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眶皮样囊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眼眶皮样囊肿的CT表现。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眼眶皮样囊肿 4例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6~ 2 1岁。分别行CT 3mm层厚轴状位及 5mm厚冠状位平扫 ,2例行CT轴状位增强扫描。结果  4例中 3例位于右侧 ,1例位于左侧 ,均位于眼眶外上象限肌锥外。 1例呈分叶状 ,伴有邻近额颧缝增宽 ,皮样囊肿沿增宽的额颧缝向眶外生长 ;3例呈卵圆形 ,其中 1例相邻眶骨硬化增厚 ,其他 2例眶骨骨质未见改变。 4例皮样囊肿境界清楚 ,3例囊液密度均匀 ,与脂肪密度相似 ,CT值为 -14 0~-80HU ,1例密度不均匀 ,2例行CT增强扫描后病变境界显示更为清晰。结论 眼眶皮样囊肿的CT表现较具有特征性 ,能够在术前作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POV)的CT及MRI表现。方法临床诊断的30例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患者,9例行CT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21例行MR扫描,4例行CT和MR检查。结果30例中30只患眼,左眼18例,右眼12例,均为单侧发病。病变部位眼睑3例,眼眶前部1例,眼眶后部(球后)17例,眼睑和眼眶前部5例,眼睑、眼眶前部和眼眶后部2例,眼眶前部和眼眶后部2例。形态17例为不规则块状,4例为卵圆形,9例为不规则条状。CT冠状位,病变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有明显强化;静脉石2例;眶骨受压变薄、眶腔扩大3例。MR扫描,颈部加压后25例均显示病变,11例呈等T1长T2信号,7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等T1等T2信号,6例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的22例中,14例呈明显均匀强化,8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CT横断位和冠状位及颈部加压或俯卧位MRI在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40例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CT扫描层厚2mm,以Reid线为基线行横断层扫描。局部结构依次为:(1)外侧半规管,(2)前庭窝,(3)鼓窦,(4)耳蜗小窝,(5)下鼓室,(6)下鼓室下方。以颈静脉球的最高层面为颈静  相似文献   

4.
目的:作者报告眼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分型,以帮助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材料和方法:对经X线、B超、CT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血管瘤41例影像表现,作了回顾性的分析,并进行了分型。结果:41例眼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1、眼眶扩大5例,眼眶周围及眶内软组织肿块密影,大小不等;2、眼静脉造影可见内眦静脉或上眼静脉增粗,血管瘤引流血管显示;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见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血管团影;4、B超表现为回声稍强光团或低回声光团;5、CT表现为眼球凸出,球后肿块密影呈园形、椭园型,增强扫描有较明显强化。作者根据本组41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手术所见,把眼眶血管瘤按发生部位和范围分为二型:即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血管瘤又分为,(1)限脸皮下血管瘤;(2)球后眶内血管瘤;(3)球结膜血管瘤;(4)视网膜血管瘤;(5)脉络膜血管瘤。结论:分型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由于CT的应用,使眼眶病变和神经眼病的诊断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搜集了45例单侧突眼病例,进行了CT和临床病理的对照研究。以期提高单侧突眼的诊断水平及评价CT诊断的价值和限度。 资料和方法 本组45例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为3~79岁,发病至CT扫描时间为2周~10年。其中15例有眼球突出计测量记录,两眼突出度相差均大于3mm。45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25例,经临床随访,结合血管造影、X线平片及B超证实17例,有3例无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6.
眼眶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告22例眼眶肿瘤性病变的CT 诊断,其中原发眼眶肿瘤18例,转移瘤2例,4例为侵犯眼眶的邻近器官组织病变。2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7例为良性肿瘤及病变,5例恶性肿瘤。作者认为CT 检查提高了眼眶肿瘤的诊断率,并能准确判断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以及是否侵犯眶壁,眼外肌、视神经等。但是对于眼眶肿瘤的定性诊断仍很困难。  相似文献   

7.
不同低剂量CT扫描对眼眶部外伤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不同低剂量CT扫描对眼眶部外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4 8例眼眶部外伤患者分为 4组行不同低剂量 (10mA组 4 0例、2 0mA组 30例、30mA组 4 8例、5 0mA组 30例 )CT扫描 ,并对每例患者选取晶状体视神经层面常规剂量 (10 0mA)CT扫描 ,比较该层面二者的图像质量、眼眶部外伤病变的显示和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低剂量 (10mA、2 0mA)CT扫描图像质量以差的为主 ,不能显示球内小血肿。低剂量 (30mA、5 0mA)CT扫描图像质量以较好为主 ,对眼眶外伤病变的显示与常规剂量 (10 0mA)CT扫描相同。结论 :低剂量 (30mA)CT扫描可以用于诊断眼眶部外伤。  相似文献   

