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多有基础心脏疾病,以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多见(87.5%);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75.0%);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手段。12例患者行内科抗生素治疗,治愈7例,显效3例,死亡2例;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早期发现和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治愈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周伟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146-146
目的探讨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共18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对本组患者原有心脏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仪器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本组患者均先给予内科治疗,均给予两种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疗程为4周。血细菌培养阳性的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相应敏感抗生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给予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中,内科治愈共15例,3例患者外科治疗,其中2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了解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选择合理有效的抗生素是其内科治疗关键,而对于瓣膜破坏严重,特别是因为赘生物导致瓣膜关闭障碍的,以免赘生物脱落情况下,要及早实施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结果:发热(92%)和心脏杂音(88%)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他包括心力衰竭(56%)和动脉栓塞(20%)。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比例为28%,先天性心脏病比例为36%,本组无基础性心脏病患者所占比例为36%,经胸心脏彩超发现赘生物42例,发现瓣膜粗糙4例。进行血培养48例,阳性率52%。采取药物治疗23例,其中11例痊愈出院,8例未愈,4例死亡;采取外科手术治疗26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发热、心脏杂音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栓塞的发生率较低。心脏彩超的检出率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低。根据药敏试验选药,积极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单纯内科治疗和内科结合积极的外科治疗两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收治的7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5例IE患者分为两组,对比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内科治疗组和内外科联合治疗组的治愈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死亡率也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复杂,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治疗,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适时手术行内外科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IE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7年8月确诊和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6例。结果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11例经内科治疗后,治愈4例,好转7例;行手术治疗5例,均不同程度好转;自动出院或转院8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法:选取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36例抗生素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儿经抗生素治疗病情控制后好转出院29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足量、长疗程,联合应用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不必等待血培养结果而延误治疗,但在治疗之前必须先作几次血培养,因培养出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对选用抗生素及剂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抗生素和手术疗法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为此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为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用以静脉注射抗生素为主的内科疗法,并选择恰当的时机为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在为本组54例患者进行治疗后,有50例患者痊愈出院,有4例患者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总治愈率为92.73%.结论 联合应用抗生素和手术疗法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99年4月至2009年6月,我院120例IE患者在接受内科抗感染治疗同时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围术期死亡1例,远期IE复发死亡2例,其余患者经随访,心功能均恢复至1~级.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它降低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彭红建 《吉林医学》2014,(7):1398-139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手术疗法和抗生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具体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7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给予研究组抗生素药物和手术疗法联合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单纯抗生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治愈率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手术外科疗法和抗生素内科疗法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非常明显,治愈率比较高,且无不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5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永乐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83-1884
目的: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症,归纳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及临床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患者在合理应用相应抗菌药物后,体温正常、定状消失;疗程结束后的不同时间段分别做血培养,血培养阴性。行心超检查发现赘生物,经过相应抗生素治疗后,42例治愈出院,9例行手术治疗。结论:根据细菌种类合理应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均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广西医学》2007,29(12):1955-1956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常见心血管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心血管手术和有创性诊断手段的广泛开展,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分析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资料,旨在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何苍生 《广东医学》1994,15(6):364-365,367
感染性心内膜炎(IE)在婴儿及儿童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较多,早期诊断及治疗较困难。我院自1970~1992年经内科治疗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中15例为尸检证实,结合文献对本病临床表现作一分析及诊断探索。  相似文献   

13.
黄飞琼  高玲  李仲智 《北京医学》2000,22(3):163-165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患儿均使用多种抗生素,感染性心内膜炎(IE)未能控制,体温下降。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治疗,摘除心内赘生物并纠正心内畸形。结果 4例患儿施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效果满意,术后无复发。结论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经内科治疗效果欠佳时,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通过对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前后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按时、准确、全程使用大剂量抗生素及强心治疗护理,加强营养支持,强调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 本组61例患者中康复出院57例,占93.5%,其中1例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死亡,占1.6%,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死亡,占4.9%.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前病情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围手术期有效的处理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现将本院112例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作为典型例子进行临床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6例。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最好的药物是抗生素类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计量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的治疗。结果:对照组中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36%,观察组中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了解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案,掌握心血管内科面对感染类患者的治疗原则,从而积极运用良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39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术.结果 39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2.51%,其余远期效果良好.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其病死率较高,对于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内科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90%,本组手术治疗病死率为2.51%(P<0.001),差异有显著性.外科治疗可减少心脏功能的损害,避免不可逆的器官损害和感染的扩散,明显降低病死率.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邓惠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405-406
目的:观察与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菌、治疗效果等,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且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效果及生存质量等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多样、而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最为常见,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且本次治疗死亡率为3.33%。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应综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及早做出判断,从而早期给予合理治疗,方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91例,其中发生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2.1%),总结其临床表现、病原学、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53±8)岁。血培养阳性3例均为葡萄球菌,其中2例为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组织培养阳性2例,其中1例为真菌。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赘生物。4例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行手术取出起搏器装置,随访4~19个月,无感染复发。1例单纯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于院内死亡。1例失访。结论葡萄球菌为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且部分致病菌为耐药菌。去除起搏器装置是治疗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并可改善预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覆盖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与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按照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采取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的方法.结论 早期诊断,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果断采取急诊或亚急诊手术,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内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88年1月至2007年4月,我院281例IE患者在接受内科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术后早期死亡9例(3.2%),其中6例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不能控制,3例因严重低心排综合症引发多器官衰竭.术后主要并发征包括:低心排综合征23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6例,上消化道出血1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经精心治疗,本组272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单纯内科治疗死亡率很高,而尽早确诊,适时手术和内外科综合治疗则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