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燕霞  黄茜  马久红 《广东医学》2016,(Z2):133-134
目的:探索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评价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接受普通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可疑病灶220例,行染色放大内镜复查。内镜下观察完成后,对高度可疑部位病变取1~5块组织进行活检并作出内镜下良恶性诊断。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不同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染色放大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09%、94.47%、89.01%,Kappa值为0.705(P<0.05)。结论染色放大内镜作为一种新型诊断用内镜,对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价值,但染色放大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每年新发的100万例胃癌患者中有2/3源于亚洲。在我国,虽然发病率较以往有所下降,但其仍是引起死亡最多的恶性肿瘤。进展期胃癌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20%-40%,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80%-90%。因此,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胃蛋白酶原(PG)联合智能染色内镜(i-San)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58例老年胃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GⅠ水平、血清PGⅡ水平及血清PGⅠ/PGⅡ值进行观察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进行i-Scan检查。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和血清PGⅠ/PGⅡ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胃癌组(EGC组)、进展期胃癌组(AGC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浅表性胃炎组(CSG组)、EGC组、AGC组、胃溃疡组(GU)组患者的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EGC组、AGC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值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单独应用血清PG检测与iScan检查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3,P>0.05),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显著高于两种单独检测(χ2=11.733、5.779,P<0.05)。结论:血清PG水平的变化可提示胃黏膜病变的进展和胃癌的发生,血清PG检测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辅助诊断手段,与i-Scan检查联合时,可提高针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敏感度。  相似文献   

4.
亚甲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喷洒亚甲蓝对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微隆起、糜烂、小溃疡、粗糙不平及色泽改变等异常表现的317例患者,其中150例(染色组)予0.5%亚甲蓝作黏膜染色,对异常染色区重点活检送病理检查;另外16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胃镜下活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两组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染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常规内镜下喷洒亚甲蓝作黏膜染色可明显提高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色素内镜检查以提高对早期胃癌(EGC)的检出率,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EGC.方法:对内镜病理报告有胃黏膜伴有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采用靛胭脂染色进行内镜检查,在不着色或褪色较快的胃黏膜处取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结果:在1 504例病理报告有胃黏膜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患者中,发现胃窦部肿瘤30例、胃体肿瘤8例、胃底贲门部肿瘤12例;病理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4例、未分化加印戒细胞癌4例、未分化癌4例.浸润深度:黏膜内癌(M)28例,黏膜下层癌(SM)22例.结论:色素内镜下黏膜良恶性病变对着色不同,容易进行鉴别诊断,对癌变区域判断准确,可提高胃癌的活检阳性率,对提高胃癌的治疗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通过普通内镜易被漏诊、误诊,故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色素内镜得到应用后,内镜染色技术不断发展,色素放大内镜、荧光内镜以及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较大进步。该文就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通过普通内镜易被漏诊、误诊,故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色素内镜得到应用后,内镜染色技术不断发展,色素放大内镜、荧光内镜以及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较大进步.该文就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朱学鹰 《当代医学》2016,(10):54-55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胃癌的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并行活检,均无进展期胃癌、胃息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采取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诊断。比较2组患者病检结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中,早期胃癌3例,3例胃癌术后证实,病变位置仅限于黏膜层,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观察组检出率为56.25%(27/48),对照组检出率为30.61%(15/49),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2,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5,P<0.05,χ2=6.571,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作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已经证明Hp与一些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较密切的关系。Hp也是胃窦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并与远端胃癌和低度恶性胃淋巴瘤的发生有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在临床病理学诊断工作中,胃黏膜活检不要仅局限于胃黏膜本身的病变检查,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有元Hp感染。Hp的染色方法很多,如硝酸银染色、中性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等,这些方法较复杂,  相似文献   

10.