8.
眼外肌增粗较常见,笔者搜集了24例眼外肌增粗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CT表现。1材料与方法1.1临床材料本组24例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2.5岁。其中Graves眼病11例,炎性假瘤4例,创伤性病变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3例,淋巴增生性病变累及眼外肌1例。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转动受限、复视及视力下降等。1.2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Synergy螺旋CT扫描仪。患者仰卧位,双眼轻闭,扫描条件:120kV,200mAs,层厚、层距为3mm,同时行横断面(以听眦线为基线,平行于视神经。扫描范围自眶上壁至眶下壁)和冠状面扫描(以听眦下线垂直线,…  相似文献   

9.
杨建忠 《人民军医》2008,51(12):798-798
眼眶内侧壁薄弱,头面部受外伤后常发生骨折和并发症。近年来,我们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多方位多平面重建(MPR)及3D重建成像诊断眼眶内侧壁骨折45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45例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19~56岁,平均37岁。其中拳击伤22例,交通事故伤13例,其他伤10例。临床表现:眼眶周缘青紫和肿胀41例,眼球运动障碍12例,眼球内陷5例,视力下降21例,复视17例,斜视11例。1·2螺旋CT扫描采用Sensation型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5 mm,最小重建层厚0·625 mm,矩阵512×512,扫描后行多方位MPR及3D重建成像。骨窗:窗宽1500~2500 HU,窗位350~600 HU;软组织窗:窗宽300~600 HU,窗位40~80 HU。1·3结果本组病例中右侧纸样板骨折24例,左侧纸样板骨折19例,双侧纸样板骨折2例。骨折线并断端错位10例;纸样板内陷35例,其中内陷<4 mm 10例,5~7 mm 11例,8~10 mm 14例;眼眶内积气24例,眼睑肿胀和眼睑下积气33例,筛窦积液37例,内直肌增粗模糊23例,眼球内陷5例,眼眶内出血...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17例左肺上叶副裂病人的CT及胸片表现进行了研究,以评价其CT及X线特征。男9例,女8例,年龄48~80岁。12例用GE9800机以常规10mm层厚扫描,其中9例通过副裂做了附加薄层扫描(5mm4例,3mm2例,1.5mm3例)。另5例用Siemen’s SomatomDR-3机以8mm层厚扫描。其中2例通过副裂做了附加薄层扫描(4mm 1例,2mm 1例),图象均用1500HU窗宽,-500HU窗位观察。17例中共发现18个左肺上叶副裂,表  相似文献   

11.
眼眶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管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眼眶淋巴管瘤的临床与CT表现,患者术前均行CT横断位扫描,其中5例加冠状位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8例中,3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呈椭圆形,位于肌圆锥外间隙;5例为弥漫性肿块,同时累及肌圆锥内外间隙及眼睑,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3例呈等密度(与眼外肌密度相比),5例呈混杂密度,其中4例肿瘤内有囊性低密度,1例有高密度;增强的5例中,4例显示不均匀强化,1例不强化。结论常规CT扫描能清晰显示眼眶淋巴管瘤的部位、形态及内部结构,加上冠状位扫描能准确判断其位置与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眶磁共振扫描成像技术。方法采用GE1.5TsignaEchospeed或GE1.5TsignaTwinspeed,对30例患者做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脉冲序列:SET1加权(weightedImagingWI),FSET2加权(weightedImagingWI),T2WI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或SET1flair,FRFSET2WIT2WI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扫描方位:横轴位(Axial)、冠状位(Coronal)、矢状斜位(ObliqueSagittal)和横轴俯卧位(prone)等。扫描参数:Fov18cm×18cm,SET1WI:TR440msTE11ms,FSET2WI:TR3000msTE98ms或T1flair:TR2143ms,TE11ms,TI750ms,FRFSET2WI:TR3500msTE80ms,矩阵256×256,接收带宽15.63MHz,平均激励次数4次,层厚3~4mm,无间隔。增强对比剂用GdDTPA0.1mmolkg。结果横轴位可清晰显示视神经全长及眼内外直肌及与病变的关系。冠状位在同一层面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眼内外直肌、眼上下直肌的断面及与病变的关系。矢状斜位可清晰显示视神经全长、眼上下直肌及与病变的关系。结论磁共振扫描参数的优化组合和选择正确的扫描方位,及T2WI脂肪抑制技术等的应用更有助于显示正常眼眶解剖结构及眼眶病变的定位和诊断。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介绍了一种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方法,对20例疑诊或已知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行3D-CTA检查,男8例,女12例。年龄9~78岁。其中11例亦做了动脉造影。体重在40kg以上的病人,开始以3ml/s的速度静滴非离子碘造影剂20s,然后再以1ml/s的滴速持续滴完180ml造影剂;体重在40kg以下者,造影剂总量为2.5ml/kg。静滴造影剂30s后开始扫描,扫描技术条件为120kV、140mA、2s/层,共扫22个断面,层厚3mm。扫描完毕后将CT数据传递到一个单独的图象工作站进行三维影象重建。3D-CTA与动脉造影的相关性为100%,3D-CTA结果与11例动脉造影及手术发现完全相同,定位诊断也一致。11例中4例动脉瘤,1例AVM,6例正常。3D-CTA尤其适用于不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眼眶、副鼻窦多层螺旋CT扫描MPR冠状面重建与直接冠状面扫描图像,探讨冠状面重建能否代替直接冠状面扫描。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p lus 4层面螺旋CT扫描仪对116例眼眶、副鼻窦病变患者进行扫描,在横断面图像基础上进行MPR重建。由资深专家对重建冠状面图像与直接冠状面扫描图像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116例中,62例同时行MPR重建对眼眶、副鼻窦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与直接冠状面扫描图像相似,图像质量均为Ⅰ级。54例不能进行直接冠状面扫描者,冠状面重建多数也能达到诊断效果(Ⅰ级32例,Ⅱ级3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眼眶、副鼻窦的MPR冠状面重建图像能够代替直接冠状面扫描。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颅内压增高所致视乳头水肿病人视乳头的血流灌注及视神经与神经鞘的结构,作者对20例不同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病人行眼动态CT检查,并选因其它原因做CT扫描的8例病人作为对照。先以5mm层厚做眼眶CT平扫,再以3mm层厚对视  相似文献   

