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在我院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病人106例,其中抗凝组(41例)和非抗凝组(65例),抗凝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依诺肝素钠1支,连续2周。结果:比较性别、年龄、病因、Child-Pugh分级、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术前D-二聚体以及门静脉直径、流量和流速,切脾前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及压力差,这些因素在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非抗凝组(17.1%比43.1%,P=0.006)。形成血栓病人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未形成者(608.9×109/L比302.4×109/L,P<0.001)。抗凝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期间未发生创面渗血和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减少门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概况 1.1 国外 欧美国家对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外科治疗,一般采用远端脾肾分流(DSRS)手术,DSRS既是治疗PHT的有效术式,又可作为以后的肝移植之术前准备.而在日本,一般采用断流手术.关于PHT的预防性手术,欧美国家一般持否定态度,认为食道静脉曲张的患者中仅有20%可能会发生出血[1],而且当今有更有效的非手术止血方法,因此不主张预防性手术.日本学者的研究显示[2],与不施行预防性手术的病人比较,施行预防性手术者的出血率仅为前者的1/6,5年生存率亦比前者高出34.29%,因此他们主张可行预防性手术.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在静脉系统内血凝块形成所致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VTE是胃肠道术后严重的并发症,DVT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静脉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复部并发症引发的发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5.
脾肾分流加让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Gao D  He Z  Wu J  Ma Q  Song H  Mei L  Wu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27-329
评价门静脉高压症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长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例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40例,并通过手术前后采色彩色多普勒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术中测FPP观察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直肠癌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将患者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70例).试验组患者术后8~12 h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4100 U),以后每日注射1次,直至下床活动为止.对照组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性疾病(VTE)及术后出血等情况,并对VTE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影响术后VTE形成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分别为2.0% (1/50)和14.3% (10/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5,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0% (3/50)和2.9%(2/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9,P>0.05).下肢静脉曲张、既往心肺疾患及用药史、肥胖和年龄> 65岁是导致直肠癌术后易患V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3,2.5,1.4,2.1,P<0.05).随着危险因素的不断累加,VTE患病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 直肠癌手术伴发易患VTE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VTE安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谷艳超  谢维  李莹  吴从俊 《骨科》2021,12(5):421-425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206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103例,男56例,女47例,年龄为(45±15)岁,术后每天应用50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门静脉测压下脾切除联合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疗效及对其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病人80例,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40例,采用腹腔镜门静脉测压下脾切除联合选择性断流术,对照组40例,采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传统彻底断流术,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为(189.0±19.3)ml、手术时间为(212.2±26.5)分钟、再出血发生率为7.5%,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2.5%,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294.2±23.6)ml、(301.7±30.9)分钟、25.0%、15.0%及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病人ALB为(30.7±2.8)g/L、ALT为(38.8±5.1)IU/L及TBIL为(27.9±5.2)μmol/L,对照组分别为(28.8±1.8) g/L、(44.6±5.4)IU/L和(32.0±5.0)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病人的FPP为(20.0±5.3) cmH_2O,Child-Pugh评分(5.2±0.5)分对照组分别为(26.2±5.6) cmH_2O和(6.0±0.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2.5%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测压并基于FPP指导下行脾切除+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安全可行,疗效优于腹腔镜下传统断流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A组给予厄贝沙坦;B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和厄贝沙坦,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血液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B组疗效优于A组(P<0.01)。结论:说明厄贝沙坦联合前列地尔对降低尿白蛋白和抗氧化应激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切除断流术(EDS)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行EDS的248例PHT患者,将术后1个月内发生PVT的96例患者作为PVT组,将未发生PVT的152例患者作为非P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EDS术后早期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直径、术后2周时血小板计数、术后门静脉流速和压力均为影响PHT患者EDS后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门静脉直径增粗、术后血小板增多、术后门静脉流速减慢和压力过低均为PHT患者EDS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院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共为226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施行了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本文对其中1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形成血栓将病例分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和无血栓形成两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各指标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在154例病人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31例,123例无血栓形成.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有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术中出血量水平与门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结论 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可能是影响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越多,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和消化道出血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2例病人中有40例(43.47%)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流速及流量、手术方式、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手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及术前D-二聚体均不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11.65 mm或脾静脉直径>9.5 mm时,术后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直径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是否增加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自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有204例病人因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或开腹脾切除术。