曹彬  程雪霞  周永清  庞景 《安徽医学》2005,26(6):527-528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有胃黏膜异常表现的52例患者,用0.5%的美蓝均匀喷洒于胃粘膜,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15例存在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存在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存在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存在黏膜内癌的患者,其中2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粘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可大大提高胃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早期胃癌内镜下经常出现黏膜表面细微的变化,很容易逃避检测。因此,必须对早期胃癌内镜下特点有深入了解,同时必须对胃进行深入和详细的观察[1]。诊断早期胃癌首先应基于传统的白光内镜检查结果,然后结合先进的诊疗技术如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光学技术( NBI 或 FICE)、共聚焦内镜、超声内镜、自发荧光内镜等来提高诊断率。此外,血清学和基因学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癌内镜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早期胃癌患者42例,以上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本组患者均行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活检钳钳取组织,直径小于1.0cm全部取材,直径大于1cm较多取材.取材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①病变部位和胃镜下形态:胃窦10例,胃体9例,胃角15例,贲门8例.胃镜下形态:Ⅰ型1例;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型24例;Ⅲ型11例.②病理组织学检查:腺癌19例,占45.2%.粘液细胞癌12例;印戒细胞癌1例.鳞癌10例.结论: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多表现为浅表凹陷和溃疡型,胃壁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重视内镜检查并准确行粘膜活检有助于尽早发现早期胃癌,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NBI-ME联合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醋酸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及上述联合诊断方法对198例胃黏膜可疑病变者进行诊断.以病理学检测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测手段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诊断一致性及诊断效果.结果:醋酸内镜染色+NBI-ME观察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评分均高于醋酸内镜染色及NBI-ME检查手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活检的阳性检出率为44.44%(88/198);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6.46%(92/198).醋酸内镜染色、NBI-ME及NBI-ME+醋酸内镜染色与病理学诊断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分别为0.706、0.767、0.878,P<0.001).NBI-ME+醋酸内镜染色检查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NBI-ME及醋酸内镜染色检查(P<0.05).结论:醋酸内镜染色联合NBI-ME的诊断效果比二者单独使用时高,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并于病灶处进行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167例胃黏膜有可疑病灶的患者进一步行放大内镜检查后活检。常规内镜和色素内镜下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界。经放大胃镜检查后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缘胃小凹变化明显处。结果 167例胃黏膜可疑病灶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病理学检查发现早期胃癌5例(检出率3.00%),异型增生18例(检出率10.78%),肠上皮化生26例(检出率15.5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活检的病理检查结果,其中早期胃癌为3例(检出率1.80%),异型增生为11例(检出率6.59%),肠上皮化生为19例(检出率11.38%),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染色放大胃镜检查后活检病理检查发现,早期胃癌10例(检出率5.99%),异型增生29例(检出率17.37%),肠上皮化生36例(检出率21.56%),分别高于染色胃镜检查结果,明显高于常规胃镜检出率。与常规胃镜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胃镜能够指导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的活检,早期胃癌、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红  许岸高 《医学综述》2006,12(23):1469-147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早期诊断对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各种检查手段中内镜检查配合病理组织活检仍为目前早期胃癌诊断最主要及可靠的方法。因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专科医生对内镜下早期胃癌诊断技术的认识,并加强对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的随访,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用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441-2441
在胃黏膜组织中显示幽门螺杆菌(HP)的染色方法较多,而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操作都较复杂、不易掌握且相关试剂价格昂贵,本文采用亚甲蓝染色显示HP的方法操作简便,染色时间短,试剂来源方便,价格便宜,染色结果稳定可靠,染液可长期使用,对于基层医院病理科,具有推广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钢志  戴宁 《医学综述》2008,14(7):1009-1011
在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中,内镜检查是最直接、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目前,有多种内镜检查方法用于临床:普通电子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荧光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镜、窄谱成像技术、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各种方法在EGC的诊断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临床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相应的筛查方案,以提高EG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内镜下可疑早期胃癌80例,对其中50例予以色素喷洒并活检,30例单纯活检进行对照.结果:色素喷洒组病理证实有36例早期胃癌,其中通过活检证实28例,手术证实8例,活检的阳性率为77.7%;单纯活检组病理证实有14例早期胃癌,其中通过活检证实4例,手术证实10例,活检的阳性率为28.6%.结论:应用色素内镜可改善早期胃癌病灶的清晰度,增加活检的阳性率,对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 分析48例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病灶可以出现在胃窦、胃角、胃体、贲门任何部位.病理诊断以管状腺癌为主,有27例(56.2%).结论 早期胃癌以浅表凹陷型和溃疡型病变多见,胃壁任何部位都好发.重视内镜检查,准确行黏膜活检是确诊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新型内镜以及内镜下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使胃黏膜和黏膜下结构更直观、清晰,早期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有实现的可能。该文就现阶段内镜下早期胃癌诊断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