16.
眼眶外伤在眼科临床上非常多见,但有时外伤不很严重,也容易造成眶内壁骨折;而单纯内侧壁骨折,由于临床症状较轻,检查方法不当,常被忽视。我们通过分析246例眼眶外伤患者CT扫描的影像表现,着重探讨螺旋CT扫描在眼眶外伤中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246例,男199例,女47例;年龄9~80岁,平均37.2岁。病程为1 h~20 d,其中拳击伤和棍棒伤220例,车祸伤12例,其他伤14例。1.2检查方法采用GE Hispeed DX/I螺旋CT扫描,层厚2 mm,层距2 mm,120 kV,160 mA,FOV14~16 cm,自眶上缘至眶下缘连续扫描,常规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观察眼外肌等软…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10例眼创伤病人,CT 扫描层厚5mm,不用造影剂增强。CT 表现包括晶体脱位,结合膜下出血,玻璃体和视网膜下出血,球后血肿,眼内气体,异物存留,眼球变形,视神经撕裂,眼眶骨折和骨膜下血肿等。作者指出,对眼及眼眶外伤病人,CT 检查分析应包括下列几项:1.眼球的位置:眼球突出,常是  相似文献   

18.
CT扫描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1例经临床、病理及手术证实的眼眶炎性假瘤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征象包括眼球突出、眼外肌增粗、眼环增厚、视神经增粗、眶内脂肪密度增高、泪腺肿大、合并鼻副窦炎等。结论 CT扫描对眼眶炎性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眼眶肿块的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对眼眶不同类型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65例眶内肿块病例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别测量病变兴趣区及对侧颞叶脑白质ADC值,比较不同类型眼眶病变ADC差别. 结果 65例眶内肿块的ADCM为(1.38±0.55) ×10-3 mm2/ s,ADCw为(0.85±0.07) ×10-3 mm2/ s.其中淋巴造血系肿瘤ADCM为(0.76±0.12)×10-3 mm2/ s;癌ADCM为(1.36±0.39)×10-3 mm2/ s;良性实性肿块ADCM为(1.35±0.54)×10-3 mm2/ s;脉管性肿块ADCM为(1.50±0.30)×10-3 mm2/ s;囊性肿块ADCM为(1.92±0.99)×10-3 mm2/ s.不同组间眼眶肿块AD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淋巴造血系肿瘤ADCM显著低于癌、良性实性肿块、脉管性肿块、囊性肿块(P<0.01);癌、良性实性肿块ADCM显著低于囊性肿块(P<0.05);癌、良性实性肿块与脉管性肿块之间A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性肿块与囊性肿块A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WI可反映眼眶肿块的扩散特征,不同类型眶内肿块ADC值之间具有差异,有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导了10例眼眶骨折并视神经损伤。除个别病例作的是常规头颅扫描,以眶上线-外耳道联线为基线,扫描后将眼眶区单独放大外,大多数病例都作了眶区扫描。以眶下缘-外耳道连线为基线,层厚2mm,分别取软组织和骨窗摄影。经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