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并对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4例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其中18例中转开腹,120例施行开腹手术。完全腹腔镜组(66例)和开腹组(120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相似,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4.0)d比(12.6±5.4)d,P=0.032],两组间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28.8%)比32例(26.7%),P=0.756)。脾脏长径≥20 cm、术后住院时间10 d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相对于开腹脾切除术,前者并未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veinthrombosis,PVT)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抗凝治疗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02例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Child—Paph分级、门静脉直径、术前和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抗凝等临床指标与PVT形成的相关性。结果102例患者脾切除术后PVT发生率16.7%(17例),其中抗凝患者PVT发生率9.1%(5/55),低于未抗凝治疗患者的25.5%(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无PVT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4.7%与36.5%)、门静脉内径[(13.8±2.1)mm与(15.2±2.2)mm]和抗凝治疗(29.4%与58.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OR=2.448,P=0.029)及是否抗凝治疗(OR=1.610,P=0.032)与术后PVT形成有关。结论脾切除术后PVT形成与门静脉内径增宽、是否抗凝治疗有关。术后早期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降低P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0例脾切除后血栓发生12例(4.3%),其中发生PVT9例(3.2%),发生MVT3例(1.1%)。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后好转出院。血栓形成病人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二聚体检测和凝血功能异常,与治疗后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病人康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P-sel)、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D-二聚体(D-dimer,D-D)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脏切除(或联合血管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2009-2011年入我院的48例行脾脏切除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26例)和非血栓组(22例).动态监测两组患者术前1d以及术后第1、3、5、7、14天P-sel、TpP及D-D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三项指标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血栓组三项指标较非血栓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P-sel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大(0.893),其次为D-D、TpP;三者联合检测,其AUC高达0.977.结论 P-sel、TpP、D-D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脾切除术后血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CNKI、VIP、CSCD、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4月.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纳入有关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采用Stata 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项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数为4 335例.其中脾切除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1 028例,血栓发生率为25.0%.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脾脏体积(WMD=13.75,95% CI:6.47 ~ 21.00)、脾静脉直径(WMD=1.34,95% CI:0.39~2.30)、手术前后门静脉直径(术前WMD= 1.54,95% CI:0.56~2.52;术后WMD=2.09,95%CI:0.55 ~ 3.64)、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前WMD=-5.78,95% CI:-10.46~-1.10;术后WMD=-5.57,95% CI:-5.92~-5.22)、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WMD=1.90,95%CI:1.29~2.50)、腹水(OR=1.83,95% CI:1.19~2.82)以及术后抗凝干预(OR=0.63,95%CI:0.50 ~0.79)等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血小板计数、术前总胆红素、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及D-二聚体、手术时间以及糖尿病无关.结论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脾脏体积、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腹水等,与患者基本情况、凝血相关指标、手术时间等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the case of an 8-year-old boy with a red cell membrane disorder who developed, soon after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splenectomy, complete thrombosis of the right branch and a partial occlusion of the left branch of the portal vein. The child was affected by a right hemiparesis because of a hypoxic-ischemic disorder that occurred in the first hours of life and was heterozygous for the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e mutation 677C-T.Intravenous heparin and aspirin were initiated on postoperative day 7. Heparin treatment was switched to the subcutaneous route after the first 24 hours. The symptoms subsided 3 day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whereas complete resolution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was observed 2 months lat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s reported, and the possible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 (Portalveinthrombosis,PVT)成因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 1 992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1 1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 98例患者脾切除术后有 1 1例 (2 .2 % )发生PVT。平均诊断时间 6 .1± 3.5d ,4 5 .5 %发生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Myeloproliferativedisorder ,MP)伴有巨脾患者 ,所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和血小板计数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CT检查可以诊断。 1例死于败血症 ,余 1 0例经抗凝治疗血栓全部或部分溶解 ,随访 2 1个月无复发。结论 PVT多见于巨脾行脾切除术后 ,早期诊断、及时抗凝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血小板的数量及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其在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术后第4~6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