60%,黑线姬鼠占58.60%。室内大小家鼠带毒率为0.59%。野鼠中黑线姬鼠、小家鼠带毒率为6.67%。EHF发病315例,分布全市7个县(区)、56个乡镇。邹平山区发病高达69.00/10万,个别乡镇竟达201.63/10万。多年无EHF的黄河北平原的惠民县发病率亦达4.23/10万。3-4月份发病率占47.50%、10-11月份发病率占40.39%。21-40岁为高发病年龄段占(231/315)73.33%,男女之比为2.1:1。农民占72.40%。对发热病例以免疫荧光抗体查EHF确诊率为60.17%,临床诊断EHF者再以抗体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2.05%。结论 鼠带毒率与EHT发病率有密切关系,是造成EHF发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绍兴县1984-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绍兴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以掌握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动态,并对防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对疫情资料按监测方法进行人间及鼠间疫情监测。[结果]1984-2000年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257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1.64/10万,病死率为1.17%;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以春夏季高峰为主并伴随冬季小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6%,仍以男性青壮年为主,野外鼠密度为6.9%,室内鼠密度为5.7%。[结论]我县存在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低发疫区,加强监测力度,开展重点人群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0.
<正>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是磐石市发病率高、病情重、治疗后身体康复慢、治疗费用高的传染病。近6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和科学灭鼠、加强宣传等综合防制措施的落实,EHF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部队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与规律,探讨部队防治策略。[方法]用全军疫情监测管理系统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991~2008年某部共报告发生流行性出血热400例,死亡4例,其中战士发病占72.50%,干部发病占24.50%。发病趋势从1991~1996年发病呈逐年增高,1997~1999年发病有较大幅度下降。[结论]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接种的综合性防制策略对控制部队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及流行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部队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与规律,探讨部队防治策略。[方法]用全军疫情监测管理系统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991~2008年某部共报告发生流行性出血热400例,死亡4例,其中战士发病占72.50%,干部发病占24.50%。发病趋势从1991~1996年发病呈逐年增高,1997~1999年发病有较大幅度下降。[结论]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接种的综合性防制策略对控制部队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及流行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0年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合计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56例,年均发病率为5.62/10万。年均发病率(/10万),2005~2010年分别为13.72、6.46、5.61、3.67、2.38、1.74(P<0.01);男性为8.10,女性为3.15(P<0.01);农村为5.84,城区为4.92(P>0.05)。156例病人中,40~49岁占35.26%;农民占55.77%,工人占17.31%;10~12、5~7月为发病高峰,分别占39.10%、27.56%。[结论]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HFR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年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46例,发病率6.77/10万;发病高峰时点为5月5日,高峰时区为3月5日~7月12日;病例分布于15个乡镇及3个社区;患者主要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占78.26%(36/46).[结论]2006年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高发趋势,应采取以灭鼠、防鼠和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992-2009年吉林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趋势,为防治该病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根据吉林市历年传染病疫情统计报表,对历史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92-2009年吉林市流行性出血热平均发病率为4.29/10万,平均死亡率为0.04/10万,病死率为0.89%;发病时间集中在秋冬季节(11-12月)和春夏季节(5-6月);年龄别发病集中在25~45年龄组,1 908例,占总发病数的57.4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农民占总发病数的75.29%。结论 1992-2009年吉林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经历了平缓-上升-下降-平缓的过程,必须持续、全面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2~2006年济南市长清区流行性出血热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济南市长清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长清区2002~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6年长清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89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发病率3.32/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原乡镇发病率(4.67/10万)高于山区乡镇(1.8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月为高发季节,占40.45%,呈春季单峰型.男性发病率(4.46/10万)高于女性(2.1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49岁是高发年龄段,占65.1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1.01%.褐家鼠是当地主要鼠种,室内和室外分别占62.50%和94.67%.[结论]长清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已降至较低水平.今后应继续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7.
张立芹 《职业与健康》2011,27(2):172-174
目的分析北京市平谷区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平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003—2009年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9年平谷区猩红热发病153例。2006、2007年为平谷区猩红热高发时期。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8.24/10万;2004年发病率最低,为0.25/10万。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以中小学生(45.10%)和幼托儿童(47.06%)构成最高。男性(64.71%)高于女性(35.29%)。城区(53.59%)高于农村(46.41%)。近几年发病高峰集中在5、6月份(2个月发病占12个月中的52.94%)。结论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各级医疗保健科应针对在学习生活的群体进行经常性传染病知识培训、宣传、指导。学生、托幼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卫生部门应联合教委通过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暴发,使平谷区猩红热发病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佛山市三水区2003—2008年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10,26(7):782-783
目的分析佛山市三水区肺结核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佛山市三水区2003—2008年新发现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3—2008年佛山市三水区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64.77/10万、66.64/10万、171.75/10万、146.74/10万、135.21/10万和124.07/10万。地区分布:以西南镇居多;时间分布:季节性很弱;年龄分布:青年组、壮年组和老年组高于儿童组;性别分布: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工人。结论佛山市三水区肺结核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该区特别是劳动力人群的肺结核防治工作,采取现代肺结核病控制策略,控制肺结核病疫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陈仓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探索其流行规律,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陈仓区2004-2008年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8年,陈仓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9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26.55/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7月和10-12月,分别发病394、320例,分别占35.91%、44.22%;男女性别比为2.12∶1,14岁以下年龄组占发病数的85.63%;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3.40%。[结论]宝鸡市陈仓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较高,应重点加强14岁以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